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要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這個是大事,非常慎重。你們認為什麼是大事?世間事是大事,還是了生死?所以要看看自己是什麼發心,自己這一生是為了什麼而活?佛在經上講「人生酬業」!
家親眷屬不外乎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恩的對你很孝順會讓你生貪著;報怨的不孝子、逆子會傷害你,彼此生瞋恨;討債的會讓你很失望,各式各樣的狀況都有,但是不出這四種業。這些都會讓你起心動念,讓你失望,怎麼生個來討債的?把家產全部花光、敗光。生個來還債的,你也會覺得這小孩很不貼心,因為他是來還債的,就像你還錢給銀行,你會對銀行孝順嗎?不會的,只是把錢還給它而已。他或許會賺很多錢給你,但是他對你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養心,你也會覺得很失望。
所以人就在人生酬業裡面打轉,在裡面生死,這些就是一般人活在世間,跳脫不出的人生幾種形態。有六根為什麼不拿來修行?有心可以起煩惱,為什麼不來念佛?一樣有四肢為什麼要造作惡業,做善事也可以活下去,念佛也可以好好過日子,可以不用起煩惱,為什麼不念?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應該去想一想。
心就像一張白紙你可以畫成惡魔,也可以畫成佛像,六根原本沒有好壞,為什麼不返本歸元來修行成佛,那不是很好嗎?偏偏要著相,偏偏要隨習氣去輪回,這不是很可憐、很可悲嗎?所以佛出世,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每個眾生都具有不生不滅的佛性,要去悟、要去體會。
大家或許會說:法師,這很難體會;那應該要忏悔自己著相的習氣太深,著於「法是實有」的觀念太嚴重,要常在佛前忏悔念忏悔偈:今對佛前求忏悔。沒有錯,事相上要常忏悔,但是更要知道「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不起心才是心亡,不動念就是罪滅,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心亡罪滅,這才是真忏悔,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淨。」這樣自己的本性才能開顯出來。
希望大家發菩提願,不要只想我今年要賺多少錢,要升官發財,每年都是這樣千篇一律要發財,當然能發財很好,可以拿來供養三寶、護持眾生、做很多好事,但是要一切隨緣。更重要的事情是要發願來修行,要普度眾生,不要念念只想自己,要吃好的用好的,總想高人一等,想要在公司指揮人家,不要被人家管,你看,這樣「我見」就上來,我見一上來,那就又要去打拚,講不好聽就是造業,造業就是造作,無論造善、造惡都是在造作,所以佛門講的造業,是不分善或惡。要發願來修行、要明心見性、要了脫生死,這個願很重要,每年都該發,每天都要發。常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但是,可不要看到討厭的、瞋恨的人又不度了,誰對我不好就不度了,一生氣這願心就退了,那退心了怎麼辦?就再發、再發……發到不退心為止。
還有,就是要聽聞大乘經教,才能夠不退,不懂道理會退,只有事相上發願,這會退,因為不懂眾生與我是一體、眾生與我沒差別,所以你會退心、會退轉。即使初發心菩薩懂,都還會退轉,何況是不懂呢。捨利弗因地發菩薩心,天人跟他要眼睛,要到後來他起煩惱,心想:眾生好難度,心生退轉,天人才現身對他說:「你不要灰心,剛才是試探你菩薩道的發心,你應該更要勇猛精進,照你的願心修行。」捨利弗一聽,很慚愧,利他的菩薩心才又生起,直到這一生遇到佛陀,證得聖果,成為佛陀的首座弟子。所以我們要持續發願直至不退才行。
世尊出世,就是為了這個大事因緣,要發心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華嚴經》、《法華經》也是為了讓大家明白自己的本性,明白本性以後要怎麼起修?念阿彌陀佛最簡單、最方便了,而且最究竟,當中還不會有「暗證」,修行很怕碰到暗證,那就麻煩了。
「未得謂得」,有一種未得謂得是他自己沒有工夫,還出來騙人,說自己是什麼佛、什麼羅漢,來供養我你們會有很大的福報,這是大妄語,這是為利養故欺騙眾生。還有一種是明明不懂,卻覺得自己懂,明明沒有這樣的程度,卻認為自己有,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是無心的,所以「暗證」最麻煩。修其他法門沒有善知識帶領,你會暗證,修淨土則不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會帶你,講到這裡心裡面都會竊喜,修淨土有佛中之王帶,絕不會暗證,比你簽保證書都還有效。念佛不會有暗證,阿彌陀佛護持多障行人於菩提道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是佛的保證,有十方諸佛做證明,不會暗證也不會退轉,現前就能得到,不是等臨終,你現前的煩惱就能脫離。
