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2017年蓮師法會開示(一)皈依的學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11月21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借此機會跟大家講一些基礎的佛理——皈依,只簡單講解皈依的學處。

  皈依的學處有很多,有共同的與不共同的。今天講解阿底峽尊者宣講的,也就是在佛經中摘錄下來的五條共同學處。

  大家不能忽略基礎的佛理,更不能忽略皈依相關的教理。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四處宣講皈依的學處。他特別強調皈依,特別重視皈依,後來被稱為皈依上師。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那爛陀寺的班智達,他不是不會講甚深的佛理,比如空性、無我等。但是他特別重視皈依,為什麼他到藏地處處宣講皈依呢?他有他的密意——皈依太重要了,尤其是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皈依是入門之道。

  如果沒有如理如法地皈依三寶,就沒有辦法走進佛門,也無法產生佛法宣講的任何功德,所以皈依很重要。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但是皈依這方面卻做得很差。現在有很多講法的人,但是講皈依學處的人卻很少,這是個問題。雖然大家都很精進,但是為什麼始終沒有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主要在於忽略了基礎的修法。很多人還在佛門之外,根本就沒有真正踏進佛門。

  很多人都在高談闊論法門的高低,分別顯宗密宗,其實連佛門都沒進,談論這些是不應當的,可以說還沒到時候。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好高骛遠,要從皈依做起,先讓自己走進佛門,然後再去選擇學修顯宗密宗或大乘小乘,這樣才是如法的。

  皈依有共同的學處,也有不共同的學處。今天主要講解共同的五條學處,即五條皈依戒律。

  第一個學處(戒律)是不捨三寶。無論在何時、在何種情況下,遇到再大的困難,即使面臨生命危險,也不能捨棄三寶,對三寶要有這種堅定的信心。信念要堅定,絕不能動搖。

  如果缺乏堅定不移的信念,是不可能獲得成就的,成就最終要靠這種信念。當你的信念堅定不移時,才能獲得成就。但信念堅定的前提是明理。明理後產生的信心是不會動搖的,縱遇命難也不會捨棄三寶。不動搖的信心是成就的根本,這就是寧可捨棄生命也不捨棄三寶的意思。

  很多人想走捷徑,但成就是要靠信念的。我們的信念要堅定到這種程度,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獲得成就。

  那怎樣才能做到信念不動搖呢?明理中產生的信念才不會動搖;在智慧、覺悟中產生的信念才不會動搖,所以明理很重要。

  佛法是經得起考驗,經得起觀察的。通過考驗,通過觀察產生的信心才能穩固,才會獲得成就。

  還有,無論是高官厚祿的條件,還是聲名顯赫的勸誘,在任何利益的誘惑下,也不可以捨棄三寶。

  之前也給大家講過,只有真正皈依了三寶,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否則即使獲得再多的財富、再大的榮譽,也擺脫不了煩惱、痛苦,更無法獲得究竟的解脫。當上國王,擁有無上的權威,能否解決這些內在的問題?不能!這些真的都不重要。

  有人為了一些世間暫時的利益、世間的福報捨棄了三寶,這都是顛倒的。這些世間的利益和福報,是禍還是福很難說。如果有智慧,它們才可以變成真正的福報;如果內心沒有這種境界,沒有覺悟,都不是福報,而是禍害。

  這些世間的福報,會讓人墮落三惡道,不斷地在六道中輪回。像龍樹菩薩說的那樣:積財,積累福報的過程是種痛苦;守財,保護這些福報的過程也是種痛苦,還會造下更多的惡業,將來要繼續在六道中輪轉,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沒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沒有比佛法更珍貴的東西。所以,不能為了世間的福報捨棄三寶,不能捨棄自己的信念,不能錯過今生解脫的機會。

  不能為了世間的福報,為了世間的利益而耽誤自己的修行。哪個是重要的,哪個是無所謂的;哪個是真正珍貴的,哪個是無足輕重的;哪個才是真正的福報、利益……大家一定要有分辨與取捨的能力。不能間斷自己的修行,此為關鍵。

  總而言之,無論面對何種利益的誘惑,無論面對何種世間福報,都不能捨棄三寶,不能捨棄自己的信念,不能錯過解脫的機會。這是第一。

  第二個學處(戒律)是不依它法。即便遇到了再重大的事情,也不能認為三寶不能救護,而棄之另尋其它世間的辦法。沒有佛法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智慧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你有佛法、有智慧,一切都會當下圓滿。

  我們不能失去方向、失去目標,不能糊裡糊塗、迷茫地度過人生。所以我們一定要了知,除了三寶不依止他法,即:無論發生何種事情,都只依靠三寶的力量,不依靠他法。

  他法就是世間的辦法。也許有些人不太明白,這也是正常的。生活上、工作上的問題,只靠三寶的力量,只靠我們自己信念的力量,看似解決不了,必須要靠家人、同事或其他人,要通過世間其它的辦法解決。但是我們要了解,一切都是我們心的顯現,都是佛的化現。要保持這種覺悟的狀態,才能究竟圓滿。

