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這利益太宏大了,得一切諸佛共同護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讀的經文中常常有這樣的一個內容:聽聞了、如說修行了,會得多少利益!《地藏經》裡幾乎寫滿了利益,我們讀完,這些利益也就應該盡皆到手,兜都裝不下了,我們為什麼不歡喜啊?何況釋梵轉輪之報啊?這都不在話下的,就是我們那一瞻、一禮、一讀、一誦間就已經揣兜裡了,我們為什麼不歡喜?因為我們沒信,沒有真正地相信,所以就算佛說有如此眾多的利益,就算我們理論上知道佛無虛言、諸大菩薩不會欺我,可因為我們自己不信受,把兜翻了過來,什麼好東西都裝不進去了。

  這《彌陀經》的利益更宏大,聽聞了,或者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了,得一切諸佛護持。得一佛護持已經不可思議了,若得一切諸佛的護持,那利益還能說得盡嗎?釋迦佛沒說一切諸佛的護持會是一個什麼情況,因為不能說啦,如果說了那可是窮劫不盡,而且會有更多人狐疑不信了。

  一切諸佛共同護持,這個人如果誓願取向菩提,他能有所退轉嗎?若他退轉,豈不是釋迦佛把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拐帶到溝裡,和他一起妄語了嗎?各位想一想,能出現這樣的事情嗎?現實裡很多學佛人卻連往生極樂的小小利益都不能獲得,這與經文提到“菩提不退、一切諸佛恆常護念”有出入啊,哪裡出錯了?為什麼有出入?肯定是人出了問題。因為人的心和佛心背離了。如《楞嚴經》中提到“背涅槃城”,你和佛離心離德了,就算佛在眼前看不到啊;若我們和佛同心同德,雖然可能有業障惑故,看不到他們,可是他們卻恆常在周圍時刻不離。如果佛菩薩在周圍恆常不離,往生極樂真的是很難嗎?正是因為我們常常和佛菩薩背心離德,雖然口中念著,心裡想的卻是其他的事情。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是誰;而是佛就在身邊,我們卻不覺不理。

  佛把一切的利益拿出來,珍寶堆積如山,可以填滿四大海了,可是我們卻看不到珍寶,看的僅是垃圾,這可麻煩了,利益得不到,生死一過如魚離水,再想活蹦亂跳左右逢源就沒機會了,所以這一生遇到,必當珍惜,不可錯過。

  得一些世間利益這不是學佛的終點,《彌陀經》裡幾乎沒提世間利益這一塊,而以往生極樂為唯一推薦方向。所以不會再說:你念佛來世得什麼福報、相貌如何圓滿、善根如何深厚!經裡沒提,各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會明白佛陀的用意,其實已經非常非常明顯了。再直白點說,佛陀的用意就是:你不要貪戀世間的一切,不要貪戀生死輪回中的一切,這些與往生極樂相比,什麼都不算。所以說了往生極樂的美好,到極樂是進修去了,而不是享清福;如果有眾生只想在極樂享福,那麼他和極樂的大眾的心念不同,會出現什麼情況?會被極樂大眾的心念招感趨同,這個同化的力量就了不得了,這是整個極樂世界、極樂諸聖,共同加持使然。去了想退步都沒條件,只有一路直進,所以要不要去啊?

  要去,這就合了佛的心意了,釋迦佛就舒顏了;不想去,佛就得為我們懸著、掛著、惦念著。怎麼去?或者修行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一心不亂,這是靠修行一路往生極樂,對我們平頭百姓而言,還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十念必接願》,你發願去、願意去、高興去,那就念佛吧,十念少不少?不用多,十念就夠了,佛陀就肯定接引,這太爽快了!如果我們之前造作了五逆重罪,業障深重無法依靠十念和佛陀建立鏈接,那麼還有一個《忏悔得生願》,這兩個願一配合,只要我們沒造作誹謗正法的愚癡事情,往生極樂就手拿把掐,絕對到位了。

  如果我們又有發了幫助眾生的心願,這就和佛菩薩同心同德了,往生極樂就更容易了,連十念都不用,這是菩薩回極樂老家的方法了。或許我們對自己有疑惑,不敢信受這一條和自己有關系,沒事,只要十念必接和忏悔得生兩條抓得住,往生也是探囊取物。

  各位想一想,如果我們能遇到《普門超度》就堅持下去,就算最初的心願只是想解決眾生的業力圍困,可是如此堅持下去,也是在落實救度眾生的事情,往生極樂就又添了一份助力。這一份助力,可以直接和菩薩回歸極樂老家那條願結合上了。這就如我過去常常說:《普門超度》能把眾生超度往生極樂,也必然可以把自己超度往生極樂啊,最後把自己超度往生,這才是《普門超度》的現實價值和意義。救度了多少眾生,幫助了多少有緣,這也很重要;可是幫助自己往生極樂,相比之下分量更重啊。

  我們對一個方法理解的深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尤其是佛教的義理那麼深邃,只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肯定會偏頗失真的。所以學佛啦,要學習佛教對待問題的態度、看待問題的角度、思維問題的模式、分析問題的結構、乃至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才是我們深入佛法後當學、當念、當思維的。若你們也想把佛法的利益分享給他人,這一套內容是必須要學會的,而這些過去是沒人教的,沒有成型的預案,當然我也沒有,只是靠摸索出一丁點的經驗。如果這些內容我們不理解,同他人介紹佛法,遇到那些善根好的,說了就想參與,那自然是幸事甚矣;而遇到一些稍微有阻滯的人,就會很難有進展了。這就是我們的能力水平太凹了,所以我也常常感慨自己的水平太凹,因為很多人還是帶不出來。誠然或許我的目標定的略高,可是如果只按60分要求和努力,很可能就不及格了;我按80分要求,就算跟得一般般,也會很容易及格了。若你達到了90分或者100分,那自然是超出期望了,那更好了。所以各位,對自己也要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要給自己樹立方向、確立目標,這樣才有動力,才有精進的樂趣,才不會覺得學佛是枯燥乏味的。

  因為學佛的過程或許時間過得很快,可是要覺悟一個小事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給自己過程,要學會給自己打氣加油,要學會調劑其中、安享其中。所以定課的必要性,固定模式保持的意義就出現了,如果沒有這些日常的行為做保障,想在學佛上有一個覺悟,那只能是邪悟諸業,而不可能是正悟實相了。

  一部經文讀完,隨後留給我們的就是長長的思索。我在其中是否有收獲?我是否就在經文中?我是否能在其中抽取當下可以用的內容或方法?我是否明白佛菩薩如此的用意?所以經文讀到最後,不要急著去念後面的咒語啊、回向啊,掩卷後,略微想那麼一下:讀完了,還有什麼印象留下了?若有所思,也是不白讀一遍了。

  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阿彌陀經析》

 

上一篇:淨空法師:愛惜自己的身體,唯恐身體受了委屈,這是第一個必須得放下的
下一篇:《金剛經宗通》摘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