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2017年蓮師法會開示(二)六波羅蜜多講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11月23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2017年蓮師法會的第三天。在此為大家簡單講解行菩提心的學處——六波羅蜜多。

  前天晚上跟大家簡單地講了皈依的五種共同學處,同時強調了皈依的重要性,也就是強調了基礎的重要性。今天為什麼要講六波羅蜜多呢?因為沒有時間講完整的發菩提心的內容,及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所有學處,那麼就講六波羅蜜多。

  大乘菩薩的一切學處都包涵在六波羅蜜多裡,所以如果掌握了六波羅蜜多,可以說就掌握了所有的菩薩學處。一個尋求解脫的人,皈依三寶,走進佛門之後,應該選擇相應的法門。

  每個人的根基不同,意樂也不同,佛門裡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很多不同的法門,自己要做選擇。

  首先要入門,要真正皈依三寶,然後再選擇法門。漢地、藏地都是觀音菩薩的所化地,一般都是大乘根基者,所以我們要選擇大乘法門。

  阿底峽尊者曾講過大乘和小乘的分界是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即使皈依了三寶,進入了佛門,也不是大乘修行人。發了菩提心才可以算是真正進入大乘妙道。

  當相續中產生了無偽的世俗菩提心時,才可以說是真正進入了大乘道——大乘的資糧道。資糧道有大資糧道、中資糧道、小資糧道。

  最初是小資糧道,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同時,就進入了大乘的小資糧道;當相續中產生了勝義菩提心(不是相似的,而是真實的),即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時,就進入大乘的見道。因此菩提心是大乘小乘的分界線,發菩提心很重要。

  發菩提心之後,就要學修基礎的修法,例如發菩提心的儀軌等。何為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今天我們就不多講了,只講學處——願菩提心的學處和行菩提心的學處。今天主要講行菩提心的學處。

  行菩提心的學處是六度——六波羅蜜多,從七個方面來講解。

  第一,法相(特點)。我們要了知一個法,首先要了知它的特點。

  一、遠離六度各自的違品,否則,功德就不會圓滿。

  二、以三輪體空智慧的攝持,否則,不可能成為波羅蜜多。三輪體空的智慧即一切都是顯而無自性。

  比如,以布施來說,布施者自己,所布施的物品,布施的對境,通過智慧進行觀察,都是顯而無自性的,都沒有實質性、都是空性。

  必須要有空性的見解,否則不可能成為波羅蜜多,不可能成為成佛之因。持戒也是如此,有的人持戒嚴格,但是沒有三輪體空的攝持,沒有三輪體空的空性見地,功德就不會圓滿。

  我經常跟大家講,佛法裡講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有三輪體空的智慧,了知了一切萬法都是顯而無自性的真谛,戒律就是活的,不是死的。這樣的狀態下持戒一點都不難,而且持戒還是一種輕松、一種自在,是這樣的一種境界。而現在我們受持戒律,是既不自在也不輕松。就是沒有智慧的攝持,智慧不夠,所以功德不會圓滿。以此類推,每一個波羅蜜多都要有智慧的攝持。

  三、具有滿足他眾意願的作用。持戒、布施、安忍等六波羅蜜多都具有滿足眾生意願的作用,能直接或間接地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有的可能無法直接利益眾生,但是也可以間接地利益眾生。

  目前,雖然我們也行持六度,但對眾生沒有任何利益,還是不圓滿的。有的人修禅定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精神享受,能夠獲得安寧和祥和。這是不是禅定波羅蜜多?不是。因為沒有間接或直接地利益眾生。

  安忍也一樣,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勉強忍受了一些對境,也並非安忍波羅蜜多。

  四、成熟三菩提。三菩提指阿羅漢、緣覺、佛,但這裡主要指成就佛果,直接或間接地成為成佛之因,這很重要。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稱為波羅蜜多。

  今天簡單講解了以上四個特征,此四個特征的總和就是六波羅蜜多的法相。“六度”的“度”就是波羅蜜多的意思。已到達彼岸或能到達彼岸稱之為度,六度即六波羅蜜多。以後我們行持六度時,如果不具備這四個特征,就不是真正的六波羅蜜多。

