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四十八輕戒,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梵網經》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你不發願,名為「菩薩惡作罪」。所以學菩薩戒的人要發一切願,除了孝順父母,還有師僧。這裡所謂的「孝順父母」,是指「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如果你只想到你自家的父母,那就不符合大乘的義趣,那是小乘法,就算犯戒了;大乘菩薩戒對「父母」的定義,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以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殺生。你殺眾生就等於殺父母,吃父母的肉,因為他過去生是你的父母,只是現世變成別人或其他形態而已。所以應當常教化一切眾生,學習大乘,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學大乘,但如果你只想到自家的父母那就又犯戒,因為你心量狹窄,愛欲心不捨,這樣絕對不行,佛弟子要願能孝順父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這才是名「孝順父母。師僧」。

  要常發願:願得好師,有正見的師長、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所以大家要發這樣的願,才不會遇到這些外道邪師,教你去學《弟子規》、《群書治要》……,不會遇到有人教你去學小乘不究竟法,而且希望常得諸佛護念,遇到善知識、好師、同學教你大乘經律,讓自己能夠明了大乘經律,修學大乘佛法,「十發趣」是教你修空觀,因為十發趣的菩薩多修空觀,「十長養」多修假觀,「十金剛」多修中觀,乃至「十地」,是三觀齊修,願使我開解佛乘,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絕對不退心,縱然人家威脅你,恐嚇你:不學小乘要把你害死,你也絕對不退學大乘佛法的心,因為你前面已經發過願,已經燒身臂指,絕對是依止大乘,如果一切受菩薩戒者,不發是願者,名為菩薩惡作罪,因為你根本沒有想學。

  所以你不這樣發願,不會想學大乘,也不會想要利益眾生,也不會想要成佛,這就犯了菩薩的惡作,所以一樣是不信三寶,一樣是破戒。前面講「說四眾過」,就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自己也不生,當然就直接就破戒了。持戒跟破戒的界線、標准在於:持戒是你能深信大乘,能夠深信自己是未成之佛,有無作戒體、有光明金剛寶戒、有真心本性,從來不受染污,這就是「持戒」,如果你不相信這件事,你就算是退菩薩心、破菩薩戒,或是你不了解這件事,縱然事相上持得再好,裝得再像,一樣是破戒。然而,此心實不可破,沒有戒體是可以真的被破,只是你自己根器破漏,此心即是真如、即是戒體,亦即是「光明金剛寶戒」,《大乘起信論》所謂「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是沒辦法破,戒體也無法破。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這裡經文總共發了十個願。第一個願是「孝順父母。師僧。」在大乘經裡面只要講到「父母」,標准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有些人會覺得這樣講好像境界太高了,實際上不會,這是打開你的心量,你就不會跟一切眾生計較,你就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心量狹小,所以要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心態來對待一切眾生,當然包括對你自己的親生父母亦復如是,這才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孝道。

  一般人講到孝順只會想到自家的父母,如果只指此生的父母,那麼與自己父母利益、看法相違背的,你因為只孝順此生父母,你就會認為他是你的仇家。所以自古就有所謂「世仇」,可能是由你曾祖父那一輩的冤仇,一直傳到現在還延續著。如果作如是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沒有所謂「世仇」的問題,沒有所謂「仇家」的問題,所以這觀念是能夠化冤為親,能夠化小為大,把你的小情小愛給轉化,變成大愛,這在佛教裡是叫「大慈悲」。經文講「孝順父母。師僧。」。「師」就是你的和尚,或是教你佛法的在家居士,都能稱為師。「僧」就是指出家人。佛弟子要發願孝順師僧,恭敬三寶。

  第二個願是「願得好師」。你不只要孝順你的父母師長,還希望佛力加持你能得好師,不要遇到邪師,遇到邪師就很糟糕。世間人講:「一句話可以轉變人的一生」,你遇到一位好老師,你這一輩子受益。可是你若在佛門遇到邪師,那你就永劫受害了。相反地,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像祖師大德們,你不要認為他們已經不在了,他們只是色身不在,他們的捨利還在,他的捨利就是他的著述,這些都是「好師」,是真正善知識,真正的良導。為什麼我不說依止哪一位古德善知識?因為每一個人的緣不一樣,有時候我們會推薦,但是如果緣不同,你看他的著述,你怎麼看都看不懂,沒有辦法契入,那就是跟他沒有緣。要是有緣,你一看就會覺得很親切,就能老實依教奉行,但是你所依止的必須是古來有修有證的大德,這叫「願得好師」。你要是有福報能遇到真正的大德,你無量劫來的生死都能斷掉,所以應當發願:願得好師。

  特別要提醒的是:現代人看到古文就沒耐性看下去,幾乎都會去找現代人講的白話批注,其實這正是沒有耐性的表現,無法得到學習佛法的真實受用,若真想修證佛法,想明心見性,成就菩提道,除了看經典外,還是要依止祖師大德的教導去學習,看其開示、批注。

