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有雲:“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這句話說的是,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我為你大略的說一下,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或者見到他的身像,能心心念念都不空過,就可以滅除各種苦難。
1.發現苦,認識苦
這句經文的眼,表面上在能滅諸有苦上。只要輪回的眾生都有各種痛苦、有各種煩惱,沒痛苦煩惱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所以這句就能切中要害了,能不能促動我們尋求出離苦難呢?如果我們一聽這句經文,哦,我有苦啊,我很難啊,我想滅除這些痛苦煩惱,該怎麼辦?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聞名或者見身,然後心念在此念念都是觀世音菩薩,這樣做就能滅除苦難了。比如有的時候我們遇到不順意的事情,或者感覺到莫名的恐懼,稱念觀世音菩薩不用多久,就可以消除這種恐懼感。開啟這個方法的門在“滅諸有苦”上,如果沒有命中我們,我們沒有什麼苦難,也自然沒有一大堆的苦難,更不需要滅除苦難,這句經文裡描述的方法就沒什麼吸引力了。
所以學佛的基礎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只是了解而已,但不代表就能堪破。比如我們都知道佛最常說的無常義:身無常,四大和合;受無常,五蘊無我;心無常,意念奔流;法無常,因緣聚散。我們一般知道無常這個事情,但真對無常有深入研究嗎?在面對事物時能把無常烙印在心裡嗎?
就像年歲在長大,忽然就有一天發現身體不如以前了,我們能永遠是年輕健碩嗎?當發現有皺紋了,有白發了,頭發也如落葉一樣的稀疏了,這就是無常的表現啊。雖然無常時刻在周圍,但我們缺乏對無常的敏感度,所以不容易從周遭的事物裡抽出無常的觀感來,這就是學了、知道了、但沒學懂、沒學會、只是聽了一個名詞,以此名詞的理解,自然不能幫助我們達到一種學法的效果。
比如無常義若常懸心頭,那麼各種事情發生,就應該沒什麼可驚訝的,沒什麼可吃驚的,沒什麼可煩惱的。本就無常,何必憂愁;終究無常,何須掛懷?於是這色身因四大和合而住,就有四大不調而病,就有四大離散的死,當我們面對了生,就自然要面對隨之而來的老病死的苦。只是僥幸心理比較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只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了才變成了事故。
我們在五濁惡世最大的終極恐懼就是無常了。我們在南閻浮提也叫南瞻部洲,這裡是有早夭的,這就不如北俱蘆洲人都能活到一千歲,他們沒早夭這回事,自然也就沒病沒災了;但我們有,也正是因為有得病得災的可能,所以無常才是繞不過的話題。
我們終究會面臨無常,而且在頻繁面對無常,只是形式不同、早晚不同、結果不同。亦如走過無數遍的街道,總會有新的店鋪開業,會有舊的門面歇業,這也是無常啊,只是我們不那麼敏感罷了。就算無常這樣近地發生在眼前,奈何我們熟視無睹,和瞎是一樣一樣的。因為看不到這種普遍、全方位、立體的提醒,我們活在一種自我創造的假象裡,所以現在流行毀三觀的說法,且不管這三觀都是什麼,能被毀的一定是假的。
亦如釋迦佛在做太子時四門出游,結果在城門口遇到了生老病死的展現,雖然是他人的生老病死,但彼時的太子認識到:我自己也終究會如此!這就是一種大同精神,當然不是挖煤的工作精神,是一種普遍相同的意思,你有這樣的經歷,也應該是我必走的經歷;那麼如果我能掙脫這種束縛,也代表你可以如此循行而得解脫。
2.學佛的動力源,離苦得樂
我們面對自己的苦難很難察覺,亦如我常常說天人不好度,雖然天道是六道之首、三善道之魁,福報巨大,善根也更好,可是因為沒有苦難逼迫,求解脫的動力嚴重匮乏,所以學佛的動力就很小很小。亦如之前提到,有天王問如何救度自己的民眾,是否要動武去告誡威嚇他們?當然不必這樣粗暴血腥了,既然是天人,可以觀察到自己命終以後的結果。
這就如佛陀度自己的弟弟孫陀羅難陀用的方法一樣。難陀喜歡美色,貪愛妻子孫陀羅,佛陀去乞食,難陀一看親哥來了,就趕緊盛飯食准備供養佛,但佛轉身就走了,他端著飯就追,可是還不忘征求他老婆的恩准,孫陀羅在難陀的手上吐了一口口水,說如果口水干了之前沒回來,就不要進屋了。這難陀火急火燎的在佛後面追,最後到精捨供養完畢也累夠嗆,想轉身回去,佛陀就說,你再幫我掃掃精捨的樹葉雜草吧。親哥這樣吩咐,也不好違背,就很不情願的掃。可是一邊掃,馬上就又有樹葉落下,給他累壞了,靠在樹上就歇歇,結果睡著了。在佛的加持下夢到了無數的美女在打掃天上的宮殿,這美女太好看了,他就上去搭讪,結果天女說這個宮殿是佛陀的弟弟死後要來住的,因為他供養佛陀飯食,還打掃了精捨,以此福德當居天宮,這可給他樂壞了。以此因緣難陀就出家了,把孫陀羅的口水的事情也忘記,這回不說孫陀羅最漂亮了,因為天女個個比他妻子美無數倍,可是就這點追求也沒什麼學佛的動力,供養飯食、掃個地就可以了,出家又能做什麼?結果他被後一個夢給度了,夢到一群鬼卒在一口油鍋下有一搭無一搭的燒火,他就湊熱鬧問,你這麼燒啥時候油能開鍋呢?鬼卒說不著急,這口油鍋是給佛陀的弟弟叫做難陀准備的,他是要來的。為什麼他就有油鍋之刑啊?鬼卒給他講為什麼會墮落油鍋地獄,他一聽就毛了,不行啊,我得趕緊修行,要出輪回,不然這油鍋可就要炸我了。之後他一不努力,這油鍋就在眼前了,這種動力迫使他一路修行之後證阿羅漢果了。