  第二,定義。“波羅蜜多”是梵語,其中“波羅”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去之,也就是到達彼岸之意思。勝過世間、勝越一切稱為彼岸。已到達彼岸,能到達彼岸都可以稱為波羅蜜多,稱為度。

  到達彼岸就是遠離兩邊之意,遠離了有邊和無邊就可以稱為彼岸。有邊指世間,即輪回邊;無邊指出世間,即寂滅邊。大乘修行人要遠離此二邊,既不能墮落輪回邊,也不能墮落寂滅邊。以什麼不墮落兩邊?以智慧不墮落輪回邊,以慈悲不墮落寂滅邊。

  聲聞和緣覺這些小乘成就者有無我的智慧,所以遠離了輪回邊,超脫了三界,但是他們慈悲心不圓滿,所以墮落了寂滅邊,無法乘願再來度化眾生。大乘修行人必須要有慈悲心,這樣既不墮落輪回邊,又不墮落寂滅邊,遠離了兩邊,就可以稱為彼岸。

  《普賢行願品》講:“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菩薩雖然在六道裡面,但是不被六道染污,這就是彼岸之意。六波羅蜜多就是到達彼岸,能到達彼岸的方法也可以稱為波羅蜜多。雖然不是遠離兩邊的究竟果位,但是能遠離兩邊、到達彼岸的方法,就可以稱為波羅蜜多。

  行持六度,就是能到達彼岸、成就圓滿佛果的方法,所以就叫波羅蜜多。如果沒有成為菩提果、成佛的因,就不能叫波羅蜜多。

  第三,分類。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禅定)、智慧,共有六個法。

  布施就是給予他眾,真正的布施就是有施捨心。布施分三種: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無論哪種布施,都要具備施捨心,否則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裡講的布施。

  因為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一切在於心。如果沒有施捨心,心裡沒有捨下,雖然表面上在做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在戒殺放生,但也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布施,功德不會圓滿。

  持戒就是相續沒有被染污,心地清淨。若心不清淨,即使很嚴謹細致地取捨善惡,功德也不會圓滿,更非大乘佛法裡講的持戒。不染污即清淨之意,清淨即持戒。持戒分三種:持善法戒、斷惡行戒、饒益有情戒。

  安忍即忍耐苦行。無論遇到何種對境,都能做到心平氣和,不是勉強地忍受,是心甘情願的,在心裡真正包容、接受。無論是怨敵的傷害、修行上的對境,還是對高深法要的理解,都能做到忍受、接受、包容,這就是安忍。能做到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也叫安忍。大乘佛法講的安忍是心不動,心不隨境動搖。

  當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相時,自己所有的付出便都是心甘情願的,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心平氣和去面對,這才是安忍。

  精進就是以歡喜心行持善法。什麼是善法?就是對他人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這也不離智慧的攝持。我們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都要有智慧,這點很重要。如果沒有智慧,不夠覺悟,結果會是害己害他,是不圓滿的。所以要帶著歡喜心行持善法,歡喜心是一種智慧、一種覺悟,明了而主動,而非盲目而沖動。

  靜慮是心專注。如果我們具有善念、正念、正確的見解,一心專注在那種狀態裡不動搖,就是禅定。禅定不是必須要找一個地方上座,不是一定要面壁。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依止寂靜處,遠離喧鬧,但修行到最後,無論在何時、在何種環境,都能保持覺醒、明了。

  把心安放在正念、善念上,這就是禅定。大圓滿就是這種修持方法,認識心之自性之後,可以隨時安住,開始時能安住一秒鐘、一分鐘,很容易,慢慢地把這些點點滴滴連起來,保持這種狀態,就像是滴水穿石一樣。

