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九面,最後一行,看經文。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實際上,須菩提尊者所提的三個問題,世尊在前面都已經答覆盡了,也就是說,《金剛般若 波羅蜜多》已經講圓滿了。後面,若不是尊者在此地為我們大家向佛提出請教的話,這個經就沒有了。所以,他這一句含義就很深了。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是代我們啟請。請翻過來看注解:

  【唯】

  是很恭敬的答應。

  【是住降之理,徹底明了。】

  這就是前面曾經說過,尊者有高度的智慧,能夠看出來,世尊所證得的無上菩提、究竟圓滿的大法,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換句話說,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示現,不是部分的示現,而是圓滿的示現,這就太難了。你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佛穿衣全部在裡面,吃飯也全部在裡面,走路也全部在裡面,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一個法門展開就是無量法門,所以生活之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這才妙!所以,尊者才贊歎希有。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要從這些地方去學習,這才叫真正的學佛。而不能拿經典去研究,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關,那就叫佛學,不是學佛了;同樣是兩個字,顛倒一下,意思都不一樣。一個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研究,一個是認真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向諸佛如來學習,這才得真正的受用。「唯」是完全了解,佛在前面這一開示,他都懂,徹底明了。「然如來護念付囑,他尚未見,故代為啟請。」尊者說:我明白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在座聽的人,他們還沒明白,我們也不能不理會這些人,那就沒有慈悲心;所以代為啟請,代大家啟請。啟請的話四個字:

  【願、樂、欲、聞】

  這四個字是代表當年在法會當中,全體大眾的程度有淺深不相同,這四個字就是說明聽眾程度不齊。「後後深於前前,義甚深廣。」這四個字,每一個字意思都很深很廣,這是我們要曉得。「願」是願意聽聽,這是程度淺的,般若 法門很難聽到,有人願意聽一聽。有些程度比較深一點,「樂」,非常喜歡聽,那倒不是隨便聽聽,很歡喜聽,這個樂是愛好。程度更深一點,「欲」,欲就是我非聽不可,把這個當作欲望,很想得到,不得到不甘心,它有這個味道在裡面。他曉得般若 法門對他很重要,他非聽不可,非學不可。「聞」是最高級的,聞是什麼?聞到開悟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世尊詳細一講,他就開悟,他就證果,這是聽眾裡面程度最高的。這四個字,是一切大眾當中程度不齊,雖然程度不齊,各個人都得利益,程度淺的得淺的利益,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金剛經》上,字字句句的確都很有味道,意義都無量的深廣,不能含糊籠統念過去,那當然就沒有味道了。你要是明了,讀起來真是有味!尊者代我們請法,意思我們明白了。

  【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

  這是講真如本性,一切眾生本來都有的,不要從外面學習的。

  【無明為障】

  我們凡夫的麻煩,不但是凡夫,九界眾生,九法界,九界裡頭有菩薩,菩薩也有障,那個障比我們輕。我們有三種障,而且都非常嚴重,有無明、有塵沙、有煩惱,三種障。到菩薩,煩惱障沒有了,塵沙也沒有了,只剩下無明,無明對他還是障礙,所以菩薩有無明障。即使到等覺菩薩,距離成佛差一點點,為什麼成不了?他還有障,最後那一品無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他已經斷了四十品;還有一品沒破,這是等覺菩薩,那一品還是他的障礙,必須這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滿成佛,自性圓滿的現前了。因為有障,

  【致妄心生滅不停】

  我們現在這個念頭生滅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法控制,妄念無量無邊,而我們能發現的,給諸位說,是粗念,我們的心很亂,念頭很多,粗念。微細的念頭,我們還沒有覺察得到,即使有相當的定功,也覺察不到,阿羅漢證到九次第定,菩薩的定功比阿羅漢高得太多太多,佛在經上說,大乘圓教八地菩薩,才看到微細的念頭。假如這些念頭,念頭就是生滅心,你根本就沒有發現,你怎麼能斷它?一定是先發現它,發現叫覺悟,把它斷掉那叫功夫,你的心要覺悟。八地菩薩,才能看到微細的生滅念頭。所以念頭的生滅當然有,也不必害怕,不必恐懼,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沒有例外的,如果對於佛的教誨,我們能夠信得過,能夠理解,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來修行,確確實實是有方法解決這問題的,不是沒有方法,方法也有很多,我們自己可以選擇。

