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求財,是很多人都感興趣的話題,但是能否如法求得,卻是一個難題,很多人接觸到佛法後,明白財富來源於財布施,而且看了很多佛法求財感應錄之後,很積極參與布施,包括:慈善捐助,建寺,供僧,放生,施食煙供等等。然而有些人反饋並沒有感應錄說的那麼神而求得財富,這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很多人對“財布施得財富”這六個字產生很大的錯誤知見,都用做生意的心態去施財,認為把錢財捐出去之後,就會發大財。也就是把錢布施出去後,都等著發財。這種錯誤的知見,讓人在施捨過程中,心中產生邪念。我們去做任何善事都是非常值得贊歎的,但是要有正確的知見,佛陀教導我們行布施,不是讓我們用做生意的心態去做,“布施”兩個字的真正意義在於破除人對錢財、物質和色身等萬物的執著,這些執著都是為自己個人欲望服務的,有人學佛後,很努力去做布施,但是背後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修來的福有很大的漏洞。一個人太多欲望,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權利,也會對生活充滿匮乏感,人只有在欲望減少後,生活的品質才會真正提高。
另外,談到財富,很多人只是狹隘地認為財富就是金錢、車子、房子,財富有無限的廣義,只是被人局限了它的定義,其實人身體健康,一家平安,廣結善緣,擁有智慧都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只是這些事物容易被人忽視是屬於財富的部分。人要想富有,力行布施是一方面,但是從相反的一面來談,也要明白到貧窮的因,斷除貧窮的因,才能獲得真正的富有。那麼人貧窮的因是什麼呢?人貧窮的因就是索取的心過強。人的貧窮是心先貧窮,而不是物質缺乏,因為心貧窮,所以總喜歡向外索取更多的利益好處,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呈現一種索取的心態,比如:看到免費的東西,就拿很多;上班就等著拿工資,卻不認真干活;不考慮實際需要,打折降價的東西買一大堆;包括我們到寺院裡,往功德箱放錢,也是帶著索取福報的心態去拜佛。人的福報是有限的,當我們不斷向外索取好處時,事實上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斷除索取心比錢財的布施更重要,同時也要糾正我們對財富的觀念,如果財富只停留在金錢的數字上,會讓人目光變得狹窄,真正的財富是一種奉獻精神,福報是來源於奉獻的,而不是來源於索取。人在生活中,很多索取的行為,但是業障讓人無法察覺到索取心的生起,如:公家的水電,不用自己掏水電費,就大量使用,浪費過度,人貪好處,占便宜,怕吃虧的心理驅動下產生各種偷盜行為。人索取的心態不僅呈現在一些物質享受上,也包括一些精神享受上,如:我們喜歡跟人爭辯,背後目的是為了索取他人的認同;喜歡看電視、電影、綜藝節目,玩網絡游戲,甚至邪YIN,這背後目的都是為了索取色身快樂的感受。這些快樂的感受都是虛妄的,而且會損掉我們的福德,但是很多人都有一股業力推動去索取這些快樂,這也是很多人難以在當下覺察到的業障。很多犯了邪YIN的人,一生貧賤,原因就是索取了太多邪YIN帶來的快樂,而且越快樂的事情,損福報越大。有些人小時候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斷向父母要錢要物,不斷父母索取溺愛,結果長大出社會工作,挫折連連,工作中諸多不順,這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身上索取太多福,而把工作的福報損掉了。福報是處於守恆狀態的,你在某些方面提取太多福報,其它福報就大大減少,你今天索取了太多福報,明天就等著受苦。索取的心是讓我們慢慢走向貧窮的因,而且我們一旦形成索取的習慣,就認為很多事情理想當然,這樣就會削弱人付出的心,而且播下浪費福報的種子。
善人王鳳儀曾講過一個故事:他年輕時幫人打工,很勤奮努力工作,而且工期到了,還免費幫工頭再干三天,而他叔叔每天干活都是懶懶散散,干半天活拿一天工資,叔叔笑他傻,說他吃大虧,自己付出少,卻跟他一樣的收入。王鳳儀回應他叔叔,人虧天不虧。過了幾年後,由於王鳳儀干活積極勤快,受到很多工頭的好評,很多工頭都願意聘用他,而他的叔叔卻沒有工頭願意請他。很多人在生活中,就是這樣不斷索取自己所要的,但是卻忘了自己該付出的,該奉獻的。人付出少,卻得到多,是非常不吉祥的。天道有一個平衡規律,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如果今天你付出少得到多,千萬別高興,天道要維持它的平衡,將來你就會付出多得到少。
我們的六根每天都往外索取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好玩的等一切讓人愉快的事物,然而索取越多,耗盡我們生命的能量也越多,也讓我們忘記了收斂自己的身口意,同時也忘記了去付出,去奉獻,所以不要一味往外索取利益而迷失了本性,否則走向貧窮的結果。在普賢的十大願裡,每一個願都是講付出,付出就是一種富貴的心,是讓我們獲得真正財富的根,要斷除我們的索取心,提升我們富貴的心,可以多念念《普賢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