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五面第三行,從第七節看起:
【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雲: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 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 也。因觀照而證實相。】
我們選這一段做為「明宗」的總結。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離一切相就叫做諸佛。這個地方講的諸佛,是講從初住菩薩一直到究竟佛果,總共四十二個位次,諸佛是指這些,而不是像一般的意思,指許許多多的佛,不是這個意思,它只講分證位。由此可知,分證位的菩薩確確實實是佛,分證佛那不是假的。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見到,像《楞嚴經》、《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什麼人能現佛身?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從這個以上都能夠隨心應量,《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都有能力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所以稱之為諸佛。要想證得這個地位,這個地位在《華嚴經》上,就是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稱為法身大士,《金剛經》講的諸佛。要想證得法身,這大家都知道,必須要破一品無明。如何能破一品無明?世尊在這裡教給我們「離一切諸相」,你才能有能力破無明、證法身,如果你著相就不行。著相修行,修得再好也不能見性。修得很好,能出三界,不能見性;如果修得不好,三界都出不了,這個要知道。粗相不能執著,粗相是講世出世間都有很粗顯的形相,像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就涵蓋世出世間一切諸相,統統都包括了。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大自然種種現象,總離不開這四相。微細的四相很難離,難在哪裡?難在自己還沒有發現,你就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但是離一定要從粗顯的地方離。譬如最粗的名聞利養,這是很粗的相。名聞利養要是不能捨棄,決定不能出三界,這個大家必須要曉得;名聞利養不能夠離掉,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可見得這些對於修行人是大害、大障礙。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就是六根接觸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都講得很粗。經上教我們不住,教我們離,都是不執著的意思。要從內心裡面對一切法不執著,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這就對了,這樣才能夠斷煩惱,粗的煩惱就是見思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粗的煩惱,細的煩惱就是無明,才有能力破一品無明。我們曉得,破無明是要很深的定功,假如這一切相還執著、還不能放下,諸位想想,那個定怎麼能成就?必須一切都不執著才能得定,定功深才能破無明、證法身,那就是入諸佛的行列。
又說「以無我人眾壽」,這是離四相,這經上講得很好,把菩薩的標准說出來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經上說得這麼清楚,這裡所說的非菩薩就不是菩薩。可是這個地方的菩薩標准是相當高,是大乘菩薩,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那叫真菩薩,這一點不假。在佛教裡面,有稱權教、實教,實是真實,這是真實的菩薩。通常像我們受了菩薩戒,也認真努力在修六波羅蜜,修十大願王,很用心的去做,這也叫菩薩。菩薩有名字菩薩、有觀行菩薩、有相似菩薩,這三個位次的菩薩都不在《金剛經》上;《金剛經》的標准,最低限度是要分證的菩薩,四相都離了,因為前面這三個位次四相沒離。天台家講六即佛,菩薩也是六即,我們都要把它辨別清楚。四相在這個經裡面,世尊屢次的重復,他的用意我們不難想像得到。即使《金剛經》你念一遍,問你《金剛經》上講的什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會記得,為什麼?在經上念了很多遍,這就是叫你牢牢的記住,一定要離,不離不行。不離不能見性;不離,我們所希求的無上菩提沒有分。底下講「阿耨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之法,得無上菩提就叫成佛。
所以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要離相,離一切諸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認真的去修善,什麼是善?真實利益一切眾生,那叫善。這個講法實在說還是很籠統。什麼叫真實利益?真實利益的標准在哪裡?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還是顯得模糊不清楚,必須講得更清楚一點、更明白一點。幫助一切眾生開悟,這是善。如果在一切善法當中,而不能幫助眾生覺悟的,給諸位說,那都不是真善。佛法裡面講的,菩薩幫助眾生、度眾生,這是第一個條件,要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弘法利生。世尊當年在世,一生就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到處講經說法,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大家講解明白,勸人離相修善,佛一生做這個工作。不但在言語上教導我們,以身作則,這叫行菩薩道。往後我們讀到經文,就能夠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細密之處,點點滴滴都是給後學人做一個好樣子,讓我們向他學習。所以佛教化眾生不僅是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口、意三業都是究竟圓滿的教導。所以我們也要想學著佛,念念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是正法,決定不要讓眾生疑惑、誤會,走向迷信,那就錯了。這樣你就能得阿耨菩提了。
