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經自利利人
說到讀經,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即是佛所說的法要;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屬於身口的行為規則;「論」則是佛弟子們對於佛法義理的思辨。讀經可以令人生定、發慧;因之,在漢地,不論任何宗派都主張要誦經。即使是我個人所修學的禅宗,也不例外。
諸位知道禅宗是教外別傳,一向不立文字。對於經典,禅門祖師常有驚人之語。如有一位禅師就曾表示:「佛經不過就是擦瘡瘤的廢紙!」藥山惟俨禅師則把看佛經當作遮眼。 有一次門下弟子問他:「既然不立文字,不需通過經典,請問師父看經作什麼?」惟俨禅師答道:「我把它當遮眼的看!」這些妙語另有寓意,然而由此二例觀來,禅門似乎慣於漠視經典。事實不然,禅宗非但重視經典,尤其特別偏重《楞伽經》和《金剛經》。剛才大家一起讀誦的《心經》,也是禅門的日課之一。《金剛經》與禅宗頗有淵源。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到人家誦《金剛經》而開悟的。所以,自己讀了雖然不能當下開悟,還是有用;何況也有可能由你讀了佛經而給別人開悟哩!
讀經大約有四種方法:一是眼讀,即默看而不出聲音;二是朗誦;三是唱誦;四是持誦。一般講「讀經」,是指讀完一本經書後,再去另閱其它經書。「持經」則不同,那是經年累月,持之以恆地反復讀誦同一部經書。
二、讀經的依據
然而讀經、持經的依據何在呢?也許諸位不免有如此的疑惑。現在讓我們就學術的觀點來分析介紹。
在小乘經、律及原始佛典中不難看出,或讀、或持、或誦佛經是一種共修的方法。如《中阿含經》卷五二的《周那經》兩次提及:「於中若有比丘,持經、持律、持母者。」《十誦律》卷四:「若阿蘭兒者與阿蘭兒共,持律者與持律共,說法者與說法共,讀修妒羅者與修妒羅共。」又《五分律》卷三雲:「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樂靜樂靜共、誦修多羅誦修多羅共、持律持律共、法師法師共……坐禅坐禅共。」這就說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需要會誦經或誦律。而且,讀經是重要的三種修行方法之一。文中的修妒羅及修多羅,都是梵文的經典之意。
大乘的經律更進一步闡揚讀經的功德與功能。如《法華經》裡面所載的修行方法不勝枚舉。但是這部共計二十八品的經書,卻有十八品都在贊歎讀經的功德。如卷六的〈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讀經可以使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 是《法華經》上提到的。 還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的〈大辯才天品〉也記載說:「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讀誦、書寫、流布、如說修行是妙經王者,……皆令速度生死大海,不退菩提。」菩提心不退,也就菩提果不退。
弘揚彌陀淨土的有兩部經典也曾提及持經的功德。如《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壽經》卷下亦雲:「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遇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另外,大乘的戒經也明白指出為亡者追薦,可以讀大乘經律,如《梵網菩薩戒經》卷下:「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滅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
在印度當時,讀誦佛經,旨在解義及禅修。傳到中國後,誦經逐漸演變為祈願、回向之用。甚至有作為祈雨、禳災、福國、佑民乃至除病解厄的。導致元朝以降,漢地有以誦經為職業的僧尼及俗眾,這豈是佛陀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