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大師留給後世的偈頌。我們修行,千方百計想要斷除煩惱,如同神秀大師所謂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首偈子,認為有心有法、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這都是落在妄心妄識當中。六祖慧能大師跟我們開示的「菩提本無樹。」是說這個「身」不可得,心本自光明,沒有一絲毫的污垢。「本來無一物。」從頭到尾沒有受絲毫的染著,何處有塵埃可除﹖這首偈子,是顯示眾生的佛性,本是清淨光明,不假修證。
我們自己修行就要曉得,眾生的心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即使現在迷在煩惱裡,也確實沒有煩惱可除、沒有菩提可得,這個道理很重要。不然你修行就是在「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見性,因為你心有一物。
所以禅宗祖師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就是要我們清楚、要我們明白,真心本性本自光明,沒有一物、沒有煩惱;你現在覺得有煩惱,那是你的錯覺,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所以拋不開、放不下。其實,不光是你心裡面的妄想,甚至你不知不覺地對這身的執著「身見」,都是不可得的,即使你明了這一點,都還不算是見性。
所以《六祖壇經》中,後來五祖忍和尚看到慧能大師的這首偈,當然心裡面肯定這個人根器很利,可是還沒有開悟。五祖讓他繼續在廚房打雜,一段時間後再為他說法。同樣是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這個時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因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是空到了極處,並沒有達到究竟。六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以後他才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般若智慧、般若妙用全部顯現。「何期自性」就是講我們的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他到這裡是真正地見到、真正識得真心本性。
我們學佛,一開始對於這個世間就要放下,要先知道「煩惱本空。六塵非有。」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你認煩惱為實有,有心要來除斷,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得,那你雖然讀大乘經,但還是二乘人,因為你沒有認清煩惱的事實真相,煩惱的真相是本空。
就像之前講的,你到一個地方,迷路了,這個「迷」從哪兒來?你反觀得知,確實「無所從來」。一旦覺悟了以後,你識得路了,那之前這一念迷,它又去哪裡?它「無所從去」。真是既無來處,也無去處。所以你才知道,我們的真心本性從來沒有迷惑過,是在妄而不妄,雖然處在虛妄的迷情當中,但是從來沒有迷過。我們從這迷路的例子,就能夠知道,煩惱是非有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真心本性確實無有一物。但是它具足作用,所以能「而生其心。」這「生心」不是動念,而是起智慧、起作用,就是「任運隨緣」。你接觸一切人事物、上天、下地,都沒有障礙,這是自性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不是只教你在一般的善法上,或是在「能、所對待」上著眼。即使是淨土宗,也都是叫你把能、所放下,念佛要念到「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脫落。這完全脫落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能所脫落,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沒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就自然成片,連這「一片」的妄想也沒有。所以即使是淨土宗,乍看之下,好像有「能、所對待」,實際上是用佛號來消弭能、所,這個方式稱之為「妙法」,是非常地殊勝。因為眾生很執著,執著有相,所以佛教你執持名號,執到後來,你的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打成一片,那就是「親見本性法身如來」。
所以要知道,修學淨土也不離禅宗。修學淨土一樣要持戒,不離律宗,修學淨土一樣要明白經教,所以不離教下。這句阿彌陀佛是總持陀羅尼,念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神咒,所以不離密咒。這下你才曉得淨宗法門的殊勝。
學佛不是只做些人天的小善行,心裡念念著相,害怕自己佛號要是沒念好,將來要下地獄,所以學那了凡先生,現在趕快做一些好事,把之前的壞事稍微彌補一下,搞一些數學的加減乘除,那不是學佛。
學佛要有大丈夫的志向,所謂「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你打定主意:「我就是要出三界」,管他以前造過什麼惡業。佛號念下去,一切都不管了,所謂「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你如果不是用這種心態念佛,就是沒有信心,你念佛就會間斷,沒有信心,接下來就是退轉了。你認這世間為實有,把這世間當作真的,想說:「我沒有往生淨土,那至少我還有做一點善事,還有念一點佛,還不至於墮三惡道」,你的志向還是在人天,還是出不了三界。
念佛的人,不但念佛回向求生淨土,修一切善法都回向淨土,絕不希求人天福報,更不是想來世得人身,來世就是要往生淨土,得人身沒有意義,來世就是要成佛。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結束以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念佛往生淨土。
只有這條路沒有別的,所以我不建議你們去看地獄變相圖,你極樂世界都記不起來了,你還看地獄!看地獄,心想地獄,再帶著你無始劫來的業習─貪瞋癡,那你心就變現地獄,所謂「強者先牽」。貪瞋癡感召的是地獄相,你在世的時候把地獄看得這麼熟,都工夫成片了,那你臨終,地獄相自然就現前。
你應該看《觀無量壽佛經》,佛教你十六觀門,觀的是極樂世界,發的是出離心。也就是我們依止的道理,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是想著:「我可能還會輪回,我可能沒有成就」,你是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你還是認世間為實有,心裡面還是有物,自己心裡面還是著、還是執,你沒有做到本來無一物,那當然很難有工夫。
你看《觀經》,佛雖然講「淨業三福」,這三福是要合著一起看,如果你只做到了第一條,還是不能往生。因為那是人天福,你會生天或得人身。第二條你做到了,那是二乘福,也不能往生。《往生論》裡面講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帶的是小乘的心,不能往生淨土。所以要三條合在一起看,第三條是大乘福,修學大乘,依《無量壽經》所說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講經說法是依經典,不是依自己的意思。
《觀經》的三福,這三件事你要看清楚,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也就是說,你只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事,你的業不算清淨。這三事之所以稱為淨業,是因為有「出離心」。修學三福,目的是要讓你學十六觀門,是指向十六觀門。你學《弟子規》,那是指向世間,那跟出離三界六道輪回是背道而馳。你學世間法、學《弟子規》,你心裡面是有一物,不光有一物,你還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好幾物,你等於是個世間人,你好不容易把它放下,為什麼又要回去執著呢?
所以告訴你「菩提本無樹」,也無菩提可得,既然無菩提可得,那怎麼會有世間可得?這個道理你要清楚。不要認世間為實有,以為自己死以後,可能會如何……。你要跟自己講「我就是發願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只有作佛這一條路。三界我一點都沒有興趣,完全不認識,心裡面只有西方淨土。」那你決定成就。你在這裡做到「應無所住。」後面,你往生到了淨土,就知道「而生其心。」
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你自然就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自性能生萬法,你就能見到西方淨土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顯現。
所以為什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很快,因為它是諸佛如來心願所現的境界,佛果地上的境界,當然是不生不滅。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希望你們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不要認世間為實有,要知道六祖慧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所以你就不要「到處惹塵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