「阿耨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也是經上所講一切善法的絕對標准。幫助眾生覺悟,那個覺要正覺,不是邪覺,是正覺。什麼是正覺?決定是趣向明心見性的這個方向、這個道理,這個覺就是正覺。因為世間法裡頭也有覺,我們看到世間這些科學家、哲學家,對於宇宙人生他也有相當的覺悟,但是他那個覺悟不能破無明、不能見本性,前面也略略提過,這種覺不能算正覺。還有世間一些宗教家,他們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程度的覺悟,但是不能出三界。宗教家,我們曉得印度的宗教比一般宗教要高,他們宗教修證可以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依舊出不了三界,這個覺不能算是正覺。正覺唯獨佛法當中有,換句話說,一定要離四相。得到正覺,在佛門裡面稱他作阿羅漢、辟支佛。再向上提升,叫正等正覺。佛法確實是正字招牌,正覺、正等正覺,沒有離開正,正而不邪;等,等於佛,沒成佛,等也是平等的意思,平等覺,這是菩薩所證的,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見了性,性是平等的,所以見性的菩薩,我們稱他作正等正覺。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稱之為正等正覺,因為他見性了。見性之後,與一切眾生接觸,他用真心不用妄心。沒有見性的人用妄心,他不會用真心。妄心是什麼?就是意識心、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用的是這個心,妄想心、生滅心,用這個。見了性之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用的心跟如來果地上的心沒有兩樣,真心。
真心是永遠不會變的,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平等的,真心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叫它做平等心。真的達到清淨平等,他用這個心,這叫正等正覺。正等正覺達到究竟圓滿,那就再加個無上,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我們一般也稱為圓覺,圓滿的正覺。圓滿的正覺,通常我們對它用一個很尊敬的稱號,叫大覺,圓滿大覺,這是對如來果地上所稱的。那麼你就得了,得的是這個。是不是真的得到?給諸位說,如果你真的有得,誰得?我得,我相還沒離,你還有我相;我得了你沒得,你還有我相、人相,四相具足,那你沒得。這個得是不得已的說,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假設有個得,其實沒有得,你要是說得就錯了。為什麼說無得?得而無得,無得而得。這話怎麼講?因為究竟圓滿的大覺,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得個什麼?得要是說得來,我本來沒有,我得到了,那才叫得。本有!本來有的,哪裡叫得!佛為我們說一切法,都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是迷了自性,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佛教給我們把一切妄想、雜念統統捨掉,統統放下,心馬上就恢復清淨了。清淨心裡面,智慧德能又現前,好像得到了,其實是本有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才真的得到,是得無所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本經裡面講就是「實相般若 」。所以佛一樁事情他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這個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佛教裡名詞術語都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在般若 裡面講,這就是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清淨心。「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是從事上講的,實相般若 是從體上講的,事上也可以說是從作用上講的。有體當然有用,用,「自受用」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受用」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叫他受用。無論是自受用,無論是他受用,都叫做「觀照般若 」。若不能夠離相修善,縱然是修觀照,裡面沒有般若 ,諸位要記住。般若 就是離一切相,你懂得離一切相,那你就有智慧了。為什麼?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他的心永遠清淨,他的心不會被外境所污染,這是智慧。世間有不少人修一切善,他不知道離相;修的善很多,心不清淨,心裡面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心不清淨,沒有般若 ,縱然是有觀照而沒有般若 。像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清楚。不清楚,在修行用功的時候,往往就把佛的教訓錯會了、誤會了。到自己修行沒有成就、沒有結果,反而埋怨佛菩薩給我們講的話不靈,我們上當了,被佛菩薩騙了。其實佛菩薩講得很清楚,你自己沒有搞清楚,你誤會了,還怨天尤人,罪上加罪,那個過失就太大了。所以觀照跟般若 的意思,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般若 是佛母,一切法從般若 生,我們不能離開。所以前面曾經跟大家報告過,我們學佛,尤其是學金剛般若 ,目的何在?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這就是金剛般若 ,我們真的得到受用,真的得到好處。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離相修善,穿衣吃飯都不例外。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規規矩矩、如理如法,這就是善法,這就是智慧。你肯做、肯堅持,那是高度的智慧,無論有人看見或者沒有人看見,絕不改變樣子,這叫做觀照。觀照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因觀照功夫得力,這才能夠證入實相,這是修行裡面的總綱領、總原則。
