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說明]救濟也有很多辦法了,饑餓救濟食物,寒冷給予衣物,疾病施捨藥物,貧困資助財物,黑暗幫他照亮,爭斗勸他和解,愚癡導向智慧,都是救濟啊。念念都有想到他人的仁德,就不只是富貴才有權力,即使貧賤也是有能力的了。 下附征事(四則)
鬻田濟人(《懿行錄》)
明朝的饒裳,是豫章人,途中見有賣妻子到遠方去的,正在哭泣告別,饒問清他們的需求,賣掉田產幫助他們。當年科考,主考官夢見金甲神說:“你為什麼不選中賣田的人呢?”主考就檢起一個已經遺棄的卷子,錄取為第三名,就是饒啊。到了宴鹿鳴時(慶賀時),才知道緣故。饒的三個兒子景晖、景曜、景暐,相繼考上科舉。
[按]田產資財,世人都當作命根子啊,而佛典就看成水中月、鏡中花、夢中寶,為什麼呢?只因為目前暫時經營收管,後來總是帶不去罷了。如今寫田產房屋契約的,必定說:“聽憑永遠管理。”可歎!財產是主人自己是客,主人尚且不能永保那客,客又怎麼能長久擁有那主人呢?如果一定要將所擁有的帶走,也有帶走的辦法,不如行善布施,造人天福德的身,就安富尊榮,依然還在。明白這個理,那饒的放棄田產,其實是增添財產啊。人能夠這樣增添財產,就是所謂的“聽憑永遠管理”,也不是不可以。
免死得元(《感應篇箋注》)
河南的潘解元,和二個朋友到省裡參加科考。寓所裡有看相的神人,悄悄告訴那二友說:“潘先生將有大難,必須趕緊躲避他。”二友於是借口寓所太小,各自送潘二兩銀子,讓他另找寓所,潘就借住一小寓所。夜裡在水邊,見一婦人要跳水,潘詢問她,回答說:“丈夫買棉花織布,累積有若干匹,丈夫出門後,我賣布得到四兩銀子,不料都是假銀子啊。丈夫回來必定責怪,所以尋死罷了。”潘急忙拿出袖中的四兩銀子給她。回到寓所沒有錢了,寓所主人多有難聽的話譏諷他,就只好去借住寺院。寺院僧人夢見神靈敲鼓吹奏下來,說:“考試的名單已定,可是第一名解元近來作損德的事,上天除掉了他的名字,還沒有替代。”一神說:“這寺裡的潘生可以。”另一神說:“他的面相應當橫死,怎麼可以當解元。”一神用雙手撫摩潘的臉面說:“現在不是解元相了嗎?”僧默默記住夢,厚加款待潘。考試後,潘到二友的寓所感謝,相士一見很吃驚,說:“您作什麼陰德,變成這樣的異相?如今第一名多半是您了。”名單公布果然。
[按]作一善事,必須像是決開江河,奔騰不可阻擋,才能成就。潘生若是算到自己進考場的費用,不會不廢棄中止行善,只是他只知道有別人,不知道有自己,所以只花了四兩銀子,避免一橫死,而又得到解元啊。還記得己巳年冬天,我在在澄江參加小試,當時有門衛朱君玉,丟失了他人寄放的銀子,幾乎不想活了。我聽了可憐,想幫助他一點,苦於資糧不夠,沒有辦法。不久,我就回到昆山,到了文宗皇帝復審長洲案時,我已經排在復試名單第二名,但是只有坐號而沒有姓名,人們都不知道,我於是因為復試不到被除名,這時昆縣實在沒有長洲案的消息,有的只是朱君玉。朱與我又不太相識,當初不知第二坐號就是我啊。假使當初不顧自己的費用,稍稍資助他,他在感恩之下,必定把復案告示我,我也不至於被除名,過了二年才遇到了。所以看到潘的表現更慚愧了。
蠲(同捐)租得第(匯纂《功過格》)
華亭書生李登瀛,家裡貧窮,僅有田地二畝。佃戶因病荒廢他的田產,賣掉兒子來償還田租。李知道這事,感覺太可憐說:“你因為有病,不能種田,不是你的錯啊。我雖然貧窮,還能生存,怎麼能使你父子離散?快拿銀子去贖你兒子回來。”那佃戶擔心買主家不肯還兒子,李說:“我是窮書生,尚且讓你租;富家大戶,也知道積德。我應當為你說一說。”於是一同前往,因而能贖回兒子團聚。佃戶日夜為李禱告,康熙甲子年,李考中鄉試,乙丑年再次考中會試。