如果你有神通、有感應、有能力,應該看一下自己身後之事了,看一看死後去哪裡?所以這個方法對天人很有效果。既然你有能力,看一看你天壽命盡,然後去哪裡?從天道死後投生其他五道,境遇怎麼和天道比呢?有落差就有動力了。
我們也是這樣,總要找到自己的動力源,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人善於通過遺忘來麻痺自己,但找到動力源,能持續不斷地獲得其中的提醒,這對我們學佛人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術保障,不然學學就跑偏了,忘記自己為什麼來學佛了。
3. 假我的相和執破掉,痛苦就無處安放
“諸有苦”的這個“有”字是否很突兀,為什麼用“有”字呢?這個“有”字可以完全的注解苦和諸苦,可以完全的解答種種的疑惑。我們的所有的痛苦煩惱怎麼來的?因為“有我”,所以有身、有心、有想、有念、有願、有愛恨情仇了;因為“有我”,所以有貪吝、有計較、有自私、有分別、有執著、有損人利己。因為“有我”就有“我”和“我所”,“我能”和“我所能”,“我取”和“我所取”,這就有染污動蕩了。
這個“有”一出來,必然會“沒有”的,這就有落差了,有痛苦了。吃塊糖很美好甜潤的,糖吃完了,這個美好甜蜜就沒有了,還想獲得美好的感覺,就要去獲得糖,驅使心行只是為了滿足一個假象。
正是因為這個假我的存在,有了我能承受的痛苦,有我必須承受的煩惱,有我必然遭遇的境遇;苦和諸苦與一切諸苦,都是因為有這個假我在,所以學佛的正路是破我相,把假我的相和執破掉,就不會有假我的障礙了,沒有能承受痛苦的主體了,痛苦何處安放呢?有和苦,這就是皮與毛的關系,因為有皮所以就可以有毛,如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這個能承載痛苦的主體,痛苦煩惱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佛教裡很大一部分內容是怎麼達到這個無我的,但正路歸正路,卻不容易走,很難走通的。
就像人吃五谷雜糧,有個頭疼腦熱都不可避免的,你頭疼的時候,能不能說,“我學佛了,知道修行正路是無我、是破我相、破我執了!”然後就腦袋不疼,就退燒了?現在中國人的肥胖率很高,高血壓也很普遍,我們能說學佛了,知道無常、知道無我的道理了,就一念把血壓降到正常范疇了?這都做不到,想達到真正的無我,這距離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4.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滅除諸有苦
如果滅不了這個假我,我所承受的痛苦、煩惱、厄逆就必然臨頭,但經文裡卻給出了另外一條路線,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啊,只要你能做到心念不空過的系念,就可以滅除諸有苦!這就不可思議了,《普門品》難信就難在這種和法理相悖的地方了,不滅假我,怎麼滅我所?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是否如此系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者如此觀察觀世音菩薩身相,就可以達到無我?從而實現滅除“我”“所”“有”的痛苦?這句經文直接開啟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法門,怎麼無我?就算沒徹底達到無我,但可以實現滅諸有苦的現實受用,到底怎麼實現的?
在經文前部提到稱念菩薩聖號滅種種苦的部分,分享時也提到了這個原因,只是前文都是散落在各個痛苦、煩惱、惡逆的事件裡,而沒有如偈答中的高度綜合。我一再說《普門品》難信,也說《普門品》增信,為什麼可以增加信心?如果其中提到的任何一事,我們真實地感受到、體驗到了,對菩薩的信心就會很堅定;但如果獲得了,就轉頭不玩了,慢慢淡忘了,隨之建立的信心也就會消亡不見了。
念聖號如何到達無我?全心全意投放在聖號上就可以了,所有的感受、體驗全都針對於聖號:眼睛或者看著像,或者微垂,不要閉眼,會容易昏沉,容易睡覺;耳朵聽著聖號;嘴念著聖號;心在思維著聖號。這就是督攝六根的念法了,當然也不容易達到,所以可以用十念法。但我需要提醒各位十念法是方便過程,絕對不是要你每次念佛都在心裡數數玩的,如果心裡是一到十地數數,你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數,但通過這樣的方法幫助我們攝心。
因為心會跑,所以剛剛提到去思維聖號,思維聖號就更簡單操作,但也更難規范,因為在一萬個人心裡,可以有一萬個不同的觀世音菩薩,如果不加以規范的胡思亂想,天花亂墜的結果也很正常了,所以佛陀提出了非常多的觀法。十念法也是一種簡單的觀法,以觀察數字的循環次第讓心沒空打妄想。
所以本句經文的真正技術點是在“心念不空過”上,做到這個才“能滅諸有苦”這個門檻一下就高了。想通過稱念聖號真實滅掉所有的痛苦煩惱,想達到無我,要跨得過這個技術門檻才行,這也就是《彌陀經》裡提到的“一心不亂”了,就是全心全意的都在念菩薩,就是“念茲在茲”,就是禅宗提到的“綿綿密密”的功夫了。這是實修的念佛方法了,因為較難落實,所以我們也要說,但並不推薦,我們有往生一路可走,可以更簡單、更安全、更高效。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原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