  第三個願是:「同學。善知識。」不光要有好師長,也要有好同學、善知識。你們在學校的同學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世間同學在一起就是互相講一些是非、俗事、物欲。女眾就是講一些情情愛愛,這個人又怎樣,那個人又如何,男眾亦復如是,說哪一個人好看,哪一個人不好看,都是在講些無益語言,這些不算好的同學。甚至有更糟糕的,他帶你去為非作歹,帶你去吃葷腥、去造業,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同學、同參道友,所以要發願─願得好的同學、善知識。意思是說不要有這些障道因緣。

  如果真遇到這些障道因緣呢?要會將障道因緣轉化成善知識,叫「逆增上緣」。人家障礙你學佛、障礙你修行,你要想到:他越障礙我,我應該越精進、越用功、越忏悔。覺悟到─這就是過去生我們障礙人家學佛,所以這一生想要修行,才受到這樣的報應。你知道是這樣就好,心裡不要罣礙。但是,現在人所謂的障道因緣,其實未必是家庭障礙你,未必是工作障礙你,多半都是自己障礙自己,自己人情,自己放不下。你如果心想說:「我先生只有周六、周日才在家,我做人家太太應該待在家裡煮飯」。那這就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為自己做障道因緣,那就沒有辦法,因為是自己放不下,這只是舉其中一種例子。男眾也是,不要因為太太念兩句,說你不顧家,你就不敢學佛修行,你心態上要能夠突破這些障道的人事因緣,轉這些障道的業緣成增長菩提的善緣。所以在境界當中,要能夠轉得過來,要做自己的善知識,即使在順境,也要能夠不迷,那麼順境也是善知識。

  學了佛,受了菩薩戒,有錢了、有名了、有財產,不要胡思亂想,應當護持正法,或是興建塔廟寺院、蓋道場,弘揚大乘,護持大乘佛法,這也是菩薩戒。四十八輕戒後面就會講到,受菩薩戒了,要能來護持佛教,幫助佛法流通,建立如法的道場。不要有錢了,只會想─現在要到哪裡去玩、去避暑,哪裡有好吃、好喝、好玩的……這都是增長惡業。雖然你覺得你已經有在吃素,但是你的心散亂,時時向外攀緣,這就不算是在順境當中覺悟的人。

  像善無畏大師─他是密宗的祖師,他雖擁有王位,可是他還是捨棄王位去出家。釋迦牟尼佛也是、達摩大師也是、安士高大師也是、新羅國的金喬覺王子也是。新羅國就是現在的韓國。金喬覺他是王子出身,都是過著好日子,他也都把這些都放下。像白蛇傳裡面講的法海大師,歷史上真有這個人,他的和尚是黃檗禅師,他的父親是裴休丞相,他在唐朝當時候做到翰林的位置。翰林這位置在唐朝是沒有官階,等於是「內相」,所有皇帝的诏書、密旨都是由他起草。因為安祿山造反之後,唐朝更重視翰林的位置,以免軍機洩露。

  所以法海大師的父親是宰相,他算是個內相。一個是外相,一個是內相,都是居宰輔的地位,他也是放下,去出家,這就是在順境當中不迷。所以重點在於不迷,而不在於年紀。有些人年紀很大,越老越迷惑,迷惑到後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顛倒,滿心是世間意,在佛門搞世間法,要在清淨的佛門中推自己有興趣的《群書治要》,推廣人間佛教、講世界和平,這就是年輕時出家學佛,沒有修證,以至於越老,世間習氣越重、越顛倒,年紀越大還越愛攀附權貴、越沒有道心,這就是在順境當中迷惑顛倒,不僅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亦復如是。在佛門,出家的年紀越大供養越多,所以有一些人就禁不住被贊歎,禁不住別人恭敬,這也是在順境當中迷惑。

  第四個願是「常教我大乘經律」,希望能跟這些善知識學大乘經律,而不是學小乘、不是學人天乘。學大乘,你這一生才能夠究竟圓滿的解脫。像淨土宗「念佛法門」就是大乘,阿彌陀佛就是善知識、就是好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同學、就是善友;祖師大德就是你的親教師、就是和尚,所以應當跟他們學習,學習淨土法門、學習大乘經律。大乘經律裡講的「十發趣」,這是第五個願,「十長養」這第六個願,「十金剛」這是第七願,乃至「十地」,這是修行的過程。十發趣就是十住位,多修空觀;十長養是十行位的菩薩,十行位的菩薩多修假觀,少修空觀。前面是多修空觀少修假觀,後面是多修假觀少修空觀。再來十金剛,他修的是中觀;那麼十地呢?是從初地一直到第十地,修的是「圓修三觀」,空、假、中俱修。為什麼講這個四十個位次呢?就是要「如法修行」,才不會遭受到陰魔的擾亂。希望你能夠如是發願,不受這些邪師以及天魔的擾亂,所以講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

