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師30歲,出家修行將近十年,特別是在紅螺山資福寺念佛四年,解行並進,收獲很大。四月份,大師到北京龍泉寺擔任行堂(寺院齋堂開飯時負責給大家盛飯盛菜的人)。按說大師已經是出家十年,戒臘九年的比丘,在資福寺擔任過香燈、寮元的職務,頗有資歷,不該再干行堂這樣的苦活。但大師深知苦行能夠培福的道理,所以仿效古大德的風范,自覺自願地擔當苦行。事實上,古代大德都是這樣甘願為眾生吃苦受累。比如百丈懷海大師做方丈的時候,以身作則,出坡勞動。弟子們把他的工具藏起來,不想讓他受累。他就不吃飯,弟子們只好讓他照舊勞作。留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話。又如唐代拾得大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他是天台山國清寺豐干禅師在山道旁撿來的,所以名字叫拾得。拾得是在國清寺長大的,上座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與名叫寒山的貧家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經常把齋堂裡吃剩的飯菜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帶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當時台州牧闾丘胤問豐干禅師,何方有真身菩薩?豐干禅師說寒山、拾得就是菩薩。闾丘胤去禮拜二人,二人大笑說:“豐干饒舌,彌陀不識。”意思是說豐干禅師多嘴,豐干禅師就是彌陀化身,可惜世人不認識。說完話之後,二人隱身於巖中,人們再也見不到他們。闾丘胤就派人抄錄二人散題在石壁間的詩偈,使之流傳於後世。
那麼,後來大家也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其龍泉行堂的作為與拾得大師的行堂仿佛似之,都是菩薩的隨緣示現和隨機教化。
真正的大德是很注意細行的,很小的事情也要做得很如法。在龍泉寺的時候,大師一天早晨走出寺門的時候,看見夜間放焰口送孤魂所燒的紙堆,裡面有往生錢(印往生咒如錢形,故名往生錢。這是改良燒錫箔習俗的方便),約二寸厚,只燒到一半,大師把它們拾起來放到字簍中。以免被僕人打掃時掃到垃圾中而造成亵渎。大師曾經開示:“是知無論何法,皆須細心人做。若大派頭人做,則益未得,而禍先得矣。” 摘自:《印光法師的故事》作者:余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