  【故學者應在聞字上用功】

  前面講的願樂欲聞,當然在這上面,那是作真功夫。《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為大家報告他所修行的理論與方法。諸位讀《楞嚴經》,在第六卷你就都看到了。如果《楞嚴經》讀了之後,還看不懂,那你回過頭來,再去讀《金剛經》,觀世音菩薩用的理論跟方法,與《金剛經》所說的,無二無別。說的話可能不一樣,裡面的內容完全相同,所以要緊在這裡。

  【返聞聞自性,時時照、時時聞,則見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心性,見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一個意思。尊者代我們啟請,世尊的確大慈大悲,就為我們詳談金剛般若 。

  我們先看看小標題,這個標題很重要。「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 正智」。本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跟下半部。為什麼要這樣分?因為在詳談裡面,上半部,佛已經把意思說盡,那就不必再說了,已經說盡了,理論跟方法都說出來了。須菩提尊者接著再啟請,為什麼再啟請?尊者很慈悲,有大智慧,觀察大眾,明白的固然不少,還有一些有疑惑的,於是再啟請,這個到後面經文,我們再詳細跟諸位報告,再啟請。要把所有的疑惑斷得干干淨淨,在菩薩修行的菩提道中,才能夠一帆風順而沒有阻礙。

  前半部的經文,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有深有淺,後半部是唯深無淺;後半部是約心來說的,前半部是約境來說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從生活環境當中來說明無住,總而言之一句話,般若 的宗旨就是「無住」兩個字;彰是顯示,完全表現出來般若 的智慧。底下又分兩段,這是第一段,「的示無住以生信」,指示我們無住,從這個地方讓我們建立信心。底下小科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只著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後半部行、證,正宗分前後兩部合起來是信解行證四分,這個架勢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請看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這是特別提醒我們,像這樣的句子在本經很多,看到佛告須菩提;告是告訴,上對下,老師對學生。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諸位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才得受用。否則的話,他跟須菩提講的,跟我沒有關系,那你就得不到受用,你也就白聽了。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他是代表我們來請法的,告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遇到這樣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著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話很重要,一定要仔細的谛聽。

  【諸菩薩,這一句是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前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諸菩薩是指他們。權教菩薩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诃薩」。這一句裡面含義就廣了,不但是深,很廣,這裡頭顯示一個什麼意思?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實在說沒有別的,就是無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斷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要用這個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圓滿菩提。它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不僅是表面指各個不同階層的菩薩,五十一位菩薩,功夫是一個,一個原理,一個原則。應如是降伏其心。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你發心不圓、不究竟,你得的果報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證得小果,我再發大心,這樣次第發心,時間很長也很累,不如一開頭就發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們有不少同修,駕車到這兒來,駕車當然要加油,你那個油加一點點,開一點點再去加一點點,那豈不是自找麻煩嗎?為什麼不統統加足?一下就開到了,就好比這個意思一樣。心要不是發得很大、很圓滿,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頓,常常要休息,一停頓、一休息就退步了,不進則退,所以你修行的時間就費很長很長,三大阿僧只劫;發足就快了,一生當中就圓滿,那是不能夠相比的。

  【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一定要發這樣的願,要發願作佛;要發願學佛,學佛是學作佛。這是《金剛經》上,世尊所贊歎的、所選擇的教學對象,選這樣的人。

  【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

  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又說成無所成、化無所化?這個說法就是怕你執著,你發個願,我要成佛,執著在這個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執著。願要不要發?要發。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願不能有心,這個事情很難!沒有心,願不就沒有了嗎?心跟願是兩樁事情、兩回事情,要搞清楚。有願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無心才無住。有願,有願你又有行,生心了;無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學佛也不能學佛那個相,學佛那個相,你不就執著了嗎?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又不能執著度眾生的相,你要是著了度眾生的相,那你就煩惱無邊。佛門也有句話說,「好事不如無事」。好事不如無事,那還度什麼眾生?那就沒得度,不度眾生了。佛祖句句話都是藥!他說這個話,對什麼人說的,他這個藥是治什麼樣的病人,那個人害的什麼病。我們現在連好事都不願意做,這叫好事不如無事,那就糟糕,藥用錯了。我們現在要鼓勵人多做好事,《金剛經》上不住相,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勸你做好事。可不能聽龐居士的話,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是治另外一種人,喜歡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煩惱。所以,他那個話是治什麼病的,是對哪一種人說的,我們要搞清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害的是什麼病,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法要是不契機,會害死人!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見得!就跟藥一樣,藥很好,不錯,真的好嗎?你去吃,隨便吃吃,保險一吃就死了,不對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機,才能幫助人開悟、證果。法要是不契機,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掉了,那個過失就重,比殺人的身命重,這斷人的法身慧命。

