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10月2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修心七要》。
於厲境恆修。
在一切對境中不捨棄菩提心,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如此。逆境五花八門,當遇到敵人侮辱、诋毀、傷害我們時,最容易生起嗔恨心,容易捨棄菩提心。嗔恨心對我們的相續破壞非常大,比如:水面很平靜,但如果拿棍棒擊打一下,就會水花四濺、波瀾起伏。同樣,一旦生起嗔恨心,立即會毀壞相續。
在《入行論》裡講,一生起嗔恨心,會立即毀壞千劫中積累的善根福德,嗔恨心對心相續的破壞特別嚴重。千劫是漫長的時間,千辛萬苦積累的善根福德輕易就被損壞了,是十分可惜的。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還認為僅僅是剎那的嗔恨心,無有大礙。我沒有開口罵人,也沒有出手打人,就是生起了一下的嗔恨心,不可能有那麼大的過患,也不可能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吧。但事實上確實很嚴重。
嗔恨心的過患非常大,因為嗔恨心是突發性的,一旦有對境,立即就產生,而且很難對治。嗔恨和貪心不一樣,貪心是慢性的,貪心一生起來,就會逐漸陷入貪戀中難以自拔,不可能一下子產生強烈的貪戀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在感情上,也有一見鐘情的,但是很少。基本上都是日久生情,一旦貪心生起來,難以自拔。
有些人為了某件事或某個人,甚至會走入絕路,連性命也不要了。性命都沒了,喜歡有什麼用啊!為了所謂的愛情寧願捨棄生命,還有些世間人把這種人當成偉人。命都沒有了,愛情有什麼用啊!但是世間人都是虛偽的,一旦陷進去了很難自拔。所以我說,最好不要聯系,不要接觸。
我經常跟大家講,異性之間,貪心不是一下產生的,那種一見鐘情可能是宿世的緣份,若真有這種因緣躲開也難,大多都是日久生情,慢慢生起貪心,但是嗔恨心不一樣。
有些學佛人,自我感覺很清淨很好,心情也很愉悅,但若有人來罵來打,就接受不了了;自己獨自修法時,覺得內心清淨,狀態很好,若這時身邊有人走動了一下,大聲說了幾句話,心就亂了。如果有人再罵幾句,甚至出手打幾下,更是火冒三丈,剛才那種清淨、美好的狀態一下子就沒有了。
在日常生活、修行、工作中也是,本來心情很好,遇到了不順眼或是比較討厭的人,即使他沒做什麼,就在眼前走了過去,或斜眼看了你一下,心情就不好了。
如果有人說一些自己不愛聽的話,心情更是不好,可能一天都很難調整。所以嗔恨心對相續的破壞非常大。嗔恨心是突發性的,一遇到對境,立即就生起來了,很難對治。
嗔恨心對相續的破壞非常大。我們最容易對诋毀、傷害自己的人捨棄利他心。還有,我們盡心盡力幫助的人,若他不知道報恩,還恩將仇報,我們也容易產生這種心:“我再也不理他,再也不幫助他……”有這種想法,都叫捨棄眾生。一個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寧可捨棄生命,也不可以捨棄眾生。
在前面也講過,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基礎是願菩提心,願菩提心的根本戒是不捨棄眾生。如果捨棄眾生了,願菩提心就會受到徹底的破壞。在你的相續中可能就沒有願菩提心的戒體了。沒有願菩提心,也不可能有行菩提心,也不可能存在勝義谛菩提心。
這在很多經典、論典中也有明確的說明。比如,願菩提心是牆壁,行菩提心就是牆上的圖案,如果沒有牆壁,不可能有牆上的圖案。同理,沒有願菩提心不可能有行菩提心。
在《修心七要》裡講的主要是願菩提心。如果心裡捨棄了眾生,就相當於捨棄了菩提心,所以對於一個大乘修行人來說,是非常嚴重的罪過。我們經常會遇到容易生嗔恨的對境,因為畢竟我們生存在世間,身邊大部分人都是凡夫,無法逃避。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已經進入了大乘妙道。如果我們是真正合格的大乘修行人,真正進入了大乘妙道,相續中真有了菩提心,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那種粗大的嗔恨心。如果我們相續中要產生菩提心,首先要修四無量心。當相續中真正有了四無量心的功德時,就不可能捨棄眾生,也不可能對眾生生起強烈的嗔恨之心。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進入了大乘妙道,但是還有很多修行不到位的地方,在對境中還有很多把握不好的時候,所以可能還會生起嗔恨心。此時我們要做的是:第一,盡量轉為道用。其實這些都是在利益我們,不是在傷害我們。