  現在大多數人還沒有這種認知,沒有證悟大圓滿,但我們可以這樣做。比如心懷善念、正念,哪怕保持一秒鐘、一分鐘,這樣持續地修煉,最後一定能成就。這就是一心專注為靜慮。

  智慧就是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指一切法自性為空,此空非單空,體是空性,但是與顯現不二,顯現和空性一味,顯現和空性一體。顯現即有,空性即無,有和無是一體,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與《心經》裡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一樣的。《心經》裡講的是五蘊,五蘊包含輪涅一切法,輪涅一切法都是如此,既是有也是無,都是雙運的。三輪體空也是這樣的,是不二法,是二谛雙運的。三輪體空是智慧。

  六度的每一度都可以再具足六度,比如說布施也可以再具足六度:有施捨心就是布施;保持心地清淨就是持戒;行持布施過程中遇到各種對境時能忍受就是安忍;以歡喜心布施就是精進;用心、專注地布施就是禅定;以三輪體空做布施就是智慧。這樣布施就具足六度了。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都以此類推,每個波羅蜜多都可以再具足六度。根本的分類有六種,每一種都可以再進一步分為六個。

  第四,定數。六波羅蜜多為什麼只有六個呢?菩薩戒的一切所修,可以說都包括在三學中,也可以說大乘的一切修法,都包括在戒學、定學、慧學此三學中,觀待三學而決定六度,因為前三度分別為因本體所屬,三方面都在戒學中。前三度指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這三度都屬於戒學,都是戒學之因。布施為什麼是三學中戒學之因?剛才跟大家強調了,布施就是捨的心態。戒學如果沒有出離心的攝持,就不能稱為別解脫戒。

  比如今天受居士五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如果沒有出離心的基礎及攝持,都不能成為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個別解脫之因,也就是不能成為解脫之因。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六度都不能成為成佛之因。同樣,如果沒有出離心,六度都不能成為別解脫戒,不能成為解脫之因。所以戒學必須要有出離心的基礎。

  出離心指斷除對世間的貪著,放下世間的一切利益。有人可能會想:“放下了世間一切的利益,怎麼生活啊?怎麼工作啊?”這不矛盾,放下是一種心態,而非行為。當你真正放下時,不需要放棄一個人,不需要放棄一件事。放下指放下心裡的貪著。

  貪著是自私、無明、狹隘的心態,把心量打開才能做到包容,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幫助,也可以說是得到宇宙的能量。出離心就是打開心量之意。就像當時帝洛巴上師對那若巴講的一樣:“兒啊!不是顯現束縛你,而是執著束縛你。”

  顯現不會束縛我們,我們內心的執著才是真正的束縛。無明的狀態叫執著,自私、狹隘的心態叫執著。自私即狹隘。所以我們要把心量打開,把真相弄明白,這樣心態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了心態叫出離心。斷除對世間的貪著,日日夜夜求解脫,可以說是出離心,主要在於你是否斷除了對世間的貪著,不貪著世間時自然就解脫了,自然就放下了。

  布施的主旨是斷除對世間的貪著。如果不貪著這個世間,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或世間的利益也不會束縛你,更不會染污你。如果貪著,即使再貧窮,再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一樣會束縛你、染污你,一樣要在六道中輪回,這跟擁有多少沒有關系,主要是心態的問題。所以布施是戒學的基礎。

  戒律,是戒學的本體。忍受一切的違緣對境,這是安忍。放下的過程,或者說修行的過程,是艱難的。我之前跟大家講過,苦修並不是吃的差,穿的破,住在深山老林,而是修行的過程是艱難的,放下的過程也是艱難的,沒有一帆風順的,會面對很多的挑戰,會遇到各種違緣。能持之以恆,將違緣障礙棄置腦後,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奮斗與堅持,這是苦修,也是安忍。安忍波羅蜜多也是有智慧才能做到,所以安忍波羅蜜也屬於戒學。

  靜慮,指禅定之意,屬於定學。智慧屬於慧學,精進是助伴,圓滿三學要靠精進。《經觀莊嚴論》中雲:“觀待三學數,佛真說六度,前三屬戒學,後二歸二種,一者三助緣。”“一者三助緣”即指精進波羅蜜多,是戒學、定學、慧學三學的助緣。三學的功德要圓滿,必須要靠精進波羅蜜,必須要具有覺悟、歡喜的心態,這樣才能圓滿堅持。所以這是定數。