底下這一大段,「辨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辨用是什麼?我們能得什麼好處呢?我依照這個方法修,要是得不到好處,我修它干什麼?用是作用、功用。
【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證。】
要用現代話來說,辨用就是講受用。你依照這個方法修,你得什麼樣的受用,你得什麼樣的好處,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我們得什麼樣的好處。
【而顯體,是顯因果之目的。】
體是根本,修因證果,修依照體修,證還是證這個體性,總沒有離開體性。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
這個話是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說的。我們仔細去看這句話,佛的意思顯然為我們大家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是圓滿的,如來的德能也是圓滿的,如來的體相也是圓滿的。我們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相本來是這樣的,現在長得丑丑的,三十二相一個好相也沒有了。什麼原因?世間看相的人會講,我們也常聽到過,「相隨心轉」。心丑,相就丑陋;心善,相就很善;心美,相就很美,就是這麼個道理,相隨心轉。所以你要修好心,要修善心,你的相貌人家一看,既善良又端莊。佛菩薩的相貌,為什麼那麼圓滿?心善、心好,就是這個道理。
本來我們個個都是像佛菩薩那樣的相好光明,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所障」,障是障礙,把我們本具如來智慧覺性障礙住,所以變成這個樣子。每個人的相貌不相同,六道眾生相貌不相同,就是因為他的障有淺深不一樣。障得深的,相貌就比較難看;障得淺的,就現好相。譬如,我們人的相貌不如天人,天人的相貌比我們圓滿,但是畜生的相貌決定不能跟人比;餓鬼道的相貌比畜生還要差。如果諸位仔細去留意、觀察一下,現代人一般的相貌比不上古人。古時候的人相貌圓滿,你看看唐人、宋人的畫像,那個畫像是寫真,是照真人畫的,比我們現在的人相貌圓滿太多了。什麼原因?他們那個時候人心比我們善良,比我們純樸。
我們現在這個頭腦裡頭,平常所想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被誘惑的。電視裡頭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這兩年很流行襯衫上印花,我在美國看他們印的,前後印的妖魔鬼怪,看到寒毛直豎、毛骨悚然!不是好現象。你看小朋友打的電動玩具,裡面畫的人都是妖怪,那個不是人相。從小讓小孩接觸到這些,將來他們那一代的相貌,不如我們這一代,我們不能不知道,要加以防范,要加以避免。所以我回到台灣,他們有一些做印花的,印的這個襯衫,我們就提倡印彌陀弟子。今天講《金剛經》,後面就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宣揚正法,穿衣服也是教人覺悟。我們很想來提倡,希望大量的來做,大概價錢也不貴,我帶來的幾件是他們送給我的。我們講什麼經、講什麼法門,就印那些經的好句子,我們也來開社會的風氣,也來引導他們。
那麼,曉得障礙在哪裡。妄想就是分別,也就是二障裡面的所知障;執著就是煩惱障。煩惱障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因此不能證得,不能像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
【妄想,分別心是。執著,我法二執是。】
堅固的執著,以為身、以為能夠思惟想像的是我。像西洋哲學家所謂「我思故我在」,什麼叫做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那個不是我,是誰!我執,都是堅固的執著在四相之中。雖然本來是佛,因此不能證得,這是佛在大經上說的。
【起信論雲:以不達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起信論》是馬鳴菩薩的著作,叫《大乘起信論》。由此可知,這是大乘入門的教材。大乘入門的教材,大乘就有相當高的深度,它不是小乘入門,它是大乘入門,因此跟《金剛經》所講的境界是相通的。《金剛經》是要破四相,標准是要破四相;《起信論》上教給我們的,也是這樣的境界。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讀經聞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豈不是跟《金剛經》上所講「離一切諸相,修一切善法」一個意思嗎?所以它是同樣的境界。
在此地,我們采取他這一句論文。「以不達一法界故」,達是通達,這是講一切眾生不能夠通達實相是一法界。此地講的一法界,就是本經講的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實相般若 ,《華嚴經》上稱一真法界。法界的確是一真,法身大士所見的、所證得的,就是法界一真,而不是十法界。迷的時候有十法界,悟的時候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迷了以後產生的幻覺、假相。實際上,真相是一真法界、是一法界。因為不明了、不通達法界是一真,「不覺念起,而有無明」。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從這兒來的,馬鳴菩薩所說的。而世尊在楞嚴會上對富樓那尊者所說的,與馬鳴菩薩的講法很相似。世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是知見立知。知見就是實相般若 ,《法華經》上講的「佛知佛見」。你從佛知佛見裡面,再建立一個知就錯了,所謂頭上安頭,那是無明,跟這個地方的意思很接近。「不達」就是不覺。「無明即妄想執著」,無明是妄想、執著的根源。如果你要問,妄想、執著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由此可知,妄想、執著斷掉,無明就沒有了,自性就開顯。
【此經大用,能開眾生究竟圓滿之智慧。】
這個說得很明白,《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的用處,就是能夠開顯眾生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小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