比如說有人罵我們,背後說我們壞話,破壞我們的利益,我們覺得這些人在傷害我們,其實這是我們愚癡顛倒。如果真的明白道理,真的有智慧,傷害我們是幫我們消業,誹謗我們也是讓我們認清自己。在這樣的對境中,如果我們能修煉得如如不動、堅韌不拔,那麼都是在幫助我們、利益我們。
其實這個時候,可憐的不是我們而是對方。因為對方內心並不愉快,他是被煩惱控制著、被業力束縛著的,所以是不自在的。在這樣的對境中,如果我們能提起正念轉為道用,就不會受到傷害,對我們來說只有利益,這就是煩惱為菩提。這是逆境中的修行。逆境有很多,對我們來說,剛才講的是挑戰性很大的對境。
還有在順境中要修煉的。我們經常講福田、恩田、悲田。
第一,福田。是佛菩薩,以佛菩薩作為殊勝的對境,我們可以積累福德;通過憶念佛菩薩的功德,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念。
信念是生命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念,生命是沒有動力的,就如同沒有發動機的交通工具一樣,生命就失去意義了。通過憶念佛菩薩的功德,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念,信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有堅定的信念,就可以超越一切對境。
第二、恩田。指現世的父母及與自己宿世有緣的上師、師父。父母對我們恩德大,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生命對每個眾生來說都是最珍貴的,沒有比生命更珍貴的了。對學佛的人來說,生命更是珍貴。因為我們要靠這個生命到達彼岸、解脫成佛。
有的人怨父母、恨父母,這些人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說什麼:“是他們把我帶到這個世間來的,但是他們沒有盡到責任。”什麼叫沒盡到責任?給你生命是最大的恩惠,何況還有養育之恩,我們成長的過程離不開父母的關懷和幫助。
現在很多孩子不懂感恩,無論父母為他付出多少,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其實不是這樣。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這就是積累資糧,這是恩田。我們做普通的善事不如孝敬父母,做普通的功德不如感恩父母。還有與自己有緣的上師和師父也是恩田。
密宗講四皈依,四皈依是先皈依上師,然後是皈依佛,皈依法,再皈依僧。很多人不理解,但這是有密意的。因為最終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師,靠自己的師父。這一點等你真正修到某個程度時,才會感受到。
換個角度講,我們最終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靠佛,而是靠上師、靠師父。也許有的上師、師父的功德沒有佛那樣圓滿,但是對我們來說,他們的恩德遠遠超過了佛。
因為我們自己福報不夠,沒有得到佛的親自攝受。佛出世並傳法這麼久,我們也未能被度化,在此末法時期,上師、師父攝受了我們,度化了我們,從這方面來說,上師、師父的恩德已經遠遠超越了佛的恩德,我們一定要心懷感恩。這種感恩,不僅僅是佛法裡講的,主要是做人之道裡講的,感恩,是做人的一個原則。
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裡講:人規是佛規的基礎,沒有人規不會有佛規。意思是若沒有做人的功德,不會有佛法的功德!做人是很重要,感恩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皈依上師,然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從恩德的角度講,也應該先皈依上師、皈依師父。
我們依止上師、師父時,首先要觀察,之後,如果覺得與自己有緣,覺得他能引導自己、度化自己,才可以依止。依止了之後,就會得到上師、師父的攝受。
你的善根、慧根,雖然還很微小,但上師、師父可以幫你培養,令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讓你解脫成佛。這個功德無法衡量,比父母的恩德還大。
我們可以思維一下,生命與慧命二者哪個更珍貴?對於普通人來說,肯定是生命珍貴;但對於智者來說,無疑是慧命更重要。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上師、師父給予了我們慧命,所以上師、師父也是恩田。
