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稱名一念得功無上決定往生(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決定往生語錄】稱名一念 得功無上 決定往生(一)

  第三十三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

  法然上人《三心料簡及法語》: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之事”,此見他大善,我心無怯弱也。

  假令見法勝寺九重之塔,我雖不立一寸塔,而無不安之心也。又拜東大寺之大佛,我雖不造半寸佛,而無卑下之心也。

  稱名之一念,得無上之功德,決定往生,如是思定者,謂之“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也。如此信者念佛,與彌陀本願相應,與釋迦教無相違,隨順諸佛證誠也。

  雜行十三失,以此義可得知也。

  第三十三段文,與三十二段文的意思可說完全相同。這樣的道理,很容易使對淨土教法不深入的人誤解。前面第三十二段文,我們已經探討得很詳盡,所以第三十三段文應該可以簡要看過。

  法然上人在《三心料簡及法語》所開示的這段法語在說明,“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之事”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說,念佛的行者,專修有四種得,雜修有十三種失。“無外雜緣得正念故”,是四種得的第一種,那相對而言,如果念佛有雜緣就不能得正念,這就是失。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之事”,下面就說出“無外雜緣得正念故”的其它之事。什麼叫做無外雜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外,沒有修持其它的善緣、善根、這樣叫做無外雜緣,也就是一心老實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早上念南無阿彌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這樣就是有外雜緣,因為早上念南無阿彌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這樣就是夾雜著大悲咒的雜緣,影響念佛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譬如你今天念南無阿彌陀佛,明天改誦《地藏經》,這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行者夾雜誦經的雜緣,就是如此。那無外雜緣就是專修,有外雜緣就是雜修。專修有四種得,雜修有十三種失,善導大師在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既然在《往生禮贊》善導大師說專修有四種得,雜修有十三種失,那當然善導大師一定是鼓勵淨業行者專修。你將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看的詳詳細細,你會發覺善導大師鼓勵專修,其實印光大師也鼓勵專修,法然上人也鼓勵專修。專修四種得,雜修十三種失,諸位菩薩如果是你,你要專修還是要雜修?專修,我也要專修,因為專修四種得,因為雜修十三種失。

  所以“不外雜緣就得正念”,正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麼有外雜緣就失正念。以剛才所譬喻的來說,如果早上念南無阿彌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那麼下午在念大悲咒的時候,就沒有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了,這樣下午就失去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如果今天念南無阿彌陀佛,明天改誦《地藏經》,那麼明天就失去了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所以專修與雜修的觀念,在一般教界三寶弟子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是觀念停留在雜修。過去,信願個人還沒有修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我也同樣是雜修,在做晚課做早課,我一定要有念佛、要有拜佛、要有打坐、要有誦經、要有持咒、要有忏悔,這麼多修行,假使少了一樣沒有做到,就會覺得今天功德好像做的不太夠,今天往生的資糧好像累積的不太夠。

  事實上,有很多修行的觀念,我們都是從自己凡夫的分別心生出來的,這樣的觀念不一定正確。以《阿彌陀經》這部教典而言,確實世尊在《阿彌陀經》可說將阿彌陀佛的專修宗旨,彰顯的淋漓盡致,為什麼?因為,將《阿彌陀經》全文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讀完,你看不到往生的第二種修行,只有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唯一的修行。所以有人問我:“信願師父!您為何鼓勵人家專修阿彌陀佛的教法?”我說:菩薩你實在太抬舉我了,不是我鼓勵人家專修阿彌陀佛的教法,我是根性很驽鈍的人,我怎麼會有智慧鼓勵人家專修阿彌陀佛的教法,事實上是釋迦牟尼佛鼓勵人家專修阿彌陀佛的教法,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不就是鼓勵人家專修阿彌陀佛的教法嗎?如果釋迦牟尼佛鼓勵人家雜修阿彌陀佛的教法,那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不會只說往生因是執持名號,他一定會說很多往生因。善導大師在五部九卷,不管在《觀經四帖疏》,或者是《往生禮贊》,或者是《般舟贊》,或者是《法事贊》,或者是《觀念法門》,都一定鼓勵專修。法然上人也是,《法然上人全集》你詳詳細細看完,你會發覺,法然上人也是非常鼓勵專修。法然上人一天念佛七萬聲,如果念佛的速度不是很快,也不是很慢,譬如是這樣的速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天念佛要念到七萬聲,不花十個小時,是沒有辦法念到七萬聲的。