  本經的大主意,也可以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叫我們不要執著。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生心;實無所成、實無所化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

  【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

  這才真正是一個大菩薩,確實這不是贊歎的,為什麼?你要真正能做到這個,心地清淨而一無所住,這是真心顯露,就是明心見性,又能上成下化,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是介紹菩薩,介紹菩薩摩诃薩。請翻過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節:

  【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我們道場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江味農居士雖然一生都在研究學習《金剛般若 》,但是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所以他的早晚課是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他在經典的研究,專門在金剛般若 下功夫。念佛這個法門不僅是一些善知識們贊歎,其實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贊歎,你們看《彌陀經》六方佛的贊歎就知道,《無量壽經》十方佛的贊歎,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確確實實是至圓至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快的。這樣的說法,就連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有《阿彌陀經》的注解,叫《通贊疏》,《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師,他在注解裡面,也承認這個法門是最頓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還有哪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再沒有了。而且這個法門,什麼人修行能成功?無論什麼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也有圓頓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備的條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個根性,沒有用處。禅宗是至圓至頓,在中國歷代祖師當中,真正成就大眾明心見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師會下的人最多,也不過四十三個人而已。諸位想想,當年跟六祖大師,親近大師跟他學習的,何止萬人,決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個人,你就想想多麼難!六祖以前,任何一個祖師大德會下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人,六祖以後也沒有。許多祖師我們看到的,他的學生當中,見了性的,大徹大悟的,一個、二個、三個,多的五、六個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個,六祖會下四十三個,空前絕後!它那個圓頓,門檻高,我們這些人爬不進去,沒用!淨宗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就成功了。無論什麼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老實念佛就成功了,這種條件我們行!聽了之後,想想自己還可以,還沒有問題。禅,不行,我們沒有辦法;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其他的法門,我們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沒法子。這個法門可以,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漏,真的是無上妙法。

  而淨宗經典的深奧,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對於《華嚴經》的深廣,雖然不能完全了解,這也聽說過,《無量壽經》的深廣,跟《華嚴》是一樣的,是中本《華嚴》。說它作中本,那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教義的深廣,也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同,無二無別。我們也略略的體會到了,從哪裡體會到?從蓮池大師的《疏鈔》,蓮池大師給《彌陀經》做個注解,叫《疏鈔》。他的學生古德,親自聽老法師講《彌陀經》,做成筆記,把筆記跟《疏鈔》合起來,他那個筆記叫《疏鈔演義》。我們讀了以後,才真正相信,《彌陀經》的教義跟《華嚴》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這是說明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快速。

  「因行人發心不大」,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淨土的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變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變成大法,你相信嗎?《金剛經》才講過,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是什麼法?大法,無量無邊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菩薩無量的行門,法門無量,無量的行門,他在一門裡面顯露無遺,都表現出來了,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到的,像須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來,真的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所以我們發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實實在在說,能夠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數修淨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麼?他是拿這個法門換糖果吃,你說這可惜不可惜。怎麼叫換糖果吃?求這一生的富貴,求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長壽,這就叫換糖果吃。你說糟糕不糟糕?他能夠自了,不錯了,自了是什麼?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國,這就很難,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地方講的「往生下品」,應該是《無量壽經》上的下輩,不是下下品。我們在經裡面讀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我們雖然天天也造作罪業,沒那麼重,所以往生絕對不是下下品,也不會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種種惡業,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們不往生則已,往生最低的品位,應該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點,中輩往生、上輩往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業不怕,要懂得忏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與平常修行的功夫有關系;蕅益大師說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淺深,這是平常用功;還有一個忏悔的功夫,忏悔功夫也有淺深不同,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心、純心,真誠達到極度的誠懇,那樣的忏悔,那個品位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業是五逆十惡,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這個事,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他臨終之前忏悔了,知道他錯了,真正發願悔改,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經》,《大藏經》上有,他往生什麼品位?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怎麼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種罪業的人,我們平常在經上看,應該是下品下生才對!這是說,下品下生,他真正忏悔,念佛往生的時候,決定能夠去的,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力大,忏悔的心究竟、圓滿。所以,忏悔有程度淺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忏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們曉得這些事實,明白這些道理,對於那些造作罪業的人,不能輕視,不要小看他,說不定他臨終一忏悔的時候,品位還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輕慢他,到極樂世界見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對一切人要恭敬,縱然他破戒造作罪業,也應當恭敬,這是決定正確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恭敬心對待人家,每一個人機緣不一樣,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念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樣,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這一段說明,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別是讀《金剛般若 》,一定要以世尊為榜樣。換句話說,我就要學世尊那麼大的心量,就要學世尊這樣圓滿的行持。圓滿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就是要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你記住這句話就對了,這就是佛,這就是大菩薩。不是單單做給幾個人看的,釋迦牟尼佛表演,是做盡虛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樣。我們今天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當中,自己從事於某一種行業,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這個行業當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范,做出好樣子,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行化他。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覺者覺。初發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雲: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