  第五,次序。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和智慧,這個次序從因果的角度而言,前前是因,後後為果。雖然不是絕對的,但一般都是這樣。都是有因果關系的,並以此安立次序。

  另外從劣勝的角度而言,後後比前前殊勝,以此角度安立次序。

  此外還有從粗細的角度——粗大和細微,就是後後比前前更難行持,以此角度也可以安立次序。

  六度的次序從三個角度可以安立,一是從因果的角度安立;二是從劣勝的角度安立;三是從粗細的角度安立。一般是這種情況,但都不是絕對的。

  第六,修法。即行持六波羅蜜多,也要具足六個方面,才能圓滿。

  一、所依殊勝。行持六波羅蜜多,首先必須要有菩提心的攝持,發菩提心是所依殊勝。

  二、諸法殊勝。指行一切事,行住坐臥在內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變成菩提果之因,所以都可以行持六波羅蜜多。

  之前我講過,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如吃飯時可以具足六波羅蜜多。密宗裡講,自身是最圓滿、殊勝的壇城,我們只要轉念,所吃的都是供養自身壇城。吃東西之前可以先做供養,剩飯剩菜,包括洗碗用的水,都可以布施給餓鬼道的眾生,這就是布施波羅蜜。

  吃飯時如果能保持正念,保持相續清淨,不是貪吃,不是以分別念而吃,就是持戒波羅蜜。

  打飯或者吃飯時,如果有違緣和障礙出現,心中能忍受,能心平氣和,就是安忍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指吃飯時心懷喜悅,處在覺悟的狀態中。

  有種修持方法叫行禅,其實吃飯也是行禅,可以稱為“吃禅”。心專注,保持正念,保持覺悟,這是禅定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指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去行持,以吃飯為例,吃飯者自己,所吃的飯,吃飯的過程,甚至給我們做飯、打飯的人,包括碗筷這些餐具,都可以觀空性,都不離空性的真谛。保持這種正念,就是智慧。我們吃飯就可以具足六波羅蜜多。

  穿衣服同樣可以具足六波羅蜜多,即使是喝一杯水,同樣可以具足六波羅蜜多,行住坐臥,皆可具足六波羅蜜多。所以,行持一切事稱為諸法殊勝。

  三、所為殊勝。即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奉行六度。我們行持六度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度化眾生、利益眾生。

  百日共修期間我給大家講過,當你真正發出了菩提心,包括行住坐臥、吃喝玩樂在內的一切,都可以變成修行,都可以積累資糧。

  四、方便殊勝。指有三輪體空智慧的攝持。

  五、回向殊勝。一切功德、善根都要回向無上菩提。即斷除自私自利,回向、分享給一切眾生,也是為眾生解脫而圓滿福德之因,這就是回向殊勝。

  六、清淨殊勝。即真實對治二障而行六度。我們行持六波羅蜜多,一定要對治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障礙解脫,所知障障礙成佛,行持六度會成為二障的對治法。這樣就能減少煩惱障,減少所知障。

  現在有些人學佛修行越久,內心的煩惱卻越多、越增長,這叫背道而馳。這樣即使行持六度,也不可能圓滿功德。還有些人學佛修行時間越久,對法的執著越強,所知障越強,這樣就適得其反了,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行持六度一定要成為二障的對治法。就是減少煩惱障,減少所知障,這樣才能解脫,乃至終究成佛。

  以上共講了六種方面,行持六波羅蜜多時要具足這六個方面,才能圓滿功德。

  第七,功德。越布施得到越多,我們之所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布施,是害怕失去,怕得不到,事實恰恰相反。