  中國淨土宗有十三位祖師,你看印光大師的傳記,看徹悟禅師的傳記,看截流禅師的傳記,看省庵大師的傳記,乃至到第一代初祖慧遠大師的傳記,你看淨土宗代代祖師的傳記,你會發覺,淨土宗的每一位祖師念佛,一天都念好幾萬聲。前些日子,信願在看省庵大師的傳記,看完對省庵大師實在是非常的佩服,省庵大師念佛一天十萬聲。祖師的用功,一天念佛七萬聲、八萬聲、九萬聲、十萬聲很普遍。換一句話說,如果一天念佛七萬聲至十萬聲,表示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念佛。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祖師修學淨土法門,是專修還是雜修?專修。

  強調專修不是排斥雜修,不要誤解信願的意思,也不要誤解法然上人、善導大師、印光大師的意思,也不要誤解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因為就第十八願而言,法藏菩薩只誓言用本願名號要救度眾生,第十八願確實是專修的法門,因為第十八願法藏菩薩誓言,以果地名號讓十方眾生稱念。第十八願的修因,就是“乃至十念”這句話,所以第十八願法藏菩薩沒有誓言第二種的修行。所以不是我要提倡專修的,不要抬舉我,是法藏菩薩成佛的阿彌陀佛,就希望眾生專念他的果地名號,第十八願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專修是阿彌陀佛主張的,是釋迦牟尼佛提倡的,是善導大師繼承的,所以我只不過是照說而已。

  如果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言要救盡十方一切的眾生,不是只有念佛,還有誦經持咒種種的雜行,那法藏菩薩他就會這樣發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加上誦經,加上持咒,加上朝山,加上拜忏,加上忏悔,加上六度萬行,加上八萬四千法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第十八願就不是專修的法門,就是雜修的法門,如果我要宣揚第十八願,我鼓勵專修,那我就和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會相應。但是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難道有說念佛以外加上持咒或加上誦經、或加上朝山、或加上六度萬行?沒有!沒有,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希望眾生專修,我照說哪有什麼不對?所以講經說法的人忠於事實,佛法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世尊在《阿彌陀經》怎麼說,我們在說《阿彌陀經》,我們就怎麼說。世尊在《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是《阿彌陀經》唯一的修行,我們在說《阿彌陀經》,當然我們就強調專一念佛,哪有什麼不對?

  如果世尊在《阿彌陀經》不是彰顯專修,譬如正宗分往生因,世尊是這樣說:“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加上誦經,加上持咒,加上拜忏,加上朝山,加上守戒,加上忏悔,加上六度萬行,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果《阿彌陀經》的經文是這樣,那講經的人在說《阿彌陀經》,就要將《阿彌陀經》要彰顯雜修的道理,說的清清楚楚,說的明明白白,讓聽經聞法的人了解,依教奉行,對不對?所以佛經,不論哪一部經,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現在是講阿彌陀佛的教法。阿彌陀佛的教法,是淨土三經最精要的一部經,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讀完了你就發覺,就真的是只有一種修行而已,沒有第二種修行,那不是專修是什麼?