[按]悲哀啊農夫!一年辛勤,沒有時候閒暇;全家勞苦,沒有人能安逸;千倉萬倉的糧食,都從他肩上而來;千坑萬坑的糞土,都從他肩上而去;或忍著饑餓抽水,或帶著病痛耕種;後背日曬雨淋,心腸千回萬轉。一到秋季成熟,田中收獲,全部償還租債;家中依然蕭條,家人依舊沒有依靠。不是仁人君子,看到後能心傷嗎?昔日諸景陽,聽到佃戶的死喪,必定流淚相助;丁清惠對待佃戶就如父子;陸平泉先生,凡是遇有壽誕的日子,佃戶必定免除糧米若干,加官進爵又免除,得子得孫又免除,所以貧窮佃戶感恩,租稅反而不虧空。那斤斤計較的人,一時自以為得計,哪裡知道冥冥之中,又有操大算盤的,來除盡他的福祿呢?觀察李生,那二畝田地的收獲多得很了。
逆旨害民(《功過格》)
宋朝淳熙初年,司農少卿王曉,曾經在清晨,拜訪給事中林機。當時林機在省裡,他的妻子,是王的侄女,流淚訴說:“林家滅了。”王驚問何故。回答:“天快亮時,夢見紅衣人拿著天符來,說上天有旨意,林機違抗聖旨害民,特別命令滅門。於是驚醒,那情景現在好像還在眼前啊。”王說:“一個夢罷了,何必擔心!”因此留下吃飯。等林回來後,王從容詢問近來幾天給朝庭報告奏章的情況,林說:“蜀郡干旱,有關部門請求用十萬石米救濟,皇上同意請求,我以為米數太多,蜀道難走,應當了解實情再說,所以退回封存,皇上對宰相說:‘西川來回上萬裡,等到查清楚回報,恐怕來不及了,姑且給一半可以吧。’就是這一件事而已。”妻子哭著告訴夢中的事,林感覺不安,不久因病回家鄉,到福州就死了,二個兒子也相繼夭亡,林家門戶就絕後了。
[按]天為民眾而設立君主,君主為民眾而設置官員。所謂民眾,就是國家的赤子,社稷的根本啊。即使君主說不應當救濟,臣還應當說救濟;君主說應當救濟少點,而臣還應當說多救濟;君主說稅額不可少,臣還應當商議減稅。這樣為國家計謀,才算是盡忠。那福澤恩惠到天下蒼生,就正是流芳百世。雖然長壽康寧,子孫繁榮,也不夠報答那功德啊。如果君主說催繳稅科應當放緩,臣偏說國家用度難以維持;君主說民眾已困應當變通,臣偏說稅額已定卻難更改。這樣的舉動,名叫谄媚,名叫逢迎,名叫貪戀官位而保妻子。那是激起民怨,正是為國招禍,就是身遭流放,滅絕門戶,哪裡足夠補償那罪過呢?翻車的痕跡分明還在,前車的教訓不遠。
“救蟻中狀元之選”
[說明]宋郊的事,人們因為那功德小回報大,就有懷疑,不知這只是以螞蟻看螞蟻、以狀元看狀元罷了。如果究竟細論起來,那當時所救的螞蟻,不下數萬,後世感恩圖報的,也不下數萬,哪裡是一個狀元就可以完結他的福報呢?至於狀元,不過是身外虛名而已,三寸喉嚨斷氣了,那狀元在哪裡呢?反說回報太多,這樣說太不對了。搭竹橋渡螞蟻過河,是救螞蟻的水災啊。但是螞蟻的死法,不止是水,救螞蟻的方法,也不止是竹橋。比如奴婢的殺螞蟻,用開水用火燒,那方法,在道理上勸告,在事情上禁止而已;貓犬的殺螞蟻,因為誤吃螞蟻群中的魚肉骨頭,那方法,只要等到酒食過後,趕緊掃地,使葷腥不沾在地上而已;燒化紙帛的殺螞蟻,多半是在夏天,那方法,應當掃出一塊干淨地,先用冷灰鋪底而已;煮茶的殺螞蟻,多半在地上,那方法,使用盆而已;爐灶上的殺螞蟻,因為靠近腥膻而在下面做窩,那方法,應該在建爐灶時,純粹用石灰布地而已。舉一反三,就在這些例子中。下附征事(二則)