悟後起修真的是念佛最穩當,永明大師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悟後起修,再來修淨土,那真是太妙了。實際上禅淨本來就不二,只是手段不同,就像你想要到達目的地,你可以坐火車也可以坐飛機、可以坐巴士、開車、走路……都可以,雖然方法不同一樣達到目的地。「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是悟後起修,「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如果悟不了心性,可不可以念佛?也可以,這叫「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那更好。如果沒開悟怎麼辦?不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永明大師說的四料簡。
這是為一大事因緣,從發菩提心,然後起修,亦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這兩本經,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你要真正看《無量壽經》,一句經文就是一部經典,「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一部經典。「隨時悟入華嚴三昧。」這又是一部《華嚴經》,「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裡面有它的深意。這短短幾個字,什麼叫作華嚴三昧?什麼叫總持百千三昧?還有更難信的,十念一念皆得往生,這個夠深了。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地獄相現前,十念一念可以往生。
上一次說過了,自己去聽聽看。所以《華嚴經》、《法華經》真的只是這部經的導引而已,是先讓你有個概念。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看得再多、聽得再多,無外乎就是要大家修行,修行當然要找圓、頓的法門。「圓」是圓滿、圓融,阿彌陀佛最圓融,攝一切功德。「頓」是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其他的法門雖圓頓,但是太難;這個法門既圓頓、又簡單容易,還能達到究竟,修行當然是選淨土,我們自己不會選沒有關系,佛的智慧來幫我們選淨土,淨土具有圓、頓、方便、究竟,又第一稀有,這五種最殊勝的全部都在裡面。
明心見性解得什麼是佛性,再來修行念佛,那就快了。所以說《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最好的證明。有人說淨土是化城,《法華經》譬喻品講:眾生修行菩提道很遠,如來在當中化現一個城池,讓這些學人暫時止住,是暫住的,不是真實的,就像阿羅漢證得偏真涅盤,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三界,卻是到化城。極樂世界是寶所不是化城,是那些商人真正要達到的寶所。《法華經》講的寶所,就是具有珍寶的地方,因為聽說那邊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他們要去將珍寶帶回來。你不要說它是化城,它是如來徹底悲心的顯現,真正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就是為了我們凡夫。
有很多人,甚至有出家人認為極樂世界是虛妄的,是印度教演變過來的,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觀世音菩薩是水女神,這是完全沒有經典根據。無論這位法師的名氣再大,所說都要與經典相應。
學佛修行要找明師—明經的法師,要依經典而說。四依法—其中依法不依人,依佛法不依個人;依義不依語,要依義趣不要依語言文字;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依智不依識,智就是你的智德,識就是你的識心、妄識,你依妄動的,解什麼都解成生滅法。所謂:「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是說:用攀緣心聽法,用生滅心聽法,「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復。」這就是說用生滅心在那裡打妄想,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想法、祖師的看法,說佛是什麼觀點……。錯了!佛沒有觀點,佛是一處不立、一法不住,哪有什麼觀點;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立於寂滅之場,沒有世間人所謂的立場,所以不要用世間巧見看佛法。要用世間語言入佛知見,「但至輪回際」,輪回際就是一直在輪回;祖師大德講,你修到驢年也不會有成就。十二生肖裡面沒有驢,就是說不會有成就,「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佛就明確告訴我們,要入佛智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般若智慧,要明了實相,不要把佛法當成是一個學說,而不去觀照、不去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