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到北京請大藏經。大藏經是朝廷組織刻印的,請大藏經也要向朝廷申請,經過皇帝批准頒賜才能得到。法雨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寺院,明萬歷八年(1580年),建“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郡守吳安國將其改名“海潮寺”。後幾經兵火,寺院遭毀,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別庵和尚前來住持,再度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賜“天花法雨”匾額,因此改名為“法雨禅寺”。雍正九年(1731年)又進行了大規模擴修,從此殿堂樓閣,規模宏偉,雕梁畫棟,輝煌瑰麗,成為東南名剎。
化聞和尚(1840—1897)名福悟,俗姓張,奉天(今沈陽市)鐵嶺人。家世貴族,幼年習儒,成年投僧忠親王(僧格林沁)幕下,因功升為監司。清光緒元年(1875年)航海到普陀山朝禮觀音大士,感發宿因,依止立山和尚出家於伴山庵。第二年,在金山江天寺受具足戒。光緒七年(1881年),北游京都,欽命住持翠微山香界寺。光緒十年(1884年),回山看望師父,繼任了法雨寺的住持。
化聞和尚這次要請的就是《乾隆大藏經》。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開始校勘大藏經文,設立藏經館。自雍正十三年二月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735—1738)刊印完成。全藏收經724帙,有欽定入藏典籍54部1127卷,但刪除《北藏》收錄的32部316卷典籍。采用梨木經板,雙面刻字,刊板79,036塊。乾隆三十三至三十四年(1768—1769)曾先後奉旨撤毀了《開元錄略出》等四種和《楞嚴蒙抄》經板,合計800塊。經板保存下來73000多塊。
名寺加上名僧,請大藏經當然順利得到批准。不過經還要現印,並且需要細心的人去做檢查核對的事情。化聞和尚身邊缺少這樣的人。他找到圓廣寺的住持幫忙,圓廣寺因為了解印光大師做事精細慎重,所以就把大師推薦給化聞和尚。經過一段時間,大藏經印好了,還要護送到普陀法雨寺去。化聞和尚也觀察到印光大師道行超卓,就邀請大師一同護送藏經南下,並到法雨寺常住。這樣大師就離開住了三年的圓廣寺到了普陀山。化聞和尚知道大師文化功底和佛學功底都很深,所以就請大師住在藏經樓,主理藏經,尊為法雨寺首座。首座是寺院四大班首之一,地位次於方丈,德業可做全寺僧眾表率,類似現在某某領域首席科學家的地位。
大師到法雨寺,環境非常好。二十年來,絕無客人過訪,及信札往來的紛擾。這為大師閱藏修行,成就道業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條件。大師勵志精修,寺眾鹹深欽佩,以至被稱為全山模范僧。
大師住藏經樓幾十年,當然有條件閱藏。有記載說大師三閱大藏。一部大藏閱一遍一般需要三年。不過大師自隱其德,並不承認自己閱過全藏,而以自己眼睛不好為借口說自己並沒有閱完全藏。不過從大師後來闡發教理的深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通達來看,肯定沒少閱藏。
法雨寺藏經樓藏有新、舊兩部大藏經,大師一一進行校正。所有的錯誤都用朱書標注在旁邊。民國六年大師同鄉王幼農居士到山拜訪時,曾計劃請人把大師的校注抄出來,名為《印光法師全藏校堪表》,但因事遷延未辦,留下了遺憾。
摘自:《印光法師的故事》作者:余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