  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都是佛的化現。比如生病就醫,醫院、醫生都是佛的化現,都是藥師佛的事業,不離佛法的光明。

  比如說工作上的事情,要靠領導來解決,這時領導、同事等,都是佛的事業,也不離佛法的光明。所以,在一切對境中,都要保持這樣一種覺悟的狀態。

  還有一種說法,無論何時都要有自己的信念。信念在,能量在;信念在,加持在。

  千江有水千江月,有信念就有三寶的加持。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能捨棄自己的信念。比如說信仰耶酥的基督教徒,就是這樣觀想的:一切都是主的安排,主的恩賜。

  我們也可以這樣觀想,有信念就有能量。這是從信念的角度講的。佛法是智慧的,佛法是覺悟的,佛法是最究竟的。因此不依靠他法,一切都是三寶的加持。

  第一種才是最究竟的。我們不依靠他法,一切都是三寶的加持,都是自己信念的力量,都不離佛法的光明。要保持這樣的信念。

  第三個學處(戒律),恆時憶念三寶的功德,即佛、法、僧的功德。我們講過因皈依和果皈依。從果皈依的角度看,三寶是一體的。時時憶念三寶的功德,在我們的相續中也會產生這樣的功德;時時不離三寶的光明,我們就能回歸自性;時時處在本具的狀態中,當下就是圓滿的。

  從因皈依的角度看,三寶是分開的。佛法僧三寶各自有不共同的功德,如果我們時時憶念這些功德,在我們相續中也會產生這些功德。

  憶念三寶,供養三寶,就是要時刻對三寶持有恭敬之心。即:第一,對三寶的功德生歡喜心;第二,對自己的缺點、過失有慚愧心,這叫恭敬心。

  恭敬心很重要,有恭敬心才有真正的進步和提升。恭敬心不是在表面上磕一個頭,贊歎幾句,走一下形式,恭敬心是很殊勝的。佛法從恭敬心中求、從恭敬心中得。真正能讓你改變、讓你進步、讓你提升的是佛法。所以要時刻憶念三寶。

  第四個學處(戒律),是了知三寶的功德而讓自他虔誠地皈依三寶。我們作為大乘佛子,要幫助他人、利益他人,將所有有形無形的眾生都視為自己的父母,然後知恩、報恩。

  利益他人的方法有很多。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送給眾生吃的、穿的、用的,這是利益眾生的一種方式。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不是究竟的利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給他吃的,如果他自己不爭氣,沒有這個福報,過後還會感受饑渴等痛苦,還是脫離不了貧困的果報,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同樣,給他權力、榮耀等,也許能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但他內心的煩惱、生老病死等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所以利益他人最究竟的方法是把他們帶進佛門,讓他們學修佛法,明白諸法的究竟實相。讓他們看破、放下,這樣就沒有痛苦了,這才是最究竟的。

  偉大的佛陀發菩提心,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才證得佛果。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佛果,而是為了利益眾生。他成佛是為了轉法輪,轉法輪可以告訴大家諸法的實相。讓大家明白諸法的究竟實相、破迷開悟,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所以我們也要成佛,也要度化有緣眾生。把有緣眾生都引進佛門,讓他們學修佛法,讓他們看破放下,這樣才能真正利益他們,真正幫助他們。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都有報恩之心。但是最好的報恩是把父母領進佛門,讓他們得到佛法的真實加持,讓他們具有佛法的智慧,這才是最究竟的利益。

  如果我們有能力、有條件,首先把今生的父母引入佛門,然後把生生世世的父母領進佛門,讓他們學修佛法,解決心靈上的問題,終生受益。

  有這樣一句話:“解鈴還須系鈴人”,每個人都被關在小籠子裡。這個籠子是自己給自己制造的,現在想打開籠子要靠自己,其他人沒有辦法。而通過學修佛法才能增長智慧打開這個籠子。所以將眾生領進佛門,是利益眾生最究竟的方法。

  第五個學處(戒律)是恆時祈禱三寶。無論去往何方,都要禮拜那方的佛陀與佛像。東南西北都有佛,都有佛剎土。假如今天要出遠門,先祈禱、禮拜那一方的佛陀,這樣一切都會順利、吉祥。

  這樣做是因為自己有堅定的信念,信念是有能量的。能量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加持。信念是時時要提起、保持的。

  也可以這樣理解:十方都有佛陀,處處都有佛的清淨剎土。這就是《華嚴經》的境界:“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是一種超越的境界。

  我跟大家講過密勒日巴鑽牛角的故事,其實諸法的究竟實相就是這樣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和世間的神通不一樣。比如說孫悟空有神通,也能鑽牛角,但是他鑽牛角和密勒日巴鑽牛角有本質上的不同,一個是世間的神通,一個是出世間的究竟智慧。

