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怎樣才能讓佛法的神奇效果在自已身上起作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普門品》雲:“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這兩句經文說的是:抑或在如須彌山一樣高高的山峰上被人推落,因他稱念觀音菩薩的力量,就像太陽在虛空中安住一樣;或者被惡人追逐從高大堅固的山上墮落,因為念觀音菩薩的力量,也不能讓他損傷一根毛發。

  1.把佛法和自己的生死緊密聯系在一起

  這兩句經文情況相類似,因各種因緣從高處跌落,因他稱念觀音菩薩這樣的力量免離了損傷。須彌山是一個小世界的絕對中心和重心,一般來說忉利天是在須彌山頂的,所以如果此處“須彌峰”按須彌山來理解,就是比較專指忉利天這樣的天人才能遇到的局面,這就有點類似各種神話傳說裡的橋段了(從某個崖上掉下去就投胎轉世了)。經文是面對九法界眾生而宣講的,所以須彌峰我們可以理解為比喻,就像須彌山一樣高大的山峰。

  此處的金剛山也不是韓國那個有名的山,金剛是金剛石,是鑽石的原石,如果有充滿金剛石的山,早就讓人挖平了,也就不存在被從山頂推落的局面了。此處的金剛是也是一種描寫手法,金剛因為太堅硬了,是自然界裡硬度最高的物質,以金剛的堅硬、堅固來比喻這個山的自然環境的危險和荒涼。有的山雖然很高,但植被茂密,所以如果有人從高出失足,也會很巧合在茂密植被的緩沖下得以保全性命。而此處用金剛的比喻就是說,哪怕是那種寸草不生的山,山上全是裸露的石頭,這些石頭都是堅硬的巖石,從這樣的山上跌落,還能不損一毛,這就太不可思議了。

  我家是鞍山的,在離市區並不遠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叫做千山,又叫做千朵蓮花山,取這樣的名字也是有故事的。山裡大小的道觀、寺院非常多,也分出南北兩條大的觀光路線,但有的地方就非常陡峭。在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次去千山,有很多的險路已經有粗重的鐵鎖可以抓握,但石頭的台階遇雨水也會濕滑的很,後來都經過改造也就沒那麼危險了,太危險的地方都不允許過去,以避免游客出事故。因為離得近,也確實聽過很多非常神奇的故事,當然我也沒親身經歷,最多就當故事說說罷了。其中就有從山頂失足跌落的情況,在空中忽然想起呼喊菩薩,就落在一棵從崖壁伸出的松樹上得以生還,這樣的故事也確實聽過幾則,雖然那時候對此一直不能理解,但耳濡目染的聽到過太多這樣的情況。

  所以養成念菩薩的好習慣是很重要的,人生起起落落難免遇到各種風雨不測,也難免會遇到些凶險無常,不管我們理解不理解念菩薩為什麼會產生作用力,但能記得平時念菩薩這就很好;只是我們要入心啊,總不能寄希望在危急時刻還要福至心靈的忽然想起念菩薩來吧?那對學佛人來說就太悲催了,當我們遇到各種危難的時候,是否能想起念菩薩?這可真是一道大的考題。

  我為什麼會走上這條分享佛法的道路上來?就是因為這一道考題,因為親身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在面對無常危難的時候,一大堆學佛人都在那哀嚎哭喊,哭爹喊娘的,那些在寺院做法事時氣宇軒揚合掌背誦的所謂學佛人,在那樣的事故裡也在哭喊哀嚎,我見到了一副活生生的佛教之衰弱的答案:學佛和生死不相干!

  我們沒把佛法當成救命稻草,沒真的理解為這是多重要的事情,生活還是生活,我在道場上裝模作樣的走完流程,我在佛菩薩相前、佛堂裡假模假式的念完,我就是學佛人了?我背誦下來某經某咒了,我就是學佛人了?我過去會很羨慕這類的人,但參與了這個事故就不再羨慕這些人了,我不再羨慕能呱呱背誦經文儀軌的老修行,不再羨慕那些在人前高談闊論的所謂有修行,不再羨慕那些表現的多精進的所謂學佛人,因為我看到了那樣的人在無常前的無力和驚慌,看到他們在危難事故裡的自私和狹隘,看到了他們的心安理得,也看到了他們的所謂慈悲同情,可是如果佛法和自己的生死脫節,終究難免淪為戲論。

  這樣的一個事故對我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震得我目瞪口呆,許久都沒思維過來。幾日後才在面對菩薩像前磕三個頭後,忽然想明白了,當時疑惑的一切都找到了答案。所以我需要告訴大家學佛是應該和生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是佛菩薩為了利益大眾,以三乘法應對各種眾生的機緣,以各種利鉤在牽引我們,你想獲得嗎?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就能獲得這個利益;當我們獲得這個利益後,又會出現下一個更大更好的利益;只要我們能隨著走,就能走到解脫生死的這個節點上。

  2.增加信力有兩個途徑

  我們身處南瞻部洲,在深入末法千年的五濁惡世,這樣的世間裡,你想安穩的過生活、你想生活有一個質量保障、想讓自己有一個較為滿意的存續狀態,需要學佛,且學明白佛法。不要以為念了個什麼就可以避免什麼,雖然經文是這樣說的,亦如此兩句經文,(被人推落高山,或自己失足跌落高山,因為他稱念菩薩的力量可以保全生命。)可是我們真的相信嗎?所以我才說《普門品》是非常考驗我們信力的,不是描述的文字有多難,而是描述的事情太難理解,太難相信,太難以思維。

  增加信力有兩個途徑,及延伸出的幾組合方式——理信和事信!通過學習道理從而相信這是理信,也就是通過學習道理增加了信心信力。就像有的人是認知形的人,你需要給他講明白道理,他就會相信這樣做是對的。比如吃肉、吃素的問題,你想聰明嗎?要吃素哦,吃素的胃腸消化時間比吃肉的胃腸消化時間短很多,一般一頓肉食食物的消化過程需要四個小時多才能不過多的占用血液,而吃素食消化過程不到一個小時就足夠解放胃腸占用的血液了,這些血液長時間在胃腸或長時間在大腦,哪一個會更表現的更聰明呢?所以有人從自身經驗總結發現:饑餓時候的大腦更活躍!