以前有這樣一個公案,當時佛的弟子特別多,一般人很難見到佛。有一個人,依止了佛的弟子很長時間,並得到了很多佛法的利益。有一天,他第一次拜見佛,當時佛和他的師父在一起,他先給自己的師父磕頭,然後再給佛磕頭,佛對他豎起了大拇指,贊歎他:就應該這樣做。
佛是功德圓滿的,但此人之前卻從未見過佛,如果此時對自己的師父置之不理,先給佛頂禮,還是有些不合理。他的師父雖然沒有佛的圓滿功德,但是恩德卻比佛還大。所以他這樣做,佛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贊歎他,這就是恩德。
第三,悲田。久病的患者,遠道的客人,受極大痛苦折磨者,都屬於悲田,即悲憫的對境。這種對境也是非常殊勝的,也可以以此積累資糧。大家的資糧好像都不太具足,應該多多積累。那應該如何積累資糧呢?久病的患者剛開始生病時,家人、朋友都很關心,而時間久了都淡漠了。慢慢的,家人來看望的次數越來越少,侍候病人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朋友更是不見蹤影,躲得遠遠的。有的人癱瘓了很多年,有的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狀態中持續了很長時間,他們是很可憐的。
還有一些病情比較嚴重的殘疾人,可能有些殘疾人權勢比我們還大,在這裡指的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者,即各方面特別困難的人。幫助、利益並照顧他們,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他們特別需要關懷、照顧,而我們的關愛,會讓他們的感覺很溫暖,對弱勢者施以援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還有遠道的客人。現在的地球已經變成了一個村莊,沒有遠道的客人這種說法了。以前有遠道的客人,從很遠很遠地方,千裡迢迢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這種人也需要關心、照顧和幫助,我們的關愛會讓他們心生無比的歡喜。
我們之前也討論過,現在真的是不一樣,看到外面那些乞討者,我都會布施他們,我主要在乎他們當時的心情。不需要給太多,一般給一塊錢,他也會很高興,很滿意,要是給五塊錢,他們就會高興、滿意的不得了,心情特別好。
有人說現在的乞討都是欺騙性的牟利集團,有人在背後操縱,把乞討來的錢據為己有。如果這樣想,我們什麼都不能做了,我們到商場購物,商場的經營者也在賺錢,賺完錢同樣會去造業。我覺得應該看他們當時的心情、表情,那麼愉快,那麼高興,那麼滿意,自己也非常歡喜和快樂,這就足夠了!
對需要者施以援手,是我們修行者應該做的。我們都想做好人,做好人就要助人為樂,不能總是懷疑、嗔恨。比如開車在路上,都要等紅燈,有人趁機要錢,幾乎沒人理他,有些人甚至打開窗戶罵幾句,還說自己善良,自稱好人。我們有一句諺語:給飯容易,要飯難。確實是這樣的,其實我們也不必給太多。
我們身邊有很多債主,給他一萬、十萬,甚至一百萬,他都不會滿意,反而覺得理所當然。也許有人會覺得,兒女是自己親生的。是你親生的又如何呢?都是宿世的父母,有緣的眾生。世人都是自私的,“那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你身上掉下來的肉跟別人身上掉下來的肉有什麼區別?問題是你自己有我執我愛,所以感覺不一樣,其他沒有什麼不同。
有人認為,因為自己是父母,虧欠兒女,可以對乞討者一毛不拔,對兒女怎樣都行,可以給一萬、十萬……如果家裡有錢,也捨得給一百萬。那是自己的業障,自己覺得應該給,兒女接收也覺得理所當然。
現在啃老的人特別多,覺得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都是應得的。還有些兒女說,父母賺錢就是給兒女的。憑什麼啊?先不說學佛人,看看社會上那些具有智慧的人,比如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怎樣做的?他一分錢都沒有給兒女,全部捐給了社會。
我們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小時候肯定需要父母的照顧和幫助,長大後,不要說人,那些動物,比如鳥兒長出了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了,哪有還啃父母的?父母哪有還放不下的?沒有!所以說,有時候我們連動物都不如。
長大了,大學畢業了,已經工作了,還在那兒啃老人。父母也是,什麼都捨得給兒女,其實這都是業障、債主。沒辦法,還債呗。如果你有這樣的緣分,也別太糾結,就當還債,把這些債都還完。在為兒女花錢,為兒女付出時,應該多念觀音心咒,把所有的債都還清。我們都是凡夫,宿債累累,這些兒女是真的債主,來討債的,你就盡力還。