  尊者問: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覆降伏其心,沒有說住。實在說,他所問的三個問題,三個問題是一個意思,世尊在這三個問題裡面,只要答覆一個,三個都圓滿答覆了。為什麼不從發菩提心上答?發菩提心大家不好懂。為什麼不從無住答?無住很難體會。從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較具體,所以世尊選擇這個問題先來解決,怎麼樣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覺。諸位要曉得,覺心不動,如果你要是覺悟了,覺悟了,心是清淨的,覺心是清淨的,覺心是不動的。不覺是動的,不覺是不清淨的,不覺是不平等的。

  「使不覺者覺」,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滅掉,恢復到自性清淨心。初發心人,我們學佛的第一步,只有從這裡下手,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學的門徑,方法不一樣,門路不相同,目的是一個,怎樣降伏其心。諸位要曉得,目的是一個。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的心就會定下來,不會產生錯誤的觀念,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不好,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就是謗佛、謗法、謗僧。你說那個法門不好,法門統統是佛說的,你不是謗佛嗎?古今中外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謗法嗎?許多人用這個法門修行證果了,那你就是謗僧,所以決定不能這樣說。只可以說,那個法門適合他,不適合我。就好像藥店裡很多藥物,不能說它不好,它都能治病,有一些藥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謗法,就不會輕視與我所修不同的法門,不敢輕視,不但不輕視,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他有能力,他有智慧,他可以修學那個法門,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則的話,你修得再好,你還批評其他的人,批評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往生都去不成,為什麼?因為你毀謗大乘,你謗法,這個罪很重,會障礙你往生,何況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地污染、不清淨、不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把修行的原則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經題上就教給我們了。所以我們看一切法門,要用清淨心去看,要用平等心去看,用覺心去看,都要尊重供養,這是正確的。

  所以,盡管法門不一樣,都是降伏妄想。禅宗,禅宗教你打坐,打坐的目的在哪裡?把心定下來,降伏妄想。教下教你讀經,現在教下跟從前不一樣了,以前學教不簡單。你要學天台宗,你一入門,老師父就把《法華》三大部給你,這是天台宗根本的經典,《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摩诃止觀》。這三大部,從前那個線裝書堆起來有這麼厚,一堆,要叫你統統背過,你要沒有能力背,你沒有資格進講堂。為什麼?講堂聽講經,不像我們現在有經本,沒有經本,老和尚講到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背過了,都清清楚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書方便,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本,從前沒有。從前經典只有在藏經樓,只有一部,寺廟裡人再多,經典就一部,所以讀經要去抄,在藏經樓上,本子借出來自己去抄,沒地方買。現在人福報大,經典一印,印幾十萬本,人手一冊。從前大家把經典寶貴得不得了,很難得,很希有!他有尊重心,我們現在尊重的心沒有了,所以我們的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真的恭敬。所以說出第幾頁、第幾行都曉得,統統背過了,老師也背過的,學生也背過的,這才有資格到講堂來聽經。

