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無量壽經》前,我想跟大家講一個苦樂轉為道用的修心法。這個竅訣是克什米爾班智達釋迦西日傳下來的,它的具體內容過兩天翻譯出來,之前我先憑記憶簡單地講一下。
在生活當中,有時候我們會感受快樂,這種快樂實際上是一種修心的因緣,我們不能放過這個因緣,應該將它用於修心;有時候我們會感受痛苦,這種痛苦也是一種修心的因緣,我們也不能放過這個因緣,應該將它用於修心。
那麼具體怎樣修呢?
首先要發菩提心。之後,如果你今天很快樂,你就觀察這個快樂者到底是身體還是心:如果說快樂者是身體,可是沒有心的身體不可能感受快樂,否則屍體也可以感受快樂,所以要放棄快樂者是身體的觀點,應該認識到快樂者是心。
既然快樂者是心,接著觀察這顆快樂的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本體為何。當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顆心就像虛空一樣無來、無住、無去,無有任何本體。當自己完全明白心不存在時,就在心無所有的狀態中悠然安住,此時無有任何執著。這是獲得清淨法身果位的方便。
從安住中出定以後,依然不離開心無所有的境界,並將這顆快樂的心與自己的本尊觀為一體。比如你的本尊是文殊菩薩,就要將心與文殊菩薩觀為無二無別[1]。這是獲得度化清淨所化眾生之報身果位的方便。
之後在不離開這種佛慢[2]的狀態下,念誦三遍“遇樂回向諸善根,利樂周遍虛空界”,將自己的快樂回向給一切眾生。這是獲得度化不清淨所化眾生之化身果位的方便。以上是快樂轉為道用的修心法。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痛苦,觀修的方法也一樣。首先發菩提心,接著觀察痛苦者是身體還是心:痛苦者不可能是身體,因為沒有心的身體無法感受痛苦,就像屍體不可能感受痛苦一樣,所以要放棄痛苦者是身體的觀點,應該認識到痛苦者是心。
既然痛苦者是心,接著就觀察這顆痛苦的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體性為何。當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顆心就像虛空一樣無來、無住、無去,無有任何本體,隨後在心無所有的狀態中悠然安住。這是獲得清淨法身果位的方便。
出定以後不離開心無所有的境界,並將這顆痛苦的心與自己的本尊觀為無二無別。這是獲得度化清淨所化眾生之報身果位的方便。
最後在不離這種佛慢的狀態下,念誦三遍“遇苦代受一切苦,但願苦海皆干涸”,觀想以自己的痛苦取代所有眾生的痛苦。這是獲得度化不清淨所化眾生之化身果位的方便。
這個修心法非常深奧,我在這裡只是簡單地提一下,希望今後在修行過程中大家能運用這個竅訣,將一切苦樂轉為菩提的道用。
[1] 了義的文殊菩薩實際上就是明空無二的心性。
[2] 佛慢:密乘行人認知自己本來就是本尊的見解,此雖以“慢”名之,實為清淨的智慧,不同於凡夫煩惱體性之我慢。
——無量壽經廣釋第十八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