  孫悟空鑽牛角是這樣的:要麼把牛角變大,要麼把自己變小。這屬於世間的境界,屬於神通,這個好理解。

  但密勒日巴鑽牛角不是這樣的,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這是超越的境界,不是言思的范疇,也不是分別心的范圍。超越了言思,是一種平等的境界——大小平等,大亦是小,小亦是大;空亦是有,有亦是空。這就是《華嚴經》的境界。

  我們經常說本來面目,有的人自我感覺已經回歸了自性,已經見到了本面。其實本面是不可思議,是超越的,如剛才講的這種境界。如果真的回歸了自性,見到了本面,就已經超越了空間和時間:超越了空間,沒有了大小;超越了時間,一剎那就是一劫,一劫就是一剎那。這時才能穿越時空。

  現在有一些穿越時空的案例,其實並非真正的穿越時空。只有真正回歸了自性,見到了本面,活在了當下時,才可以穿越時空,那是不可思議的。

  無論往東走還是往西走,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有佛,都有清淨剎土。依此類推,就是處處都有剎土,處處都有佛土。我們保持這種覺悟的狀態,才是究竟的禮拜——真正的禮拜是沒有做禮拜的對境,也沒有做禮拜的人,都是平等一味的,可以這樣理解。

  也許很多人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其實信念在哪裡我就在哪裡,信念在哪裡菩薩就在哪裡,信念在哪裡上師就在哪裡。都說“上師加持我,上師不能離開我”,其實如果你的信念在上師就在。否則,即使是面對面跟上師在一起討論佛法,即使是時時刻刻都在上師身邊,也如同上師不在你身邊一樣。

  如果你喪失了信念,上師就沒有了,加持就沒有了。如果信念堅定,你和上師之間、跟佛之間、跟菩薩之間沒有距離。如果你沒有信念,即使與佛面對面討論佛法,即使晝夜都在上師身邊,也沒有加持和力量,不可能得到任何功德。所以時時憶念三寶很重要,自己的信念也很重要。

  有的人外出辦事或出差時,心裡七上八下的。這時應該頂禮佛陀,如果能憶念三寶,就能順利圓滿。所以我們行住坐臥都不離三寶的光明,不能失去對三寶的信念,不能忘記三寶的功德。

  今天講解了五種共同學處(戒律),雖然以前講《三戒論》時講過,百日共修期間講皈依時也講過,今天再次強調。

  今天為什麼講皈依的學處?說明皈依非常重要,也希望大家從基礎做起,不要好高骛遠,否則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功德和利益,最後一定會大失所望。

  現在大部分學佛人都是三心二意,見異思遷,這樣會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以前給大家講過這個故事:一只猴子出去找食物,先路過桃園,摘了很多桃子;回來時路過了西瓜地,它把桃子扔了摘西瓜;本可以抱著西瓜滿載而歸,不料途中又看到了一只兔子,它想吃兔子的肉,就把西瓜扔了去抓兔子。最後兔子跑了,落得個兩手空空,什麼也沒得到。

  我用這個故事比喻某些學佛人學修佛法的狀態,這是很危險的。我希望大家不要這樣,應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修,最終才會獲得成就。

  有的人剛開始很聽話,從基礎開始,修得很扎實,但五六年後就有點著急了,去找一些更高深的法,說:“我去聽密法了,很殊勝。”算了吧!隨意就能聽到的肯定不是真正的密法。因為你的相續還不夠成熟,這時得到的不是真正佛法的利益,所以以後不要說這種話。

  法是小乘還是大乘,是顯宗還是密宗,取決於你的境界。如果你的境界不到那個層次,即使聽到了密法,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密法,相續跟法不相應時是不可能得到這個法的,所以大家不要好高骛遠。

  漢地居士渴望解脫、希求正法的心很強烈,但學佛都有點不扎實、不穩定,很容易動搖。總在想:“我是不是也去聽一下密法?是不是也去接受一下灌頂?是不是也去接受一下竅訣?”如果自己實在無法控制好奇心去嘗試一下也可以,但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法。

  如果你的相續成熟、境界達到了,即使上師給你講的是顯宗,你悟到的也是密宗的境界;如果你的相續不成熟,上師給你講的是密宗的境界,你領會到的也只是顯宗。

  法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取決於自己的境界。其實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密法,也講了很多高深的法,如果你的相續成熟、境界已經到了那個層次,早就開悟見性了,早就獲得密宗的殊勝境界了。所以大家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更不要盲目相信與自相續不相應的法。

  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確修行的過程,明確最終的目標,然後按照次第一步一步修持,這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講解皈依的學處,內中的含義深遠,希望大家能領會、能理解。

  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警惕防不勝防的嗔恨心
下一篇:達真堪布:天天誦經、打坐,是不是在修持善法還要看有沒有這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