  那個時候叫五年學戒。修行一入山門,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從前在家人在寺廟裡面修行,用功的很多,優婆塞、優婆夷帶發修行,常住在寺廟裡面,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樣,五年學戒。初進去這個五年,你沒有資格到講堂聽經,你也沒有資格到念佛堂念佛,也沒有資格去聽講、參禅,都沒有資格,這五年干什麼?服勞役。寺院大眾人多,有許多工作要做,你要去做工,分配你工作,你去做工;做工是修福,你不能沒有福報,修福。工作之余你自己去讀經,都把它念背,意思不要去管,先去念背,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五年學戒是做這個。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進了山門之後,分配到槽房裡面去工作,槽房等於是廚房的下院,這裡面是劈柴舂米,他做這個事情。我們曉得那個時候五祖的道場住眾有三千人,三千人吃飯,那個時候燒柴火,米是要舂,不是像現在用機器,你就曉得多少人在那裡做工作。那是做苦工,這個工作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師是一個天才,傑出的人才,再來人,不是普通人,八個月就開悟,他就走了,他在那裡干了八個月。這是初入佛門第一個階段的修學,在這個地方把你過去那些煩惱、習氣,在工作當中磨掉;把你的妄想、雜念,用讀經的方法把它讀掉,很好,辦法很好,讀經的目的在此地。

  我們念佛,也是把妄想、雜念念掉,豈不是方法不一樣,目的都是降伏其心嗎?用的方法不一樣,有人用持咒,有人用靜坐,有人用讀經,有人用念佛,這舉幾個例子,方法多的是。目的何在?都是降伏妄念,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然後才曉得,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就是把妄念修掉,沒有別的。修行有沒有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去勘驗、測驗,看看我今年跟去年比一比,妄想少了,那就有進步;如果今年跟去年想想還差不多,那你這一年就空過,你這一年沒進步。如果說我不學佛妄念還少,學了佛妄念更多,那你就大錯特錯,你完全走錯了路,你路子沒有走正確,不是理論上錯誤,就是方法上錯誤,才會產生這樣的一個效果。假如方法正確、理論正確,一定是煩惱逐步逐步的減少,心地一天會比一天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說煩惱少、智慧多,這才是功夫得力的樣子。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念佛、讀經,讀了幾個月,有人讀了一、兩年,妄想、雜念還是很多,他懷疑了,開始懷疑了,來問我:好像沒什麼效果!其實不然,確實有效,你那個功夫還不到家!不要懷疑,繼續努力,你就收到效果。如果起了懷疑的心,你的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你要想看到效果,很困難,很困難!這個法門,實在講應用在所有法門都相通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無論用什麼功夫,記住這個原則,那就沒有不成功的。必須知道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多生多劫無量劫來養成這個煩惱習氣,這個東西真是根深蒂固,我們今天才學幾天佛,才學幾個月,才學一、二年,就想把它轉過來,哪有那麼簡單!如果是那麼簡單的話,學佛的人不個個都成佛了?沒那麼簡單。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那就是佛法裡頭說的有善根、有福德。什麼是善根?不懷疑是善根,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路子選正確了,不再懷疑,善根!不夾雜、肯努力,那是福德,那個人真有福,他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們懷疑,我們想退轉,進進退退,這個自己要覺悟,我們的善根、福德很淺,不夠深厚。不夠深厚不怕,現在可以培養,我只要努力,只要認真努力,我可以培養,我可以將自己的善根、福德達到這個水平,這一生當中也能成就,不可以自暴自棄。凡是能夠努力發憤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古人這兩句話,實在講是把我們從妄念的根本上拔除,「但求息妄,莫更覓真」。為什麼?你要是想真,又是個妄想,我們要除妄想,怎麼可以在妄想上再加妄想?譬如有人問我,我常常碰到,法師:我念佛幾時能得一心?他念念想得一心。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沒指望,你這一生當中不會得一心。他說:為什麼?因為你有一個一心的妄念存在,你就得不到一心。不可以!這個念頭沒有了,你就是一心,還有一個求一心的念頭在,那你怎麼能得一心?我說的都是老實話,沒指望,一定要曉得。所以說「莫更覓真」,絕不求真,妄的去了就是真,妄的去了再想一個真,那就變成妄。所以前面講,上求佛道,不能有上求佛道這個念頭,有上求佛道的大願,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求不到。所以告訴你,實無所求、實無所度,把這個念頭息掉,只要去做,自自然然就圓滿成就;都是這個意思。

