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的三種煩惱,無明煩惱,《華嚴經》稱為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煩惱;第二種塵沙煩惱,《華嚴》說它叫做分別;第三種叫見思煩惱,《華嚴經》叫它做執著。我們把《華嚴》跟大乘合起來看,妄想是起心動念,分別是塵沙,塵沙是比喻太多了,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取這個意思。執著就是見思,執著錯誤的看法、執著錯誤的想法,不肯放下。你的三種智慧不能現前,有執著,一切智不能現前;有分別,道種智不能現前;有妄想,這個地方說佛智不能現前,佛智就是一切種智。
迷是自己迷的,不是哪個人把你迷了,不是,自己迷了。這個宇宙之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障礙我,自己障礙自己,還要怪別人,罪上加罪。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立的,沒有別人能干擾你,沒有別人能誘惑你。我們就講誘惑,你自己甘心被他誘惑,你要不接受,他誘惑不了你,還是自己負責任。他有權利誘惑我,我有權利不接受。那你接受,接受是怪自己,不能怪他。你把責任都推給別人,這個罪過很重,這很不公平。
所以佛跟中國古聖先賢都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自己好好反省,一切問題決定在自己這一邊而不在對方。很多人想不通,統統都認為是對方對不起我,我沒有對不起人的事情。這個想法,問題就愈來愈嚴重,永遠不能解決;回光返照,問題解決了。問題一解決,自己的清淨心現前、智慧心現前、慈悲心現前,你會原諒他,你會幫助他,會感化他。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原理、原則,佛陀怎麼教人?就是這種教法。教他還不能回頭,我自己的功力還不到,不是他的問題,我這裡有問題。
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舜王,舜王在世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得早,父親娶了繼母,生了一個小孩。父親聽繼母的話,總想方設法把他害死。他自己反省,到野外痛哭流涕反省,為什麼不能得到繼母的原諒,沒有得到繼母之愛?反省自己做得不夠。天天改過,天天反省,三年終於把一家人感化了,一家人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
二十四孝他擺在第一,真的感動天地。耕田苦,家裡沒有牛幫助,大象來幫助,自動來的,鳥到田裡來幫他除草,感動天地鬼神。堯王聽說有這麼個好人,真能把整個家庭改變了,是個極端叛逆的家庭,變成這麼好。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十個兒子給他做朋友,看到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真正發自於內心。所以最後堯王把王位讓給他,這樣的好人做國王,一國人有福。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二五集)201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