  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外雜緣就得正念,這樣就是專修的利益。法然上人說:

  “此見他大善,我心無怯弱也”,就是因為專修,看見人家在雜修雜行,修很多大善,因為專修所以內心就沒有感受到退怯羸弱。如果雜修的人,看見人家在修很多善根,就會內心生出怯弱,但是專修的人就不會。雖然我沒有修其它的善根,但是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修因——信心念佛,所以我要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報土的諸善萬行、無余無漏的功德,在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已經圓滿具足了,所以我沒有修其它任何的善根,我內心也沒有怯弱。法然上人在說這樣的道理。

  “假令見法勝寺九重之塔,我雖不立一寸塔,而無不安之心”,一個“無外雜緣得正念”專修的信心念佛人,內心無怯弱。假使見到法勝寺的九重佛塔,我雖然沒有出錢建立一寸佛塔,我內心也不會不安,為什麼?因為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諸善萬行功德,無為無漏的功德,真實無上功德,在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圓滿具足了,所以我沒有出錢建佛塔的功德,我的內心也不會不安。

  如果執自力修行的人,要積功累德,今天我念佛累積往生的資糧,回向極樂世界,明天我持咒,又再累積往生的資糧,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後天我放生又再累積,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是自力的修行。自力的修行若行善較少,就會有不安之心,若念佛較少,就會感覺往生沒有希望,自力疑心就是這樣。

  信願還沒修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我一天念佛好幾個小時,很認真的念佛,不是懈怠念佛,但是常常感受往生極樂世界資糧可能不夠,今天我念佛三小時,這樣往生極樂世界資糧夠嗎?今天我念佛六小時,這樣往生極樂世界資糧夠嗎?心裡頭經常會有這樣不安的心理。如果比較常出去為人助念,自念佛號太少,晚上睡覺就會睡不著,心中會擔心:“我今天自己所訂的功課還沒有做完,那往生的資糧還沒有累積足夠,我怎麼可以安穩躺在床上睡覺?不行!一定要起來再繼續念佛。”一邊念佛一邊打瞌睡。所以自力疑心念佛的人就是這樣,佛號如果念的多,往生就感覺到有希望,佛號如果念的少,往生就感覺沒有希望,以前你們有這樣的心理嗎?以前就沒有,這樣不簡單。如果有這樣的心理,就表示對阿彌陀佛名號的救度,還沒有完全建立信心,把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念佛用功上,今天我念佛五萬聲,這樣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問題,明天如果因為工作比較忙碌,念佛不是五萬聲,是五百聲而已,慘了!這樣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希望。

  所以,往生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的精進或懈怠用功上,這就是自力心。

  他力心就是安心。今天念佛五百聲也非常的安心,今天念佛五萬聲也非常的安心,因為不是念五百聲往生資糧不夠,往生的資糧信、願、行,在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圓滿具足,這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說的六字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有往生資糧信、願、行,圓滿具足了,所以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少,念十萬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多,每一句都是百分之一百往生的稱念。不是說我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功德不夠,念第二句南無阿彌陀佛功德也不夠,念第三句南無阿彌陀佛功德也不夠,那我問你:哪一句佛號的稱念功德才夠?就會形成這樣的問題對不對?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三法具足,往生的功德足夠了,念第二句佛號功德也夠了,句句佛號的稱念,往生極樂世界,功德都足夠了。所以不是佛號念多與念少的問題,是對阿彌陀佛名號的救度信疑的問題,是信心或是疑心的問題。

  如果佛號一定要念多才會往生,念少不會往生,那麼這攸關我們眾生往生很重大的事情,法藏菩薩的如來智慧,一定會將往生的條件說的非常的清楚,信願經常在強調這一點,因為阿彌陀佛才是我們凡夫眾生的救主,任何人所說的道理,和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同,這樣要聽什麼人的?聽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的願力,正是我們往生的依據,所以佛號如果要念很多才會往生,念很少不會往生,那多少一定要有一個標准,譬如你說念佛一天三萬是多還是少?你說多,我說少,因為我是和四萬來比。三萬和四萬來比,三萬是少。如果你說少我就說多,為什麼?我用兩萬和三萬來比,所以你一天念三萬就很多了。多少沒有一個標准,看與什麼相比較。

 

上一篇:信願法師: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
下一篇:信願法師:蔡小霞赦救部屬,部屬投胎為子報恩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