  知道消化過程占用血液這是理信,從而理解更快的消化、更少時間以胃腸占用大量血液,是保障大腦可以得到充分供血的前提。有的人發現吃多了會容易困,是他真疲勞了嗎?是因為胃腸接受到刺激,占用了大量的血液,身體其他部分的正常血液量減少了,代謝垃圾排不出去,不能及時提供充足的血氧,就會表現的很困很累,乃至要昏昏欲睡。所以吃多了會困,這是事信,通過事情發現這個事情的規律是如此的,從而相信這個道理。

  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試,哪頓吃很多很多,看看還有狀態學習、思考、記憶嗎?自己一品就知道了,但如果只理解吃多了容易困,這是事信,卻不夠完整,因為素食吃多了也會困啊!這種從事信展開的觀察就僅限於表面了,吃多了和困的一對因果關系,但和吃什麼這種深度是不同的。所以吃一頓肉和吃一頓素,可以從能量攝取上取齊,但對消化肉食和消化素食胃腸占用的時間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是說你把肉食做成非常細的糜、粥、松,就真的能避免這個情況。

  所以理信的表達可以更完善,而事信的表達就稍微片面一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學習,而不是僅限於自身的感受體驗;如果依靠自己體驗去相信,難免會落到較為片面的觀察裡。增加信力就這樣幾種組合形式:要麼是先推進理信,再去落實事信,在事情上驗證道理,在事情上反饋理信的程度;要麼是先借由事信進入到理信的學習中,在理信裡找到支持和解答;如果我們想持續長久更高效的提升信力、保持信力,那麼就要理事並進,而且還要循環往復,要通過理信提升理論高度,然後通過事情去驗證觀察,再去調整修正理信,促動理信的進步和發展,再從事上驗證之後,再去完善圓滿理信,如此循環才能避免我們學到的是假的道理、學到的是似是而非的道理。

  3.怎樣才能讓佛法展現效果?

  之前說“佛教唯證”,理論再高,不在事上去磨練,終究不知道是否堪用。就像我們學到了一個方法,據說是有多神奇的效果,如果我們沒有自己體會受用,我們沒有切身的感受到其中的效果,這個方法對我們就是無效的,或者這個方法本身就是無效的,或者是方法沒問題,而問題出現在我們自己沒有去落實上。

  所以佛法有效沒有?對我而言很有效,對你來說又當如何呢?如果佛法對自己暫時沒有效果,我們一定要仔細思維幾種可能:

  一、所學的法不契合我現在的根基狀態;

  二、所學的法是無效的;

  三、我自己有問題。

  可能我們沒有能力去剖析法是否有效,但我們可以自查,反觀一下自己是否有問題?如我常常說,你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看到其中的門檻在哪裡,是什麼?如果我們看不到門檻在哪裡,是什麼,我們怎麼跨越這個門檻,從而達到有效果呢?各位看經文描述的任何利益效果,一定都有門檻性的技術條件。

  比如這兩句,從高出墮落的人要自己念菩薩吧,這是技術門檻吧?那麼怎麼才能保障自己在這樣的危局裡就能念起菩薩來?這就是技術門檻的基礎問題了,憑什麼你就能在那個情況下想起念菩薩來?如果我們沒有扎實的一個准備和保障,怎麼就能在需要的時候念菩薩呢?所以這一句技術性的門檻要求,看著好像很簡單很簡單,如果深入思維就發現很難了。

  如果我們讀經文,只是眼睛盯著利益效果,而看不到具體的行持門檻,你得不到利益是絕對正常的事情。這樣一來在事信上就可能無法獲得效果,那麼是所信的道理不對嗎?所以“法不孤起,仗境而生”,一個方法之所以能有效果,不是取決於法本身,如果法脫離了能起作用的環境、條件、緣分,這個法是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的,怎麼可能獲得效果?

  所以當我們相信一個方法,就必須要提供給法足夠合適的條件,才會煥發他的作用,展現他的效果,這是真學佛人必須要明白的事情。這個事情不明白就是天大的死罪了,死不足惜,不管你學了什麼法門,修了多少年,吃了多少苦,你不知道法要怎麼起作用,就不能算一個合格的學佛人,就是一個生死凡夫,這樣學佛就和出輪回沒什麼關系。

  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剖析法的深意,所以只能依靠祖師大德、依靠佛菩薩的聖人言教,這些都在經文裡,讀不出來就繼續讀,讀不明白就繼續讀,讀不懂、讀不清晰、讀不通順,你就要繼續讀,這才是經文可以度世的根源所在。

  當我們選擇相信聖教義理了,就要去落實在當下,實踐在自己身心上,從而去調整法和條件的契合度,就像做菜你要根據自己的口味放調料,當法的效果在自己身上展現出來了,事信獲得,就會激發努力去獲取更高級別的理信,這就算踏上了增長信力、保持信力的一條路了。當落實在自己身上,有的時候非常痛苦,也要忍受住哦。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上一篇:印祖故事:印老撰寫募緣疏,佛會贖遷放生魚(67)
下一篇:印祖故事:太平寺巧遇印老,李傳書從此念佛(68)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