  【不但初發心,實則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

  經上講的無住這個原則,是徹始徹終的,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都是這一個無住,一個原則、一個道理。盡管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念佛,他參禅、持咒,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念佛不住念佛的相,參禅不住參禅的相,持咒不住持咒的相。現在為什麼參禅的人,看念佛的人看不順眼,念佛的人看持咒的人也看不順眼,什麼原因?著了相,如果統統都無住的話,心就清淨、平等,大家相處一堂就歡喜了。就是因為著相,著相就盲修瞎練,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搞真的大家相安無事,搞假的又打得頭破血流,那就沒法子,假的裡頭有沖突、有意見,真的裡面沒有,真的裡頭心都清清淨淨。一直到成佛,你就守住這個原則,就修的是這個東西。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工作不著工作的相。不著工作的相就不會累,做得再多都不會累;他為什麼會累?因為他著相。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著相,那個日子就很好過,就很自在、很美滿,游戲人間,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不住生死,不住涅盤。】

  這是講到究極之處。

  【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

  這是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我們今天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要不著相,不著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希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淨宗跟般若 不一樣的地方,就這麼一點點。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能這樣去做,你往生的品位不是上上品也在上中品,不會在上下品,這品位就高了,為什麼?因為你心清淨平等覺。

  前面世尊提了一個綱領,下面就是細說,要解釋了。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的是什麼?底下舉一個例子。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幾句,不僅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包括盡了,就是連聲聞、緣覺、菩薩也不能超過其外。換句話說,九法界有情眾生盡在其中,我們發心要發這樣的大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佛非常具體給我們說明,應如是降伏其心,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妙極了。我們要懂,要徹底明了,要學,我們這些妄想、雜念就能伏得住,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這些文的名相術語,普通的我們都省掉,都不要解釋,以免耽誤時間,一般很容易能查得到的。

  【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當體即空,了無所得。】

  這是說明九法界依正莊嚴的實相,「依」是環境、生活環境,「正」是身體,從菩薩一直到地獄,都是因緣所生。緣,我們現在人講條件,眾緣和合,許許多多的條件合起來,這個現象生出來了。緣合就現生,現是現象,這個現象出現,生出來了,出現了。緣散即滅,緣不可能永遠合。合的時間長短,有一個力量在操縱它,在凡夫叫業力,業力在操縱它合的時間長短;諸佛菩薩是願力,過去在因地當中,他發心幫助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這是一切現象聚合時間長短的主宰的力量,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以我們人來說,我們一個人的壽命不相等。壽命是什麼人主宰的?不是閻羅王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是我們的業力主宰的。因為是業力主宰的,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壽命長短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因為你懂得道理,你懂方法,自己就能做得了主。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自己也能做得了主,譬如體弱多病是業力,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修清淨心,修慈悲心,我們肯救護一切眾生,身體自然就健康強壯,可以轉;不是靠藥物,不是靠一些補的東西,那個不行,那個東西不能轉業力,那是治標不治本,補太多反而出毛病。這是一定要曉得,它有正確的理論、正確的方法,真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它有道理在。

  緣散,這個相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相的現行、相的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虛假的,只是緣聚緣散而已。緣散,我們知道它空了,沒有了,相沒有了;緣沒有散的時候,有智慧的人就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為一切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還會去執著嗎?自然不執著,自然就放下了。這一放下,離開分別、執著,你的心馬上就清淨,真心本性就顯露出來,無量的智慧德能它就起作用了,那是真的,那個不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要求它干什麼?求得了,那個利益太小太小,等於求人間富貴一樣,你的享受昙花一現而已。你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求了,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像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多自在!觀音菩薩為什麼這麼自在?觀音菩薩無求。觀音菩薩什麼都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性德顯露,才得大自在。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自在?樣樣都貪求,求的太多了。求的太多,煩惱就跟著來,求不得苦。求得了,求得了更苦。求得,要想盡方法保持,怕丟掉,患得患失;沒有得到想盡方法求,求到之後,想盡方法又怕它丟掉,結果還是要丟掉。你看穿事實真相,你的心就放下了,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要了,反而得大自在。

  要多想想,多想想這些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無所得。《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統統是虛妄的,十法界是虛妄的,唯獨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妄的。佛與大菩薩,《華嚴經》上法身大士,他們住的是什麼法界?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裡的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佛,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真的,圓教才是真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是藏、通、別佛,不是真佛,圓教的佛才是真佛,住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無量壽經》上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我們要求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所以佛那個念頭也要放下,我們有作佛的大願,不能著成佛之相,著成佛之相,你要真成了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一真法界。所以相不能著,著相我們的虧吃大了。為什麼?