【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
本來有的。本來有的,因為迷了,它不能現前。世尊說《金剛般若 》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
【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
我們要恢復、要證得,不能不重視《金剛般若 》,不能不認真的探討《金剛般若 》。一切明了之後,你的生活行持,自自然然與《金剛般若 》裡面所講的教訓就相應了。
【性具智開】
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智慧開顯了。
【不覺者覺,無明者明。】
我們不覺,現在覺悟了;本來是無明,現在明了。
【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
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本經教學的對象是發大乘心者、是發無上乘心者,這是《金剛經》教學的對象。如果你真的是發這樣的心,《金剛經》對你就非常有用處,滿足你的大願,幫助你、引導你證入大乘。這個大乘是法身菩薩的地位。這個經真的有這個能力嗎?真的,一點都不假。只要你把經義明白了、搞清楚了,依教奉行,你就不難得到。所以經上跟我們講的道理、講的方法,都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而不是一般大小乘經典,那個叫你斷煩惱枝枝葉葉,枝枝葉葉麻煩,它從根本。像我們砍樹一樣,我叫你砍一棵樹,你先把樹上樹葉一片片拿掉,然後再把那小枝剪掉,這個多羅嗦。會砍的人從根鋸下來不就完了,什麼都解決了。《金剛經》的辦法是從根本上解決,不從枝葉。
【當知發大慈悲心,便是開此智。依教發心,分別心已融,我見潛消。故令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余涅盤,而實無眾生得滅度。全經不外發揮此義。並忘其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
這是剛才講的,從根本上破障斷惑。而佛的這個方法非常善巧,巧妙極了。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我們能做得到,方法雖然巧,我們做不到,那也等於零,佛也等於白說了,我們可以做得到。從哪裡做起?從發大慈悲心,從這裡做起。佛門裡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給我們發大慈悲心。慈悲上加一個大,這個大是什麼意思?清淨、平等的慈悲,就叫做大慈大悲。如果是有條件的慈悲,那就不能叫大慈悲,有條件就不清淨、不平等。這個人我喜歡他,對他慈悲;我討厭他,就對他不慈悲,這個不是大慈悲。
佛法裡面講慈悲,有四種慈悲心。第一種,一般眾生有的,叫「愛緣慈悲」,就是剛才講的,我喜歡他對他慈悲,不喜歡他就沒有慈悲了,這叫愛緣慈悲,完全是感情的。比這個高一級的,叫「眾生緣慈悲」。我喜歡我的家人,我把這個愛心擴大,所以叫博愛,我也能愛護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都慈悲,這叫眾生緣慈悲,比愛緣范圍大多了。菩薩的慈悲叫「法緣慈悲」,是根據佛所講的道理,他明白了,他能夠以平等觀察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法緣慈悲。聽佛法開悟了,佛教給我們這麼做,我就這樣做,這是對的,依教奉行,這叫法緣慈悲。如來果地上,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無緣的慈悲,沒條件的。菩薩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因為聞到法了,我要遵照老師教誡依教奉行,那還是有條件。必須做到無條件,沒有條件,心是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世尊在此地教我們發這個心,這才叫從根本修。為什麼?大慈悲無條件,就跟清淨心相應,就跟真如本性相應。一下就從這裡下手,這個方法真是高明到極處。般若 智慧從這裡就生了,從大慈悲心裡面生般若 智慧。
「依教發心」,世尊在本經教導我們怎樣發心,你就好好的學。你果然明白了,果然學會了,分別心沒有了,佛教我們離一切諸相,我見沒有了,四相不離它自然就沒有了。離相,硬要離相,那好難,不容易。不離,沒有了,這個方法妙!經上教給我們這些方法,都是叫你發心,像佛一樣。佛發什麼心?經上一開端,佛就說他發的是「滅度所有眾生入無余涅盤」,他發這個心。滅,滅妄想、滅煩惱、滅執著,滅這個。一切眾生都有妄想、都有煩惱、都有分別、都有執著,佛幫助一切眾生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這是破障斷惑。幫助一切眾生證入無余涅盤;無余涅盤,涅盤是不生不滅,無余是究竟圓滿。因為二乘人有涅盤,但是有余;阿羅漢、辟支佛證涅盤了,他塵沙無明沒斷,所以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前面講的諸佛是分證諸佛,從初住到等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還不是究竟圓滿。那一品生相無明斷了,那就究竟圓滿,無余了。你想想看,佛幫助眾生,要幫助眾生到什麼地步?要幫助他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幫助他證得等覺菩薩,那還不夠,我的責任義務還沒盡到,一定要幫助眾生成佛。像地藏菩薩所說的,「眾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這樣的大願心,這才叫做大慈悲心,這才叫做修一切善法。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一切善法是指這個,不是別的善法。修一切善,要離一切相。底下一句「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決定不執著度眾生的相。我能度、眾生為我所度、我說種種佛法度,統統不執著,三輪體空。所以底下這一句是離一切相,上面這一句是修一切善,這叫做大慈悲心。《金剛經》全經所說,不外乎這兩句。
到最後「忘其為菩提心」,這是《金剛經》到下半部了。菩提心者,即非菩提心。菩提心也不能執著,執著一個菩提心那就不善,那就沒有離,離得不干淨。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要不要?法當然要。我們是凡夫,不要佛法怎麼行?一定要依靠佛法,我們才能得度。要這個佛法,但是不能執著佛法。就在要的時候就不執著,這個高明!這才叫金剛般若 。如果說現在要的時候我執著,到我過了河,得度之後,我才不要、才不執著,那不是金剛般若 ,那是一般的大小乘佛法,過了河,船不要了。金剛般若 不是,就在船上就知道:船我要利用它得度,船我就不執著;不是我過了河才不執著。當下就不執著,這叫從根本上破障斷惑。當下就不執著,諸位要曉得,當下就是清淨心,當下就是平等心,這比一般漸修的菩薩高明太多了。直截了當「向一念不生處契入」,一念不生就是無余涅盤。可見得這個經的功用,的確是不可思議。
