斃蛇抵命(《現果隨錄》)
我縣已故的禮部顧錫疇,在溫州時,被副將賀君堯殺死。不久,在他的學生張調鼎家降乩壇,說:“我前生誤殺一蛇,現今蛇就是賀君堯。先前六月十六日,他害死我在江中,是應該受的因果,告訴我的兩個兒子,不要報仇。”張還沒有聽說顧的訃告,急忙派人到溫州查訪。當時太倉的吳國傑在溫州,曾在江心寺宴請顧,第二天就傳來顧被害的消息,大量派遣漁人尋找顧的屍體,沒有找到。夜裡夢見顧站水中說:“我前世是天台僧人,打死一條蛇,現今抵命。感謝先生的厚意,因為先生前世是我的徒孫啊。只到某水灣尋找,就能找到了。”按顧說的再去尋找,果然找到屍體,送回去安葬了。
[按]顧前世是天台僧人,後世官位到禮部,而且文章才華,氣節操守,都是卓越可傳的。但還是難免殺蛇的果報,何況來歷比他差萬倍的呢?世上殺蛇的,不要白白的拿孫叔敖作為借口啊。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說明]這句是整篇文字的綱領,上述因果的事,是說明因果的道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間儒家不信因果,是因為沒能領會儒書罷了。所以談到“余慶余殃”的說法就信,談到因果就不信,就好像只能叫“日”,而不知那就是太陽啊。信因果的人,那心中常有畏懼,有畏懼就不敢作惡。不信因果的人,那心中常有放蕩,有放蕩就沒有什麼忌憚。一人畏懼而行一善,一萬人就增加一萬善;一人放蕩而造一惡,一萬人就增加一萬惡。所以說:“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啊;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啊。”
有果無用
錦繡滿箱,穿的卻不過是粗布,金銀滿櫃,吃的比糟糠好一點,就可以安閒了,一定要勞累筋骨,就可以快樂了,只見整天愁眉苦臉,這是有福而不能受用啊。由於過去生中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吧;否則就是因為別人的相勸,才勉強布施一下了;再不然,就是布施之後,馬上生起後悔心了。(大意出自《彌勒所問經》)
有用無果
貧家小戶的人,卻常住別人的高樓大廈;粗茶淡飯的人,卻總吃別人的山珍海味。有這樣的受用,卻不是他的福分啊。由於過去世,自己不能布施,但知道勸他人作福報了,否則就是見別人布施,能夠歡喜贊歎了。
先富後貧
《業報差別經》說:“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後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後貧。”(有的眾生受勸布施又後悔,這樣的因是先富後貪)
先貧後富
“復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後富。”(有的眾生受勸布施一點並且歡喜,就是先貧後富)
勞而致富
富貴有富貴的因,勞苦也有勞苦的因。如經上說:“齋僧者,必得大富。”(供僧得大富貴)這是定理啊。如果是請僧人到家來,使僧人奔走往來然後用飯,那後世雖然享大富貴,必定是勞苦得到的。
逸而得富
如果是送飯到庵堂寺院,使眾僧安然吃上飯,那他的福報,必定生到天上人中,享受自然的快樂。
貧而能施
經上又說:“又有眾生(必說眾生,不說人,因為人只說的是一類,眾生卻是包含六道了),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有眾生先有過布施,沒得到福田,所以果報不太好,做人還是貧窮,但因布施習氣總是喜歡布施)
富而不施
又有眾生,從未布施過,遇到善知識相勸,暫且布施一下,後來得到良好的福田,因為福田殊勝,生存資糧很具足,但因為先前有不布施的習氣,所以雖然富有但還是吝啬。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說:“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於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布施的心態不對,布施的對象有邪見,布施的回報就少)
施少福多
又說:“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布施的心態對,布施的對象若是聖賢,布施的回報就多)
同憂異果
《法苑珠林》說:“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到乞討的來,都懷有憂心,那有財的人,怕別人來求索;那無財的,因為自己不能作福德,因而發愁。後來又貧又愁的,生到天人中,又富又愁的,生到餓鬼中,憂愁雖然相同,受報卻不一樣。’
異壽同果
人壽在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的人直到終身,與人壽在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直到終身,那福報相等沒有差異。
為惡善終
作惡而得善終的,是今生的惡果還沒有成熟,前生的善果先熟啊。昔日有一人,七世做都殺羊,而不墮落三惡道,過了七世以後,他殺生的罪,就一一償還了(見《大藏一覽》)。凡是惡人有福的,都應這樣去看。
為善惡終
行善卻可能惡終的,是今生的善果還沒有成熟,前生的惡果先熟啊。但又有表面看見是惡終,而實際不是惡終的,如放牛牧童,采華供佛,半路被牛撞死,那神識就生往忉利天了(《譬喻經》)。猕猴見僧人很歡喜,覺著好玩披上袈娑,失足掉進水裡淹死了,那神識就是生天上的啊(《經律異相》)。總之,因為行善而死,沒有不得善報的,只是一時肉眼看不到罷了。
身樂心不樂
修福的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算是身樂了。但不知出世,沒有脫離輪回,終究不免三惡道的擔憂。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了後有(輪回),可以永別三惡道,長辭六種趣向,心很樂了。如果沒有修福,那他的一切供養,也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經》說:“若菩薩但捨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雖經恆河沙劫,得福猶少。”(不是真少啊,只是比發心成佛,要少一些而已)。