救蟻延齡(《福報經》)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有六神通,見那小沙彌,七天就要死,因而讓他回家探親看父母,到第八天再回來,是要他死在家中啊。到第八天果然回來了,於是比丘入定中觀察,原來是沙彌在回家的路上,見有螞蟻窩,就要被流水淹沒,急忙脫掉袈裟捧起,螞蟻才能不死的緣故啊。後來沙彌活到八十歲,證到羅漢果。
[按]人的壽命,有定有不定,顏淵的死,伯牛的亡(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都是壽短),這是受決定果啊;文王的百歲,武王的九十歲,這是受未定果啊。天人的小五衰、大五衰,也是一樣。又拿四天下來說,三洲多有未定果,只有北俱盧洲,卻是純受決定果。沙彌的壽算,應當屬未定果罷了。
蟻王報德(《古史談苑》)
吳地富陽的董昭之,過錢塘江時,見一螞蟻走在水中的蘆葦上,想救它上船,船上的人都說不可以,董就用繩子把蘆葦和船連接,螞蟻才能到岸邊。夜裡董夢見黑衣人感謝說:“我是蟻王,不小心落到江裡,蒙先生救拔。以後有急難,可以來告訴我。”過了十多年,董因為被盜賊誣陷關進監獄,這時想起蟻王的夢,但沒辦法告訴蟻王。有一人說:“為什麼不在地上抓兩三只螞蟻,放在掌中告知呢?”董按他說的做,夜裡果然夢見黑衣人說:“趕緊投奔余杭山中,可以免難。”董醒來就逃走,然後遇到皇帝大赦才免難。
[按]活生生的烏龜,不知自己的生死;死後遺留的朽壞龜甲,反而知道別人的吉凶。這種事理,就是聖人也有所不知,又何必對蟻王的報德有疑惑呢?
“埋蛇享宰相之榮”
[說明]龍有四毒:有被它咬死的,有觸碰它死的,有見到它死的,有聽到它的聲音死的,蛇也是如此。孫叔敖遇到的蛇,應當是見它毒就死的那種而已。但據楚中人說,他們那裡有兩頭蛇,至今還出現,蛇身是黃色,長一尺多,它的行動可進可退,多如蚯蚓。見到沒什麼危害,想來可能是另一種類吧,否則就是屬於物類隨時間變化了,如“上古的禽獸能說人話,現今就不能”這一類。心中含有怨毒的,大多會化作蛇蠍蜈蚣,惟有慈心的人,毒不能傷害。不然,它用毒來害我,我也用毒去害它,這是除了一蛇之外,又增添一蛇了。我縱然不能感化蛇,怎麼能反被蛇感化呢?蛇是害人的東西,所以埋了不讓別人看見。如果擴大范圍說,那凡是害人的,都可以看作是蛇。除去殘忍禁止凶暴,所以埋兩頭的蛇;改正過去修行未來,就是埋掉自己心中的蛇了。
從“於公治獄”到這裡,是帝君列舉“行善得福”用來勸化人了。一人行善得福,那人人都一樣了。譬如樹上的水果,嘗一個就知道是甜的,何必每個都嘗呢?下附征事(二則)
方便行殺(《大寶積經》)
然燈佛的時候,有五百商人,到海中采寶。其中有一惡人,懂得兵法,常做寇盜,想殺光五百人獨自得寶。而五百人都是不退菩薩,殺菩薩有無量的罪,會長久墮落大地獄。這時那眾人中,有一導師,名叫大悲,預知那惡人的用意,因此心想:“如果殺這一人,我就自己墮落惡道;如果不殺這人,那五百善人就受他的害,而那惡人還要世世墮落地獄;我如果明告眾人,又連累五百人共同發起惡念,也會受苦。”於是大悲生起憐憫心,寧願自己受罪,而刺殺惡人。佛說:“導師,就是我;五百商人,就是賢劫中的五百菩薩。”
[按]這是所謂見機能殺啊。但必須先有寧可自己受罪的心,而後才可以行這種方便。否則既想貪那功勞,又想避免那罪,這念頭已不可問了,哪裡有福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