  持戒得安樂。很多人不敢受戒,覺得是一種約束,不安樂,其實未必。真正受持戒律,就能得到安樂。

  安忍得光澤。現在科技發達了,很多人都去整容,其實沒必要,修安忍波羅蜜多,自然就莊嚴了,自然就漂亮了。

  精進得威力。行持精進波羅蜜,自然就有威力。比如一個世間普通的老板,如果特別敬業,自然具足威力。我們修行也是如此,如果能精進修行,自然具足威力,具有攝受能力。

  現在有些人想攝受眾生,想展現自我,如果不精進,不會有攝受能力。

  禅定得安寧和祥和。

  解脫要靠智慧。我們為什麼輪回?根本在於無明!想去除無明要靠智慧。若不斷除無明,煩惱不會息滅,所以解脫要靠智慧。這是《寶鬘論》中講的,也是佛經中講的。

  六波羅蜜多本體。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也有行持善法戒、斷惡行戒、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戒裡講四攝。《蓮聚經》裡面講的,是以布施招手。

  我們要結善緣、幫助他人,菩薩有四種方法:

  以布施招手,比如先送些加持品,讓他歡喜接受。

  其次是以愛語迎接,說些他愛聽的話,根據他的意樂講一些佛法,讓他明白。

  以利行安撫,當你了解他的根基之後,跟他講一些相應的佛法。佛當時利益眾生時就是應機說法。根據他的根基——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對下等根基者講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對中等和上等根基者,講密宗的事部、行部、瑜珈部。對上等根基中的下等、中等、上等者,講瑪哈瑜珈、阿努瑜珈、阿底瑜珈。根據不同根基講不同的法門引導他。

  同事勸谏。給不同根基者講不同法門的同時,自己也要跟他一起學。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圓滿了,不必斷惡行善,沒必要繼續學修了,其實不然。

  偉大的佛陀成佛之後,為了給眾生表法,也要精進修行。同事勸谏指自己也要繼續學修,這樣才能真正的利益、攝受他人,最終真正獲得究竟的果位。

  菩薩難當,不容易的!現在有些人沒學修多久就放棄了。安忍即忍耐,忍耐怨害而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承受苦行之安忍。

  精進分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擐甲精進,就是心裡有准備。我們學一年期加行,跟探路一樣先了解整個路況,做到心中有數,叫擐甲精進。加行精進,指修三年期加行,開始走路了、行動了。不滿精進,即得到一點成就、利益之後不能滿足而止步,要如牦牛吃草一般,毫不懈怠、繼續精進。

  靜慮。凡夫行持靜慮,指四禅八定,是屬於世間的禅定。義分別靜慮,指凡夫地的修行人,比如大乘的資糧道和加行道時所具有的這種禅定、境界,還沒有真正證悟。緣真如靜慮,屬於一地以上菩薩們的禅定。

  智慧包括聞慧、思慧、修慧。很多學佛人根本不了解這些,學了幾年掌握了一些知識,自認為很了不起,但遇到對境時,還是不過關,這時就開始懷疑法門,然後再去尋找其他所依,這是錯誤的。

  若想生起聞慧,要反復聽法,反復看經論書籍。聞慧之後就是思慧,反復地觀察思維,才能產生思慧。到了修慧階段對煩惱才具有真正的對治力。

  我經常跟大家講,修慧和聞慧、思慧不一樣,修慧要靠禅定的力量,沒有禅定不可能產生修慧。我們的思想和境界想超越時空,必須靠禅定來推動,依靠禅定的力量才可以超越。大家一定要堅持,反復聽聞,反復思維,反復修行,最終才能獲得成就。

  學佛成就沒那麼容易,也沒那麼簡單,希望大家一定要持之以恆。目標定下來了,方向找到了,掌握了方法,然後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堅持、再堅持。堅持就是勝利,這點很重要。

  今天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了六波羅蜜多的修法,這些是很重要的。

  為了大家,我們傳授了很多修持法門,因為單單依靠一個法門很難成就,通過各種法門來提高境界、激發信心,但是又都不離六波羅蜜多的修法。所以今天講菩提心時,給大家簡單講了六波羅蜜多的修法。

  大家不要著急,只要不懈怠;不懈怠的同時,也不能著急。著急是修行上的障礙,要穩穩當當的修行。這點很重要。今天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不要盲目追求,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下一篇:達真堪布:2017年蓮師法會第一天,問答整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