另外還有冤家。有人組織了家庭,看似很完美,其實都是冤家。夫妻在一起生活幾年之後,就相互厭倦,一看到就生氣,這就冤家。盡管他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這邊就生氣,心裡就難受,討厭的不得了,這都是冤家。
緣分不到,想分開也難,各種束縛,約束著彼此。同在一個屋檐下,整天充滿怨恨,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是善緣就不會這樣,否則可能最近的人,恰恰是最讓我們討厭的。那些最親近的,對我們最好,經常在我們身邊,圍著我們轉的人,越是覺得討厭,“怎麼又來了呢,怎麼會這樣呢?”世人就是這樣顛倒的。
如果不經常在一起,不圍著轉,還能稍好一點,但是太疏遠了還不行。比如夫妻,疏遠了不行,會煩惱、痛苦、吵架,現在有視頻電話,就在視頻裡吵架、叫罵。怎麼做都不行,煩惱、痛苦不斷,這都是冤家。
既然都是冤家,都是債主,我們就通過學佛修行轉變心態,去了緣了債,把業障消掉。降伏自己的內心,就不會再有這些麻煩和煩惱了,業障消了,在一起或不在一起都沒有事。
還有感受極大折磨者,這樣的人也需要幫助。有的人在遇到一些挫折之後,精神垮了,感受著極大的折磨,內心特別痛苦,甚至走向絕望,這也特別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懂得這些道理佛理,然後拿這些來引導、關心、幫助他人,這也叫種福田。有的人精神垮了,有的人極其痛苦。但有些人卻幸災樂禍,不僅不理還嘲笑他、歧視他,這是違背菩提心的。發菩提心的人不能歧視別人。眾生都是一樣的,凡夫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好的,都差不多,都是一個工廠裡生產的。
但世人不這樣想,稍微有一點點容貌,就看不起別人,歧視別人。稍微有一點點世間的成就、名氣,碰了運氣,賺了點錢,就目中無人。其實佛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用智慧之眼看,都是平等的,因為都是愚癡的、顛倒的。無論窮人富人,無論美丑,有地位沒地位,有名氣沒名氣都一樣,都離不開一個自性、一個本性。所以不要歧視別人,不要看不起別人。
我們有句法語叫“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就沒有看不慣的事,事事都在當下圓滿。如果你有慈悲,就沒有看不起的人,人人都平等。這叫悲田。
不依賴他緣。
我們學佛修行的過程很漫長。有些人想的太簡單,做個皈依,參加個法會活動,好像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有些人參加了百日共修以後認為,一百天還不成佛了啊!
這一百天只是個開始,學佛修行之路是很漫長的。我們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三大阿僧祇劫是什麼概念?大家想一想,八十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一個中劫不是我們用年月計算的,而是用一個時劫的增減來算的,增減十八次,每一次為一個中劫,是沒有辦法用年來衡量的。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何種概念?
我們是不是也需要經歷這麼漫長的時間呢?這個不好說,也許需要,也許不需要。如果對大乘佛法真正生起了信心就不用如此的時間,會很快。但也可能需要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修持。這都是大概說的,這是大乘佛法。如果你對密法真正生起了堅定不移的信心就快了,就不是幾百年,可能幾十年,五六十年,七八十年,或者一生就成就了。
現在有很多人,尤其是我們這邊有很多這樣的人,認為自己在學大圓滿,並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其實有些人根本不懂什麼叫大圓滿。現在我們學的只是大圓滿的前行、基礎。有的人真正了解了大圓滿,然後生起信心。
有的人開始不懂,不了解大圓滿,但是一聽說大圓滿,立即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以前密勒日巴一聽到瑪爾巴上師的名字時,心裡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和歡喜,但那時密勒日巴根本不了解瑪爾巴上師,他是第一次聽到瑪爾巴上師的名字,就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和信心。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以什麼來衡量?
