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出家還不是太久,但是也有十二年了,四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年夏安居,基隆大覺寺主辦的,老和尚邀我去講《楞嚴經》,我在山上住了差不多半個多月,得了一場病。在山上聽到老和尚,老和尚很了不起,這個寺廟完全是退伍軍人學佛的,退伍下來之後都到那裡出家。退伍軍人素質不齊,沒有一天不吵架,這些人天天跟老和尚告狀,老和尚怎麼應付?老和尚說都對,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維系那個道場真不容易,今天道場,無論是大道場是小道場,他算是個大道場,住了一百多人,小道場兩個人,不和,兩個人也有爭執,也不能和睦相處,人多就更不必說了。家和萬事興。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個僧團不小,一千多人,也有鬧事的,六群比丘,提婆達多帶頭的,佛用什麼方法對待他們?叫默擯。默擯就是一切隨他去,不要理他,他干好事也好,干壞事也好,都不要說,都不要放在心上。這個僧團就能維持,就不會被破壞。我想,釋迦牟尼佛早就看到今天的社會,示現那個方法給我們看,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都點頭,沒有搖頭的。必須要他自己慢慢把心定下來,把妄念放下來,他就明白了。佛為什麼不說法?說他沒用,他不聽,他聽不進去,只有用這些方法。看樣子好像是妥協,實際上是很深的教育。人會不會回頭?會,只要我們有耐心等他回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三七集) 2015/8/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