小施大福
經上又說:“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這二則說法與先前的‘施少福多’,各自一個意思,不是一回事)。心地達到成佛,沒有比這更好的了。福田大到成佛,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
人遇到順境,應當想道:“我家的富裕,一定是從過去世的布施中來,今世更應當濟人利物。我身體沒有病,一定是從過去世的慈悲中來,今世更應當戒殺放生。”譬如燈火明亮時,就應當繼續添油啊。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如果遇到逆境,應當想道:“我的困苦,是過去世的業力感招來的,如果能順受,這個債就償還了。不只是這樣啊,我如果貧窮,常願天下都富饒;我如果多病,常願天下都健康強壯;我遇到爭斗,常願天下都和諧;我如果昏愚,常願天下有智慧;我如果六根不全,常願天下都得相好。”每當遇到一種患難,就願未來世中,救度這種患難的人,豈不是煩惱就是菩提,毒藥反倒變成甘露了嗎?不知種植福田的,反過來這樣做。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他人的善行沒有成,從旁勸勉,這是因為勸導生出福報啊。他人的善行已成,贊助他的歡樂,這是因為隨喜生出福報啊。宣揚他人的美,令人效法,這是因為贊歎生出的福報啊。推論起來,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善,沒有不能為我造福的。所以普賢菩薩發的十大願,那第五願就說:“隨喜功德。”上到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的福報,下到四生六道,一纖毫的善,沒有不贊歎隨喜。那麼然後盡虛空界的福,都是普賢菩薩的福啊。這就是他為什麼能成為普賢大士啊。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惡事還沒有成,盡力能勸止,福是我的了。惡事已經成,愁憂不樂,福是我的了。惡還沒有傳揚,多想辦法隱諱,福是我的了。惡已經傳揚,用來作戒鑒,福是我的了。惡傷害到我,我能忍受,福是我的了。惡傷害到他人,勸他人忍受,福是我的了。下附征事(五則)
五裡銅盆(《雜寶藏經》)
拘留沙國,有個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的東北方,進入西南角,吩咐挖掘。發現銅盆三重,裝著滿滿的錢,五裡內都是如此。王很奇怪,問尊者迦旃延。回答說:“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名號毗婆屍(就是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那佛涅槃後,有比丘乞討飯食,把飯缽放在路上,告訴人們說:“如果有人把財物,放在這堅牢的儲藏中,一切王、賊、水、火都不能奪取。”這時有一貧窮人,聽到後很歡喜,正好有賣柴的錢三文,取出來布施。到家五裡路,步步都發歡喜心,到了家門口,又遙向僧人頂禮發願。當時的貧窮人,就是今天的大王啊。”
[按]佛在捨衛國時,有一婦人,真心布施一缽飯,佛授記她的福很多。她丈夫心中有疑,以為哪有一缽飯能得到這樣多的福?佛叫他來問道:“你見尼拘陀樹高有多少呢?”答:“高四、五裡,每年結果實數萬斛。”又問那果核的大小,答:“就如芥子大小。”(這種樹天竺國有)佛說:“大地是無心的,種下一芥子,尚且能每年收獲數萬斛果實,何況人是有心的,能真誠奉獻一缽飯給如來呢?”夫婦二人,於是心開意解。末法時期福薄的人,眼界很小,聽到五裡銅盆的說法,怎麼會不起那“缽飯的懷疑”呢?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捨衛國有一貧窮人家,布施一穗蒲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貧窮人說:“我只一穗而已,怎麼說是一月?”比丘說:“這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念念不斷,不是一月是什麼?”
[按]布施的事,或可能偶然斷了,布施的心,不可以暫時斷,必定要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供庵院一盞飯,利益人最多,使他不覺不知,天天供養三寶。
指上植福(《譬喻經》)
昔日有長者,名叫阿鸠留,不信有來生後世,有一天經過險道,三四天不見水草,就要餓死了。遇到一樹神,告訴它自己的饑渴。樹神就從指端,化出飲食,救濟他和同伴。長者就問:“尊神有什麼福德,手指能這樣化出飲食?”神說:“我在迦葉佛時,本來是一貧窮人,常在城門磨鏡,見到沙門乞討飯食,必定舉起右手指,指給他們有齋飯的地方。這樣不止一次了,所以今生的受用,都是靠這手指。”長者心裡省悟,大修布施,每天供很多僧人的飯。後來轉生到第二層天,成為散華天人。
[按]無智的人,有財不能作福田;有智的人,沒有財也能作福田。能學樹神的指方向,那他人的財,都可以為我用了。指示別人,福田從手中擴展;贊歎勸勉,福田從口中擴展;奔走效力,福田從腳下擴展。看看我的耳、目、手、足,沒有不可以作福田的,太廣大了!佛法的利人啊,凡夫哪裡有這智慧呢?
身小聲宏(《賢愚因緣經》)
波斯匿王,領兵經過祇洹精捨,聽到一比丘誦經,聲音很美妙,對佛行禮說:“願能相見那比丘,布施十萬錢。”佛說:“應當先給錢,然後才可以見。大王如果先見到了,決不會布施錢。”王於是布施。然後見到這比丘,形像極為丑陋,身材短小,王果然有後悔心。問佛關於比丘丑陋的因緣,佛說:“迦葉佛涅槃後,那時有王,要建一座塔廟,四個大臣監工,其中一大臣有懈怠,國王責備他,那大臣就憤怒說:‘這塔太大,什麼時候建成?’由於這個怨言,五百世中,形像極為短小。建塔完工後,隨即布施一寶鈴在塔上,所以五百世的音聲極其美妙。”
[按]六根所造的因,善惡相互重疊,所以他受的果報,苦樂相互都沾上了。昔日有人住宿海上的山中,見一人光亮非常,面貌端正,用天樂自娛,唯獨他的嘴像豬嘴。問他是什麼緣故,原來他是過去生生世世修福的人,只因為犯了口過,常說污言穢語而已。吁,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