【一切眾生,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
前面說過,實際上就是一真法界,因為不覺,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真相看不到了,看到的是妄相,十法界是虛妄的。妄依真起,妄沒離真!當你分別、執著的時候有十法界,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十法界原來是一真法界,法界原本是一真。
【妄想分別,起人我見。】
因為不曉得法界是一體,在這裡面起妄想、起分別、起執著。
【遂生三毒】
三毒是貪、瞋、癡,三毒煩惱。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一定要重視。我們這個身體健康嗎?不健康。為什麼不健康?裡面都是毒。我們的心壞了,心裡頭有毒,有貪、瞋、癡三毒,世出世間一切的毒都沒有這個毒重!心壞掉了,身還能好嗎?所以諸位看到現在這個社會,奇奇怪怪的病很多很多,那些疾病的根源從哪裡來的?科學家、醫學家在那裡研究這個細菌、那個細菌,都不對,貪、瞋、癡三毒來的!這是真的。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要曉得這個病的嚴重性。佛法常常比喻佛菩薩是大醫王,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是法藥,專治三毒重病,尤其是金剛般若 特別有效。如果能把三毒拔除,我們就恢復到健康,健康的人叫佛、菩薩,不健康的人叫凡夫。所以佛法帶給我們什麼?帶給我們是健康,健康才長壽,長壽是無量壽。因為有三毒,所以你才造業、造一切惡業。
【造罪受苦,輪回六道。】
只要是在六道裡面,必然是:
【愈迷愈苦,愈苦愈迷。】
我們從無量劫輾轉到今天,冷靜仔細去想一想,不難體會。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佛在《金剛經》上講的,在《無量壽經》上講的,為什麼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到今天還落得如此地步?雖然生生世世修一切善,沒有離相,毛病在此地,沒離相。沒有離相,貪、瞋、癡除不掉,我修一切善,為什麼修善?為貪。這目的搞錯了,佛叫你修一切善,是斷貪的,結果你給弄錯了。聽說佛門捨一得萬報,今天在這裡捨一塊錢,明天就可以得一萬塊錢回去了,一本萬利,把學佛當作生意來看待,當作投資的性質來看待了。你看,這不是大錯特錯嗎?所以我們的三毒不但沒減少,生生世世在增長,這怎麼得了?所以才搞得今天這個狀況。畢竟是善根深厚,所以在這末法時期、亂世之中,我們還能遇到正法,還能遇到純正之法,這不能不說是善根、福德、因緣的深厚。若沒有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遇不到!遇到就是有機會,有機會斷三毒,有機會覺悟,有機會成佛。只要我們能夠把這個機會抓住,決定不放松,知道過去生中學佛學錯了,這一生我們決定不再做錯事了,要把佛在經上這些理論搞清楚,方法搞清楚,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才能得到正果。此地說的,這是一般大眾的狀況,換句話說,善根、福德薄的人,不能說他沒有,有,比我們薄,遇不到正法。
【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歸依三寶。】
這個情形很多。
【以夙世障緣,疊起環生。】
環是連環的。
【欲修不得,修亦難成。】
我們常常勸同修、勸朋友,勸他,他相信了,過幾天他又不信了。邀他來聽經,聽了兩天滿有興趣,過兩天又有事情不來了。這就是障緣,他有業障,他有惡緣。能讀、能誦、能聞無上甚深之法,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有業障就不行,就沒有這個機會。這個在我們周邊,我們都看得到,都非常明顯。他想修,有障礙,所以他修也難成就。
【故忏悔業障,極為重要。】
世尊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忏悔的方法。
【經雲:端坐念實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這首偈是世尊在經上講的。如何能夠忏除重罪?佛教給我們「端坐念實相」。這個端坐,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你一天到晚跑去打坐,那你完全是依文解義。此地講的端坐念實相,實實在在說,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上所講的坐禅,也就是本經最後開示的,修學兩句的總綱領:「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就是端坐念實相。這個端,給諸位說,是端正其心,不是身,身端坐沒用處,心要端坐、心要端正,心裡面沒有妄想就端正。坐是什麼意思?坐是不動。我們人在四威儀當中,就是四種姿勢、姿態:行、住、坐、臥。走路是動的,站在那個地方雖然不動,不穩當。躺在那個地方雖然不動,不莊嚴,躺著還會滾著翻身。坐在這個地方,這個相是個不動的相,所以就取坐,不是叫你真坐,身坐有什麼用?心裡頭不動。也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境界,心裡頭如如不動,這叫坐,所以坐是這個意思;端坐是這個講法,這就是實相。實相是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有念就不是實相。千萬不要誤會,端坐念實相是老老實實在那兒坐著念《金剛經》,以為這叫做端坐念實相,這個錯了,那是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錯了。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在一切時、一切處,順、逆境界當中,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這才叫端坐念實相。
「是名真忏悔」,常常保持著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也就是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一念就是實相,第二念就變了。諸佛菩薩能夠永恆保持第一念,我們凡夫保持不住,第二念裡面就有分別、執著、妄想,那就不是實相。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是實相,這叫真忏悔。