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剛開始瑪爾巴就沒給他好臉色,他千裡迢迢而來,是為了依止瑪爾巴的。瑪爾巴是位上師,雖沒有現在這麼富裕,但條件也不差。他跟瑪爾巴說,我要一心一意地依止您了,我的吃穿,包括法都依靠您了。瑪爾巴生氣了說:要麼吃的住的我管,你到別的地方去求法;要麼我給你法,吃住自己解決。
他是來求法的,不可能去別的地方,瑪爾巴上師是不想給他吃住。於是密勒日巴就去要飯了。他要到了滿滿一大袋子的青稞,自己背回來了,卸的時候沒人幫他,只能自己放到地下,聲音大了,瑪爾巴又生氣了。從那以後,瑪爾巴從來沒給過密勒日巴好臉色,除了罵就是打,也不給他傳法,只讓他干活,但他的信心從沒動搖。
他知道生命無常的道理,他想參與瑪爾巴的傳法,但是瑪爾巴不允許。他想,如果自己得不到法,死了怎麼辦?上師還給自己安排了那麼多活。每天干活,已經不像人,快不行了。實在沒辦法,就跟媚達瑪師母一起商量,到別的地方求法,但也沒求到。
這些可以證明,我們不能平白無故地說他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但是我們可以以他的舉止、行為,衡量他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他沒有觀察瑪爾巴上師,只聽到瑪爾巴上師的聲音,就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和信心,之後他再也沒有動搖過。
大圓滿法也是這樣,有的說對大圓滿法有信心(也是跟別人學的,實際沒有這種感受,有的確實有這種感受),有的一聽到大圓滿幾個字,就汗毛豎立,熱淚盈眶。
有這種感覺,根基就差不多了。真的有這種信心,即使不了解大圓滿法,也是大圓滿法的法器。如果對大圓滿法有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成佛就快了,可能只需要幾個月、幾年的時間。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這是上上根基。
佛法裡講,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和下等根基。上等根基又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他是上等根基中的上等。如果上等的上等根基再分三個,他也是上等根基。除此之外沒有再高的根基了。這種人是可以的,如同坐火箭一樣。
我們坐火箭需要何種條件?這樣的人修持時間不需要太長。一般人的修持時間都很長,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都有。但有的可能需要幾個月、幾年。有七個月就成佛的例子,大圓滿就有這樣的。甚至七天成佛的也有,但是很少。除了印度出現過一個叫恩札布德的人,見性和成就是同時的——見性的同時就成佛了。從一地到十一地的過程都省略了,直接成佛了,無有他人。
講的是時間很漫長。學佛修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的違緣和障礙。有些人剛開始很有信心,很有意樂,當遇到一點點問題和違緣、障礙時,就開始動搖、懷疑。
有些人平時還可以,但是遇到一些大的對境時,就崩潰了,就徹底不行了。不依賴他緣,是這個意思。我經常講,條件好或不好,順境或逆境都一樣的。始終信念堅定,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能捨棄菩提心。
不能依賴外緣,如果外緣牽動你、降伏你,那你學佛修行很難成功。學佛人裡也有這種情況,學佛修行好多年了,差不多有十年了,但是當生活、工作中遇到坎坷和挫折時,就動搖了,很難堅持自己的學修。其實有一些坎坷、挫折,都是正常的。
我們學佛修行如坐長途客車一樣,肯定要翻山越嶺,有時候要鑽山洞,有時候要過平原,但是不能停留。如果該鑽洞時不敢鑽洞,就會半途而廢。如果路過平原,面對青青的草地,美麗的野花,就沉迷了,不願離去,也無法到達目的地。
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既會遇到順境,也會遇到逆境,但都不能捨棄菩提心,都不能捨棄自己的信念。
我們學佛修行首先要有正確的目標,然後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目標指,好比我們今天想去北京或拉薩,目的地要定下來。坐火車還是坐飛機?交通工具要定下來。不能飄浮不定,到底是去拉薩還是去北京?若目標定不下來,怎麼出發?
