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物質發展中的槓桿指數,卻無法衡量內心的苦與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當今物質極大富足的年代,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時常處於心浮氣躁,安全感缺乏的狀態。積極攀比衣食住行,文化和心靈的財富卻被置若罔聞,道德標准的底線一再突破,需要每個人反思和警醒。物質的增減有指數,而內心的苦樂,無法衡量。

  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經濟飛躍的時代,物質財富的累積是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速度在遞增。就拿我國GDP的指數來看,2006年,距離改革開放初期的1977年,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國民生產總值是以68倍的速度猛增,進出口貿易總額是112倍。這樣的數據,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的絕無僅有了。那麼,到2017年的今天為止,經濟各項數據還是以不斷遞增的方式呈現。如此看來,可喜的是,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不僅僅是衣食無憂的年代,准確的說,是生活在一個,物質不匮乏,而且稱得上是完全富足的年代。

  那麼,就在這樣一個物質興盛的年代,我們發現,大家的苦惱反而越來越多,社會千奇百怪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了。探究以往,在過去的時代,鮮少有人會大肆宣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等這些我們做人本該有的基本道德標准。但是今天,拾金不昧、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等事跡,卻成為了個例被宣揚和標榜,更有感動社會人物的評選等等。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真善美的人物典型會成為個例?而不是全民行為呢?如果一個時代需要用宣揚美好人物獻愛心的事跡,來喚醒我們心中的感動,以宣揚人間美好來推動我們大家去發揚真善美,那麼這又說明了什麼?

  這恰恰說明了,在物質如此豐碩的年代,我們的內心卻貧瘠了。時代是需要發展的,但在發展的同時,如果用丟失文化信仰和道德標准作為代價,可以說,這樣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現代人普遍內心都沒有安全感,基本上都是人防人的狀態,在這樣的內心作用下,造假、詐騙、拐賣兒童、食品安全問題、破壞環境等等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甚至有的現象屬於屢治不盡……

  現在很多人把關注的重點都放在攀比吃穿住行上面,而且會把內心所有的聚焦點完全放在純物質化的動向上面。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喜歡思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我們現在會有全民購物節,大家都難以克制的購物熱情,卻視文化的熏陶為寡然無味。文明的時代,我們大多數人都受過教育,可以說基本都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有文化和有教養卻是兩回事,教養是由內而發的心有所想,必有所為。所以,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只是受過教育的“野蠻人”而已。浮躁內心的外在顯現比比皆是,人我不相讓的典型,就是去馬路上看看交通狀況便會一目了然。

  所以說,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有很多社會問題、人類問題需要我們反思和警醒。全民沒有安全感的時代,缺失的是文化重拾和道德信仰的支撐。如果全民都處於內心沒有定力的年代,那麼思想的沒落,就會成為物質過度膨脹進而泛濫的後遺症。時代是進步了,但若遺失了文化的財富,那麼在我們追逐物質的快速前進中,就滯後了我們的內心感悟。倘若我們在意的一切都是拿物質來衡量標榜自己,那麼我們思想和內心的沉澱也會是“捉襟見肘”。當我們在富裕外表的同時,如果粗糙了我們的內涵,那麼內心真正苦與樂的衡量,是沒有指數可以界定的。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世間萬象,沒有實存的能依和所依,就像尋香城一樣
下一篇:方海權:《藥師經》虔誠誦持的感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