「重罪若霜露」,霜跟露水我們都曉得,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我們無量劫來造作極重之罪,只要般若 智慧現前,這些罪業都沒有了。這是指佛說的是真話。為什麼這些罪業都沒有呢?《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量劫所造的罪業也是夢幻泡影,覺了就沒有了。但是不覺,在三途六道裡頭決定有果報,沒有辦法避免,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換句話說,你只要有念,有我、有人,只要有四相,善惡果報你就得要受,四相沒有了,這個就沒有了。苦報,「我」沒有了,誰受?沒得受的,只要有我,你就夠受的,你有得受的。所以,「我相、我見」不能不捨,不能不離;不離,三界六道就有得受的,受不完!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得要受。要想離我相、我見,談何容易!
《金剛經》上說的道理不錯、方法不錯,可是你試試看,照這個方法去修吧!恐怕一萬個人當中,沒有一個能修得成功的。什麼原因?無始劫來,四相的習氣染著根深蒂固,沒有能力拔除!起心動念「我」,不必去想、不必去考慮,自然就現前,你說這多可怕!想斷,斷不了;想離,離不開,這是事實。如果沒有淨土法門,沒有帶業往生,說個老老實實一句話,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出三界,沒有一個人能有成就。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你要不離四相,就不能成就,頂多修一點三界的有漏福報而已。除此之外,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幸虧有一個帶業往生的法門。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到了極處,十方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沒有一個不勸我們求生淨土,道理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的願心都是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道,早一天脫離輪回、脫離苦海,可是想想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法門能做得到。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是情見,諸佛菩薩都是圓滿智慧,沒有一絲毫的私心,統統勸你到極樂世界去。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他沒有叫我們念他的名號,他叫我們念阿彌陀佛,他教我們求生西方淨土,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這個要知道。可是還有一些眾生感情很重,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怎麼可以離開他到極樂世界去?不但在家人有執著,還有很多出家人有這個執著,我都遇到過。他們還勸我不要念阿彌陀佛,不要求生極樂世界,要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誤會就很深。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 ,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
佛這麼說,菩薩也這麼說,古來祖師大德也這樣說,那還會有錯嗎?所以,般若 的理論懂了、方法懂了,我們做不到,怎麼辦?老實念佛,就成了,老實念佛就是究竟圓滿的金剛般若 。江味農居士,這就是一個好榜樣,他就是老實念佛,他臨命終時,那個瑞相多好,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大眾:「金光遍照,佛來接引」,他走了。凡是這樣子跟大家說明,見到佛來接引,這決定往生,沒有錯誤。所以要曉得,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非常不可思議。不要看到它很簡單、很容易,它跟最深、最不可思議的妙法相應,與《金剛般若 》相應、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相應、與《妙法蓮華經》相應,統統相應,暗合道妙。就本經上說,持名念佛,他就是真的在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心經》上講的;他真的在做,他不是在講,他真的在做,真在修。修什麼?修深般若 波羅蜜多,就這一句佛號。深般若 波羅蜜多,就是前面講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你們想想他是不是符合這個標准?老實念佛的人,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不是離一切相嗎?這一句佛號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他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善。
我們在《無量壽經》跟諸位詳細介紹過,整個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一歸納、總結,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諸佛所說、所證、所修一切法的總綱領,真的是修一切善。所以這個法門只要一心稱念,要緊的是一心稱念,你二心稱念就不符合了。二心是什麼?念佛是修一切善,但是沒有離一切相,一心就離一切相。所以你要是二心念佛,與金剛般若 不相應,一心稱念就相應。我念佛的時候,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統統放下。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跟金剛般若 完全相應!所以他真的在干,真的在修金剛般若 波羅蜜。「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再重的罪業,這一句佛號都能把它消得干干淨淨,任何一個法門不能跟它相比!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希望消業障的這些大德們,他們怎麼修?就是一個念佛堂,一切的經咒他不念,一切忏法他也不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消災滅罪、開慧得福,開智慧、得福報,一句阿彌陀佛,圓滿的成就了。
