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異錄,大師撰寫決疑論(2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民國三年,上海著名報人狄楚青居士來普陀山與印光大師見面。印光大師跟他說:“公好流通古跡,何不取弘教藏中《揀魔辨異錄》,刊板印行。此世宗以靈山(佛教)泗水(儒教)之心法,為儒釋兩教,作開金剛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參禅者直下知歸,即宗孔孟而探誠明之極赜者,亦如乘輪遇順風,速得到彼岸也。光緒三十年,我和谛公到北京請藏經,在琉璃廠請到兩本,一本送給谛公,一本托楊仁山居士寄到東洋入藏。你如果能夠印的話,就到谛公那兒請來。”

  狄居士說:“師父,這本書我有。”大師問:“噢,你是從哪裡得到的?”狄居士回答說:“是在北京爛貨攤買的。”大師和狄居士相對一笑,原來大家都是從北京舊書攤買到的。狄居士答應回去石印一千本,並請大師作序。大師於是化名,以“代企覺居士趙希伊作”的名義撰寫了《揀魔辨異錄石印序》,序言說:

  “自佛法入中國,歷代皇帝,無不崇奉。其唯結緣種,與有所悟證者,種種不一。求其深入經藏,直達禅源,證涅槃之妙心,具金剛之正眼,於修齊治平之暇,闡拈華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願再來,握權實不二之道柄,度輪回無依之眾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內有圓明居士語錄三卷(圓明居士為世宗道號)。其他序跋傳記,散見於經論語錄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見谛,語語歸宗。如走盤珠,似摩尼寶。凡具眼者,無不佩服。當明季時,密雲悟會下,有法藏字漢月者,天姿聰敏,我慢根深。大悟之後,欲為千古獨一無侶之高人。從茲妄立主見,著五宗原,擬己超邁一切。不知如來心印,如清涼月。慢雲一起,便掩月光。真如妙性,猶太虛空。慢塵既揚,即污空體。種種塗飾,翻形狂悖。求升反墜,弄巧成拙。密雲則辟而又辟,彼與其徒弘忍,執迷不返,則救而又救。反欲陵駕密雲,謂己無師自悟,密雲強以源流懇付之。所有言說,類多妄造,少有實情。當時知識,雖知其非,以其師尚不奈何,兼彼門庭甚盛,士大夫多為外護。恐其一經辟駁,難免招禍,故皆不敢置論。至雍正十一年,世宗遍閱密雲,法藏,弘忍等錄。見彼知見纰謬,錄其臆見邪說數十條,逐一辨正。通計十萬余言,名曰御制揀魔辨異錄。即刊書冊殿板,又令續入大藏。企其除邪說以正人心,振宗風而明祖道耳。至十三年,開工刊藏,而龍馭旋即賓天。高宗繼立,以日親萬幾,不暇提倡,遂致竟未入藏。而書冊殿板,存於大內,不易流通。故今之博學多聞缁素大家,皆不知其名。吾友子任(按子任為大師俗字),光緒甲辰,於京師書肆中得二部。以一送谛閒法師,企彼倡募流通。以一托楊仁山寄東洋,入於弘教書院新印藏中。今春余欲朝海至滬上,遇楚青狄居士。余曰,公好流通古跡,何不取弘教藏中揀魔辨異錄,刊板印行。此世宗以靈山泗水之心法,為儒釋兩教,作開金剛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參禅者直下知歸。即宗孔孟而探誠明之極赜者,亦如乘輪遇順風,速得到彼岸也。居士曰,余昔於京師爛貨攤得一部,藏書笥有年矣。不因子說,幾致錯過。即付印刷所,俾照式石印一千部。命余作序。余喜極,遂忘其固陋,為序其隱顯機緣如此。”(民國四年元月吉日古莘企覺居士趙希伊和南撰)

  狄楚青居士回到上海不久,給印光大師來信說:黎端甫居士回江西了,《佛學叢報》第十三期還缺稿子,請師父不惜如椽之筆給撰寫幾篇稿子吧。因為狄居士的請求,觸動了印光大師的心思,大師出家數十年,叢林禅和子對於永明大師禅淨四料揀誤解很深,不能真正了解禅、淨的宗旨,辜負了永明的大慈悲心。於是大師凝神構思,逐條剖決,撰寫了7500多字的《淨土決疑論》。

  《淨土決疑論》辨別淨土法門與通途法門的界限,詳細闡明了永明禅淨四料揀的含義。回答禅、教等對淨土法門的種種疑惑。指出“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禅。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如解釋“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說:“其人雖徹悟禅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煅煉,令其淨盡無余,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又解釋“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說:“有謂無禅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禅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贻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這些解釋廓清了大家對禅、淨宗旨的迷霧。印光大師總結說:“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颟顸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欤…..淨土事者,是大因緣。淨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注釋

  [1]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賢、又名狄平子,別署平等閣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靜人。江蘇溧陽人。早年中舉人,後留學日本,為康有為唯一的江南弟子。工詩能文,信仰佛教。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由康有為、梁啟超集資,在滬創辦《時報》,銳意革新報紙業務,首創對開四版兩面印刷現代報紙版面格式;設“時評”專欄,短小隽永,為許多日報仿效。民國10年(1921年)《時報》轉讓給黃伯惠經營,始脫離報業。除《時報》外,還辦過有正書局,出版《小說時報》、《婦女時報》和《佛學叢報》。著作有《平等閣詩話》、《平等閣筆記》等。(見《上海市志》)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 摘自:《印光法師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上一篇:印祖故事:叢報發表大師論,居士尋找常慚僧(27)
下一篇:大安法師:念佛為何要記數,記數不是分心了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