  【就性言則本既不生,今亦無滅。】

  因為本性上本來如是,本性裡頭沒有這些妄相,十法界的相統統沒有,所以就是連成佛的相都不可以執著,這才與自性相應,你才能夠見性、才能夠證性。凡是生滅的,是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頭有生有滅,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生滅。所以念佛求願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要知道,沒有生滅了,因為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

  【妄盡情空,業識既轉,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謂之入無余涅盤。為究竟覺果之稱。】

  前面講我們要發心,要像佛一樣的心,不可以發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這個不可以。不要以為我們現在是凡夫,罪業深重,我怎麼敢發跟佛一樣的心,那你就錯了,這是自卑感。佛不許我們自卑,也不許我們驕傲,真心裡面沒有自卑也沒有傲慢。佛教給我們法,我們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學生、好弟子,那怎麼會有錯誤!這叫發大心。發大心然後才曉得修大行,這是佛對我們期望,希望我們能夠很快的證大果,這心不大不行。

  妄是妄想,妄想盡了;情就是妄想,一切眾生情執太深,這是煩惱的根源。一般人講,情要空掉,妄盡他還不覺得,妄應該要盡,情空那還得了,這不得了!我有一年在佛光山,佛光山辦夏令營的時候,大專學生夏令營,星雲法師找我去講唯識,也講到這個情要斷掉。當時有一位女同學提出問題:法師,如果人沒有感情的話,那還有什麼意思?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我就說:那好!剛好高雄有一條河叫愛河,你可以跳到那裡面去,愛河永浴。她不曉得六道,為什麼你會在六道輪回?就是被這個害了,還不覺悟!要是說穿了,你那種愛情一文都不值,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今天愛了,過兩天他又離婚了,鬧別扭不愛了,不是真的!你要認識清楚,這世間六道裡頭的人講話都靠不住,不能當真,虛情假意。

  不但別人的話不可以相信,自己對自己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你自己嗎?到明天主意又變了,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為什麼?裡面這個妄想念頭太復雜了,千變萬化,全是假的,怎麼可以當真!我學佛,我懂得,人家說「我對你很好」,點點頭,不錯不錯,假的,不能當真;你要是當真,你就被他迷了,你就錯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全是妄想,全是情執。諸位要曉得,真的情、真的愛,只有佛菩薩有,佛菩薩不叫情也不叫愛,名字換一個,叫慈悲,慈悲是真愛,永遠不會變的。你尊敬佛菩薩,佛菩薩愛護你,你毀謗他、侮辱他、殺害他,他還是愛你,從來沒有變過,那是真的。諸佛菩薩講「我愛護你」,我們可以接受,那不是假的。六道裡面的凡夫說愛護你,不是真的,他說憎恨你,你也不要怪他,也是假的,過幾天他心又變了,不是真的,統統不是真的,所以不要在意,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那你就對了,這叫有智慧了。世間凡夫所用的心,叫三心二意,那怎麼能當真!

  學佛就是要「妄盡情空」,這四個字是一個意思,妄盡,情就空了。要把情轉變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樁事情,理性的,就是智慧;感性的,智慧就變成感情。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迷悟;覺悟了,情就變成智慧;迷惑了,智慧變成感情,一樁事情。轉煩惱成菩提,這個要把它轉過來。「業識既轉」,底下說,妄盡情空,業識就轉了,識就轉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叫轉識成智,這才是用功真實的功夫。所以古德講,修行要在轉識成智。研究經典,研教要在大開圓解,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非常非常重要,都是修行的總綱領。