【念實相者,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
「念實相」,前面講的端坐念實相,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念實相?是的。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為什麼?念實相是空有兩邊不著。我們念阿彌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不著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空;空有兩邊不著。所以一心稱念就是念實相,要不然它怎麼能滅罪?「雙照二邊」,空有兩邊都不著。「實相之慧,從大悲生。」我們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大慈大悲,為什麼?要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干什麼?見阿彌陀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明心見性,為的是得無上菩提。得無上菩提之後,為什麼?為了廣度眾生。我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我們就能現什麼身,這度眾生才真的叫自在。
所以沒有見阿彌陀佛之前,我們想度眾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縱然發懇切的願望,智慧、能力做不到也是枉然。修學其他法門,要像佛菩薩一樣能夠自在現身,談何容易!即使遇到真善知識,如法修行,經上跟我們講,要想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還要修兩個阿僧只劫,才有這個本事。兩個阿僧只劫是天文數字,我們覺得時間太長了,還是念佛往生淨土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是淨土的根本。淨土三經無非是四十八願詳細介紹而已,它的根源就是四十八願。佛在四十八願明白的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阿鞞跋致,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七地以上。我們要是依其他的法門,修到七地菩薩要兩個阿僧只劫;這不費力,超過一般菩薩兩個阿僧只劫,我們超過了,一下子就超過了。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有感,你就有能力應,感應道交,這才能夠普度眾生。真實的智慧是從大悲心生的,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慈大悲。
有一些人說,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慈悲心,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你要是有大慈悲心,你的功夫必定得力,決定不會退轉,決定不會疲厭。沒有慈悲心,念幾句佛號就累了,就要休息了,都是沒有慈悲心。「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怎麼修法,等講到經文的時候再跟諸位細說,這個修法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表演的,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些地方都修圓滿的六波羅蜜。
【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這是修學的綱領。
【離相,觀空也,修慧也。】
離相是修慧、觀空。
【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
所以福慧雙修。離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雙修。因為福慧雙修,這才能圓成佛道。我們受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換句話說,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沒有一絲毫欠缺。二是兩種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一個是福報圓滿。所以修行,福慧要雙修,不能夠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統統錯了。如果是修福不修慧,果報決定在六道,不能夠出離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證小果,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能證果。證了果,怎麼樣?沒有福報。經上有比喻:「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他,沒有福報!諸位想想看,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雖然你有智慧,但是跟人家沒有緣分。不跟人結法緣,沒有緣,托缽都托不到,不供養,你還能夠跟人說法?誰聽你的?沒人聽你的。由此可知,你成佛的目的想普度眾生,那你不修福,你怎麼能度眾生?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當中,慧重於福。你知道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離一切相是主,是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輔助,也非常重要。離相從哪裡離?就在修一切善裡頭離,不修一切善那你離什麼?你也沒得離了。一定要懂得離相修善,這才是福慧雙修,這才叫真忏悔。學佛最忌諱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門這樣的弟子很多。喜歡修福、喜歡福報、喜歡享福,不要智慧,這是癡福。這個福報到哪裡去享?你要知道,因為他愚癡,愚癡變畜生,畜生道裡面去享了。所以佛在經上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璎珞」。癡福,他到畜生道中去投胎,投到大象,那象是國王坐騎的。國王從前出門沒有汽車,都是馬、象。國王乘的象,都是金銀、琉璃、七寶掛滿身,那是他的福報,他就享那個福去了。現在國王出門不騎象,坐車了。但是現在享福的畜生很多,我們看到外國那些寵物,你要是修福不修慧,來生都被那些外國人當寵物去了。很重要、很重要,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慧重於福,這就對了。
