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上》8、山羌偷官庫衣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居住在山林的人,偷了國王倉庫的東西後逃到了遠方。國王知道後,立即派人四處打探尋找,捕獲了山民,把他帶到國王面前。國王馬上追問山民衣物的來源。山民回答:“這衣服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國王讓他把衣服穿好。由於衣服確實不是他的,所以不知道怎樣穿。應該穿戴在手上的,卻套在了腳上,應當扎在腰上的,卻圍在了頭上。國王見了,確定是賊無疑,召集大臣討論這件事,並說:“如果是你祖父留給你的衣物,你應熟悉這些衣物的穿法,為什麼上下顛倒,戴在手上的卻穿在腳下?所以不會穿,在於你的衣服肯定是偷來的,而不是你原有的衣物。”

  借這個故事作比喻:國王好比佛陀,國庫的財產好比自然與認識的規律。愚蠢無知的山民,像其他各種思想派別,聽到一些佛教的教義,就認為已經掌握了認識自然與現象的規律,自以為是,但並不能理解它的實質,就妄加斷言,思維邏輯顛倒,不認識一切事物的真實形態、本性,以及真理的本質意義。這好像山民,得到國王的衣物,不懂怎麼使用,上下顛倒地穿戴的道理一樣。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8、山羌偷官庫衣喻

  過去之世,有一山羌①,偷王庫物,而遠逃走。爾時國王,遣人四出,推尋捕得②,將至王邊,王即責其所得衣處。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

  王遣著衣,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者著於腳上,應在腰者返著頭上。

  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著,雲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

  借以為譬:王者如佛,寶藏如法,愚癡羌者猶如外道。竊聽佛法,著己法③中,以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亂上下,不知法相④。如彼山羌,得王寶衣,不識次第⑤,顛倒而著,亦復如是。

  注釋:

  ①山羌:居住在山林之中,以獵、牧為生的人。

  ②推尋捕得:推尋,打探尋找;捕得,追捕到。

  ③法:佛教的重要理論范疇。原始佛教認為:法是貫穿於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規律,一切物質世界的現象和人的精神、意識都是法的表現。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既是瞬息萬變的,又是統一的、互相聯系的。人的認識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自己精神的“反觀內照”來認識法,從而得到真正的精神解脫。傳說中佛陀在菩提樹下的成正覺,即大徹大悟的智慧,就是認識了法,從而獲得了徹底解脫的認識。但“法”這一理論范疇並非創自佛教,佛教借用了“法”這個范疇,並賦予了新的含義,使之成為支配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精神活動的普遍規律。佛典中所謂“法建世間”的含義充分表現了“法”的重要意義。

  ④法相:主要有六種含義,分別是指:各種法的特質;對事物的觀念;諸法的差別與形態;現象存在的形態;事物存在的形態;現象界的事物。本文指一切事物的真實形態,諸法的本性,即真理的特質。參見《維摩經》、《法華玄義》,羅什譯《小品般若》等。

  ⑤次第:等次、位次,本文指使用的方法。

  解說:

  各教各派的學說,相互之間有著吸納、融合,自是不可免的,然而需以我為主,有條件地利用,否則便像機關木人一般,雖能有模有樣地動作,而裡面卻沒有自身的主意。

  辨析:

  這是一個聰明理智的國王和狡黠山民之間答對的傳說故事。山羌(羌,我國南北朝時少數民族的族名,早在殷周時就雜居中原,原譯文用此譯法,我們理解為山民更加妥當。)他取國庫之物,遠逃而去,終被緝拿歸案。國王逮住山民並未嚴加拷打,而是以智取人;山民並未絕望,而是極力狡辯。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是非黑白不容混淆。從這個角度上講,這個故事本身是有認識意義的。至於比喻部分,頗有玄機,其“法”的佛家內涵中,具有辯證思維的特質,學者應認真探究,不應一概而論,妄自菲薄。

  摘自: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上一篇:化永法師:《起心動念的功德》沐浴、繞塔、鐘聲、去穢
下一篇:化永法師:佛經故事《摩诃迦葉度貧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