  「生滅心滅」,生滅是念頭、妄想,妄盡情空了,生滅心就沒有了,妄念就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生死輪回從哪裡來的?就是從生滅念頭裡頭來的。換句話說,只要你有妄想,只要你有念頭,你就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這一點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換句話說,佛法法門很多,你去試試看,哪一個法門裡面,真正到沒有念頭了,你才有能力超越三界。如果你修學這個法門,修得很久也挺用功的,那個妄想念頭還在,你就要明白,你出不了三界,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實在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得不求阿彌陀佛,唯獨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就是你這個生滅的念頭不斷,行!可以往生。只有這一條路,八萬四千條路裡頭,只有這麼一條,不要斷妄想能出得去;除這一條之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的,都要做到生滅心滅,你才能出得了三界,才能夠脫離輪回,生死海就是六道輪回。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法門裡頭有難有易。古人講: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其他的法門跟淨土法門一比,難行道,真難!可是這個易行道,難信!你不相信,那就沒有辦法了。許多難行道,很容易叫人相信,信了白白的忙一生,得不到結果。這個法門難信,信了的人,他都出去了,非常幸運,都出去了。

  這樣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這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叫入無余涅盤,這是究竟覺果之稱。換句話說,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像佛一樣,要度他入無余涅盤,要發這個心,也就是說幫人要幫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廢,那就很可惜了,沒有功德。幫到什麼程度?一直要輔助他成佛。這個想想,太難太難了,我們自己是凡夫,怎麼能幫助人成佛?說出這個話人家也不相信,說你說大話,根本就做不到。其實不難,真做得到,怎麼做?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不就做到了嗎?確實不難!遇到人就勸他念佛,這個方法很好!現在的人跟從前人不一樣,以前的人老實,見了人很少說話,現在的人喜歡表現,廢話連篇,你接觸到的時候不聽也不行。我們念佛人有好方法對付他,不管他講多少話,講完之後,「阿彌陀佛」,再講完之後,「阿彌陀佛」,我們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灌到他八識田中,他那些廢話我們一句也沒聽進去,這個方法妙極了,這就是度他入無余涅盤。你學其他的法門就很難,很不容易,真的薄地凡夫做不到,學淨土法門容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豈不是用的方法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真正有這個熱心,這是慈悲心、熱心,把這個法門勸導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真的得度了。

  【經雲:佛種從緣起。又雲: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雲: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他迷了,迷了之後要破迷開悟,再恢復佛性那要靠緣,所以說「佛種從緣起」。《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緣很重要。我們遇到佛法,也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成熟。因此,我們要給廣大眾生作增上緣,把這樣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他們。以一切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人,這真正叫學佛,這真正叫報恩。

  在台灣有做T恤的同修,他們要到大陸去設廠,行前到我這裡來,我就勸他,你做這個T恤印上「阿彌陀佛」,印上經文,你求三寶加持,銷路一定好,為什麼?端正社會風氣。一定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不要印一些妖魔鬼怪,那個氣分不好。所以,我就勸他這樣去做。這一次我們到這邊來,他做了幾件給我帶來,給許多同修們,前面是「彌陀弟子」,後面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底下四個字「世間如夢」,那四個字是弘一大師寫的,你們看看就曉得,弘一大師的字。這就是說,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就在你本行上,你就弘法利生,你就「令一切眾生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就在做這個事情,不必要換一行,就在本行,就在自己本分工作裡面,我們就做,就做出來了。

  所以緣重要,一定要發心,為一切眾生做佛種的增上緣。這些眾生真能得度嗎?能。為什麼?因為他本來是佛,他有佛性。《涅盤經》雲:「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因此,我們種這個緣,一定有效果,一定有收獲。《圓覺經》上講「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意思很深。無情是講植物、講礦物,植物、礦物也能成佛嗎?能,為什麼?因為它有性。佛法中說,在有情眾生叫佛性,在無情眾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叫法性;可是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因此,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的眾生也跟著就轉了,依報隨著正報轉,跟著轉。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是生滅心,因此我們這個世界依報都是生滅的,植物也是生滅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有生滅的。往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心清淨,沒有念頭,他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西方世界的依報也不生不滅,那邊的花草樹木都不生不滅,就轉了,那就叫同圓種智。《華嚴經》上所講的,你在《彌陀經》上看到了,同圓種智是這個意思,都是不生不滅,植物、礦物統統是不生不滅。

  「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成佛的緣分是一定需要的,沒有這個機緣是不能成就的。機緣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自己能成就自己,我們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這就是世尊在本經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生這個心,不要生別的心,要生這個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我們布施佛法,布施成佛的增上緣,這就完全正確,要以這個為第一。今天時間到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在家素食要大開方便之門
下一篇: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9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