我經常跟大家講,首先要樹立目標。佛講三士道,一種是求人天安樂,一種是求自我解脫,一種是成佛普度眾生,必須選擇一個。自己看,是求人天福報,求自我解脫,還是求普度眾生。我要成佛度眾生,若是這樣,法門有很多。
先把是去北京還是去拉薩定下來。若去拉薩,火車和飛機都通了,那是選擇坐飛機、坐火車,還是選擇坐汽車?有些人選擇坐汽車,花的錢少,也可以看看沿途的的風光、景色;有些人願意坐火車,經濟實惠;有些人要坐飛機,幾個小時就到,方便快捷。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可以,但必須要定下來。
有了正確的目標和方法後,一定要堅定不移地依止上師、善知識,依止善友。緊跟上師,緊跟同修道友,才不會走偏路和邪路,才不會墮入惡道和邪道。
善知識不斷地把你往上拉,善友不斷地把你往上推,這樣你自然不會走彎道。否則,想解脫成佛也難。所以目標定下來以後,就要堅定不移地依止上師、善知識,依止金剛道友。這點很重要。
學佛修行的過程中,不要去找感覺。感覺、覺受是不可靠的,覺受不能當作是境界。有些人把覺受當成了境界,“我看到了佛,好像是水晶的或藍色的,還跟我說話了,說是我的法身”。法身是這樣的嗎?法身是水晶的嗎?法身是藍色的嗎?法身還能這樣跟你說話嗎?也許可能是一些覺受,覺受不是境界,不能當作是境界,這什麼也不是。
就像坐長途汽車鑽山洞,看見野花一樣,都是覺受。覺受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些人學佛修行,出現了一些不好的、恐怖的、不愉快的景象時,心裡也是不清淨;還有的可能也看到了一些比較恐怖的形象,然後就問我是不是著魔了,是不是學佛不如法了。什麼叫不如法?目標是你確定的,方法是你確定的,你還懷疑什麼?那這些是什麼?這些也是覺受。
剛才我說了,我們坐長途汽車,有時候要鑽洞,在洞裡走,也很恐怖呀。剛開始我到漢地,沒有坐過火車,也沒有鑽過山洞,火車過隧道時,周圍一下子變黑了,把我嚇壞了。還要鑽山洞、穿隧道,從山裡可以走,從地下也可以走,這些我都不知道,當時把我嚇壞了。但是了解了就沒什麼了,不要太執著,這也是一種覺受。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什麼樣的覺受都有。明、樂、無分別三種覺受,這是概括性地講。其實覺受有很多種,不理就行了。
前幾年,我去了一個地方,那是我很向往的地方,雖然很偏辟,但是我們的一位傳承上師——華智仁波切的上師無畏如來芽閉關的地方。我們是開車去的,還有一段沒有路,走著過去的,到那邊時天已經黑了。我們在山下住的,那地方什麼也沒有,沒有地方睡,我們也沒有准備,車裡只有一個小帳篷,我睡在帳篷裡,他們有的睡在車裡,有的在外面坐著。
那是我最有信心的一位上師的道場。按理說,我那天晚上應該做好夢的,相反,那天晚上全是迷亂、恐怖的顯現。我是這麼想的,可能都是覺受,都是對我的考驗。
其實剛開始時,我心裡認為肯定會做很殊勝的夢,肯定會在夢中給我灌頂,但什麼也沒有,出現的全是一些恐怖或不好的景象。這也是一種對境,也是對我的一種考驗,可能也是上師的一種化現。這樣一想,我去那一點都不遺憾,我得到了加持,得到了攝受,雖然沒有夢到他,夢中也沒有給我灌頂。剛開始我是帶著這種希望去的,但卻事與願違,全是恐怖、迷亂的現象,但一樣是攝受,一樣是他的化現。
我們學佛修行的過程中也一樣,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是佛菩薩的化現,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也就是法身佛的顯現,這樣想是正確的。
一切都要轉為道用,有這個能力,就沒有不好的,沒有不圓滿的,一切都是清淨、圓滿的。所以不依賴他緣,不能遇到一點問題和違緣的時候,就動搖自己的決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自己的菩提心之決心。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