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谷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這是教身為佛弟子的你,應當一心受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律典籍。甚至能發心做到「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剝下你自己的皮當作紙,刺出血來當墨汁,用你的骨髓來當作水。「析骨為筆。」用你的骨來作為筆,書寫佛的戒律經書,這是講求法心切、為法忘軀。
「木皮谷紙。」就是樹木皮做的紙,叫木皮谷紙。「絹素竹帛。」「絹素」就是未染色的絲織品,「竹帛」就是竹簡。「亦應悉書持。」這裡是教你要印送大乘經典,並還要供養,更要如說修行,要如法受持。所以一開始教你要「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供養經典。後面才教你怎麼安置這些經典,把它供養起來。
「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所以家中若有經典,你都可以用七寶無價香華來供養。這箱子可以是用各類寶石做的,甚至用金子做的更好,用這些好的寶石、金銀作材質來供養經律卷,來裝經典。這就是教你除了印經,你還要流通經典,還要把經典保存好、供養起來。
「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如果你不如法供養,不生恭敬心、敬重心好好供養,你就犯了惡作罪。
這裡也要連帶說明,為什麼之前講《乾隆大藏經》不能被破壞,無知的人把《乾隆大藏經》亂標上標點,等於竄改了經典,這些人沒有任何祖師大德為他印證,更沒有修證,加上標點反成了他的意思,是他俗人的程度,這問題很大。
外道邪見人印這種藏經,目的不是在弘揚正法,而是故意來破壞正法。他們嘴上說得好聽,說是要流通,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確實破壞了《乾隆大藏經》,這點大家應當要知道。
他們確實如同佛前面講的: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大家受菩薩戒了,懂戒律,都要如法供養經典。
菩薩戒第四十二條,釋迦牟尼佛講「除國王以外」,在現代則是指大護法居士以外,不得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要補充說明一下,這點你自己要清楚,出家人也要懂,應為護法居士他們說戒,也要告訴他們,即使出了錢,在佛教裡面也要守規矩,不是因為他們出錢就特別替他們開緣,為他們而破壞佛教的規矩。
現在很多道場,有些居士去捐了錢,出家人就對他很特別,對他特別開緣,有特別的這些待遇,其實也不要說開緣,說「開緣」還是好聽。如果這個人有想學,剛開始還不懂,佛門稱為開緣。如果都已經能拿錢來護持佛教了,那你應該要教他規矩,不可以毀壞佛教。你如果因為他出錢,你就為他來破壞道場的規矩、破壞道場的作息,或是做一些「人情佛事」……等等,都是不可以的,這就不叫開緣了。佛門講好聽叫開緣,實際上這些「破戒」的行為、破壞佛法的行為,不能稱之為開緣。
這些人難免有貢高的習氣,所以,佛教你要為國王說戒、為那些出錢的居士說戒,你要告訴他,佛門的規矩,是要教他守佛戒,護持正法,並不是對他有特別。對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樣,不管他出了多少錢,他有多發心,來道場就都要守道場的規矩,所以佛是要你為他說戒,不是為他破戒,不能為他毀壞戒法。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榖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學佛的人如果對於經典不如法供養,也就是沒恭敬心,無視於經典的存在,就是菩薩惡作罪。最重要的,是要依經、依四依法而修行,才是如法供養經典。像在家裡的時候,大乘經典上面不可以壓任何的東西,大乘經典必須擺在一切書之上,甚至要有單獨放佛書的櫃子,當中不要放世間書、不要放一些報紙、雜物等等,這都是恭敬心供養經典。
在看經的時候,要如對佛面,就好像佛在你眼前,不可以卷經典。像拿著世間書一樣的持經方式,這是不對的。佛門持經有持經的威儀,這都是代表你對經書、對戒律的恭敬。你有恭敬心,恭敬這些經典,你就能在佛法上得利益,而不是把誰當偶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要恭敬師長,言語中處處叫徒眾要學老實,恭敬的指標畢竟還是指向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恭敬師長?是因為他講的是正法,不是叫你只恭敬他外在的形象,只依他個人的思想,這樣是不對的。佛門之所以要恭敬和尚、恭敬師長,是因為師長講的是正法。所以講經的人要講清楚,教人學佛必須依法不依人,絕不是叫人家要聽你的話。如果你對於人事控制的念頭這麼強,表示你的「我相」非常地重,整天要人家恭敬你,暗示人家,恭敬你就會得利益,恭敬你學佛就會有成就,佛門的恭敬不是這個意思。
祖師大德從不會在開示裡面教人家要恭敬他,甚至不敢認為自己有什麼成就,而是希望大家都依著佛經、依一實相印學佛修行,這才稱得上是「祖師大德」。我們是向祖師大德學習,也是這樣如法來化導大眾,來跟大家做說明。所以,凡是要供養經典,這「供養」就是依經典的義趣修行,依了義大乘而修行,依般若智慧而修行,這叫四依法。絕對不是依有名氣的人,這才是依經修行。
~~出處節錄:《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一書,悟顯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