  第九個願是「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就是使自己能夠了解經典,開解佛乘,能如法修行。雖然已經知道要這樣發願,但是對經典也要能夠開解。對於經典不了解,那是很可悲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修,以至於盲修瞎練、人雲亦雲。邪師今天叫你念佛求生淨土,你就跟著喊口號:「念佛求生淨土」。明天他告訴你要學《菜根譚》,你又跟著喊口號要學《菜根譚》,後天又換一樣,說要學《了凡四訓》……等等功課,最後你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說是多也不是多,說是一也不算是一,沒辦法合會。問題在於:教的人根本也教錯,亂修一通。

  修行不是只在講幾句似是而非的好話,或做幾件世間人認為的好事,而你以為照說、照做就是修行,那你搞錯了!修行要「脫黏解縛」,什麼叫脫黏解縛?脫除你對境界的執著,對於世間法的執著,乃至於修行對於禅定境界的執著……等等,你都要能夠把它化空,你要能理解,修行的重點在於脫黏解縛。眾生六根被六塵所束縛住,你要能從中解脫、不執著,見相不生心,你要做到「了了見無一物」,這才叫修行。不是像世間人認為的一樣:只說幾句鼓勵、安慰人的好話,捐些錢做幾件好事,表面上看起來像個好人,他以為這樣就是學佛修行,就能作佛了,那些都是因為完全不解經義導致的,所以你要開解經典。經典講的是「諸法實相」,講的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不生不滅,乃至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既不屬垢穢,亦不屬清淨,你要能夠觀察得到,為什麼說「觀察」,佛經說過「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學佛修行不是要你用想的,佛法不是想出來的,是要能夠在這些境界當中跳脫出來,但僅僅跳脫得出來還不算真正得道,更要做到「心境一如」,跳脫出來,心不隨境界轉只是剛開始,還沒辦法知道心境一如,要持續地用功。

  所以,一定要發願,要了解經典,不要想:經典的文字太多、字太小而不願學習。想想你在看股票的時候,字再小你都看得到,你在看銀行存折的時候,字那麼小你也看得很清楚,絕對不允許少一個零,少一個零你一定起煩惱。那些字都比經典的字小得多,你還是在看,常常看。要是在看報紙或手機的網絡新聞:「今天又發生什麼是非,哪一位藝人又如何,是不是又外遇了、是不是又離婚了,誰又跟誰結婚了……」,字這麼小你也是在看。新聞幾乎統統都是這些是非,世間人很愛看。

  所以眾生只是心散亂,找借口不肯看經而已,叫他看經典,他就說:「阿彌陀經太長、心經不懂、大悲咒念了沒意思,他不念。」或說:「阿彌陀佛是念給死人聽的……等等。」都有他的理由,總是不能如法修行,不能了解經典的義趣。叫他聽講經他也沒有辦法認真聽,所以不能解經,不知道佛教的四依法,難怪會受人迷惑,受到那些外道二乘邪師的迷惑,因為那些邪師都專講你愛聽的,教你怎麼得到名聞利養,教你怎麼過著幸福的人生。實際上他給你的那些是假的,他給你的是糖,你一旦把糖含到嘴巴裡面一定會融化,就像你的幸福終究會被時間給融化、被無常給融化,不是真的啊!唯有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這才是真常,不會受時間的磨滅,不會受無常的磨滅,所以佛弟子應當發願開解經典,了解經典而後如法修行。

  第十個願「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是要大家堅持佛陀的教誡,就是所謂的「光明金剛寶戒」,乃至於十重四十八輕戒,都要堅持。「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意思是:這色身可以放下,也絕對不退心,要做到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這「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從現在發願,盡未來際,捨身命後也不退轉,永不退轉。」所以叫「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大眾應當要發這十個願。像現在的佛門弟子,面對財色名利無法不動心,以至於佛教衰敗,真正佛教的義理無法弘揚,使得有學佛、沒學佛的人都認為:為了維持道場、維持生活,拿佛教做招牌,吸引大眾、招攬人氣、收費,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裨販如來」,也導致佛教的衰敗現象,如《當來變經》中所說一樣,處處可見。這都是因為沒發這些願、持守這些戒律。

  第三十五條是告訴你:一定要發這些願。「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不發願,那表示你沒想學,沒想成佛,你也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菩薩。這一條是發願,下一條勸你發誓。

  ~~出處節錄:《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一書,悟顯法師講述

 

上一篇:海濤法師:信因果、忏悔、持戒才能夠消災
下一篇:海濤法師:一念善心,善神跟你,一念惡心,魔鬼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