【此是真忏悔,能滅重罪定業。】
大乘許多經論上說,定業不能轉,實際上那是佛的方便語,不是真實語。是佛為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勸勉我們的意思。實際上定業也能轉,不過很難。轉定業一定要見性才能轉,不能見性不能轉。修定,轉不了定業。像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轉不了定業,一定要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就行了,就能轉。由此可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七地菩薩、八地菩薩,就是這樣的果位,試問問定業轉了沒有?轉了。所以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
這四句話,實在講把《金剛經》的精華說盡了,也是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經文。所以經要深解,解淺了不起作用,要深解,深深的去理解它,才知道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應當怎樣做才是金剛般若 ,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這個經實在講是要細講,粗枝大葉這樣講下來,起不了什麼作用,要深解。「信心不逆」,不逆是決定不違背,這句話非常重要。信心不逆,實在講,一定要這樣做法,非這樣做法不可,這樣的信心才叫做不逆。「盡能受持」,《金剛經》上常講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盡能受持是全經。「為人解說」,盡能受持是自行,為人解說是化他,自行化他。
【即為荷擔如來事業】
這個人就是佛的傳法弟子,繼續佛度眾生的大業,這是如來的傳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這些都是本經的經文,到後面我們會細講。
【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
這無疑是世尊在本經為我們授記。果然我們能夠做到前面這四句,就是如來為我們授記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第一「深解義趣」,第二「信心不逆」,第三「盡能受持」,第四「為人解說」,只要這四句你真做到了,你就是如來的傳人,你就是如來授記的弟子,這是真正希有!
【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
這是真的,一切法門沒有別的,除二障而已,或者是講三障。二障是講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講惑障、業障、報障。底下我們講三障,「障有三」,回向偈上「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就是這三種。
【第一、惑障: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 德。】
迷惑除掉,般若 智慧就現前。
【第二、業障:一切罪業是。】
罪業是造作。就像地藏菩薩在《本願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閻浮提眾生是指我們這個地球,「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當然這是指大多數的眾生,極少數例外。為什麼說起心動念都是罪?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那就是罪。自私自利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說是罪?增長我執、增長我見,這就是罪。我見、我執增長就不能出三界,不能脫輪回,那不是罪是什麼?這個一定要知道。除業障證解脫德,就得大自在。
【第三、報障。】
「報」是六道裡面的苦報,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這是六道的果報。六道沒有不苦,佛為我們講三苦、八苦。三苦裡面,不僅是欲界,欲界苦苦,八種苦具足;色界有壞苦;無色界有行苦,三界統苦,三界裡沒有安樂。《法華經》比喻,三界火宅。三界頭裡哪有樂?你感覺得有一點樂受,那是苦暫時停一下而已。我們要覺悟,不要以為你現在很有福報,覺得做人不錯、很快樂,其實你迷惑顛倒。為什麼?你一餐飯不吃的時候,餓得很苦,你就沒想到嗎?苦是真的,三餐飯是藥,治你饑餓之苦,你有什麼樂?沒樂可受。所以人活在八苦之中,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除則成法身德」,報障要是離開了,你就證得法身。
【江注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他以這三個為本經的德用。這個經的用途能幫助人破我執,能幫助我們滅罪業,消災滅罪,能幫助我們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如來就是成就無上菩提!這個經的好處、利益太大太大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曉得有這麼多的好處,這才肯用心來學習,希望經上所講的好處,我們現前都能得到,我們學《金剛般若 》那才叫真的沒有白學。學了馬上就有用處,改善我們的生活、改善我們的體質,現在很流行的時髦語,改善體質,這個經真有這個作用。使我們這一生過得非常幸福、非常美滿,充滿了智慧,而不是生活在煩惱之中。六祖大師說得很好:「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像他就不錯了,凡夫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遇到很多人來跟我講,「我常生煩惱」;他不生智慧,他常生煩惱。與般若 相反的就常生煩惱,與般若 相應的常生智慧,生活在圓滿智慧當中,那真正是幸福、快樂。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