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非常非常重要,但卻很少提,各位知道為什麼嗎?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修持唯信方入,所有的法門、所有的行門、所有的宗門教下,確實是無信而不立的;就算是一些旁門左道,也得有點信心才能練習的,何況學佛,要出輪回,要逆生死流,豈是小信小願能承載的?
但是佛教裡的信,要深入到宿世善根中,此一生雖然可以有所作為,但卻很難完全得力。如果一個人有堅固信力,不是這一生如何行做才形成的,而是有宿世善根做支撐,才可能有這個水平的信。有宿世善根了,還要有當下的機緣。
什麼叫機緣啊? 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發生了合適的事情,你在合適的條件下,遇到了合適的人事物,這是機緣。遇到和遇不到是因為什麼?為什麼你在這個時間遇到的這個事情,而不是那個時間遇到的?表面上看是很偶然的,可是卻有必然因素在其中。比如某人上大學,上什麼大學這是偶然的,能不能上大學這是必然的。大學裡學科眾多,你遇到了具體是某些學科某些老師,這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你必須要學好多門科才能畢業,必然是學校裡的老師。所以表面上看著好多偶遇,其實都是必然因素促成的。
所以信願等等也全部都在眾多的偶然中,有背後的必然因素。願起碼好激活一點,而且自己可以做主,幾乎是可以自我掌控的。但是信就要多賴宿世的善根了,遇到這個事情為機緣,能激發你的信力為必然,宿世善根深厚與否,就影響了你信的深淺、信的真假、信的長短。
在《佛說須賴經》中,捨衛國最最窮苦的這位須賴就厲害了,把最最值錢的珠子給了國王,說我發心要把這個價值無量的寶珠,給全國最窮的人,發現國王你是最窮的。這波斯匿王一聽,你瞎扯。須賴最後說:如果佛有知,就請現在出現在我們前面,為我們做一個評判。佛陀當下於諸大眾就出現在國王和須賴等人面前,為做評判。咱們不去評判誰對誰錯,且看須賴信心的堅固程度。我們都知道“佛是一切眾生若干種心,悉知悉見的。”當然也知道當下這個我的若干種心,可是能如須賴一般敢擲地有聲的說:現在就請出現在我面前!這個信心魄力卻沒有啊!為什麼沒有啊?刨根問底就是善根不深啊!這信力雖然有,卻因為信根很弱,長出得信力也禁不得摧折。
中國為大乘的故鄉,這很不可思議。最不可思議的是歷代以來祖師大德頻出!大乘佛法雖然倍受苛責指責,卻以強大的生命力和歷代祖師大德的慈悲示現流傳下來,不管什麼宗門,都有祖師大德在見證佛法的神奇和解脫的超然。我過去問過一個問題:如果佛教三百年來,沒有一個大德出現,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出輪回,這個佛法你還要不要學?說句實在的話,換在其他宗教裡,或許幾百年出現一個先知就已經很好了,可是在佛教裡,如果幾百年才能有一個人出得輪回,那麼佛教將無法繼續前行了,一定會退守人天福報這個層面;大乘解脫之道、出輪回的法門、救度眾生的部分,都會蕩然名存實亡。所以我們現在勉勉強強的對佛法的信心,有幾個人是真的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信受而來?能靠對教義的理解而信受佛法,這是智信,這不是迷信了。可在所有學佛人中沒占多少,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靠什麼信的?靠迷信、靠謠傳、靠以訛傳訛、靠道聽途說、靠神奇感應、靠求種種利樂。信是佛教的大根大本,為什麼現在佛教看上去很輝煌,卻很衰弱?如同遲暮老者,雄岸之形還在,可卻耐不得奔波了。
信願堅固,信是一切的根本,願是方向;有了願就有了目標,而如果沒有信,這目標也實現不了。所以一切的行做都要經過信的加固和拆解,你的信堅固,你的行做就會被加固再加固;而如果你的信很差,就算你做的很努力,你的行做也會經受不信的瓦解。信這樣重要,又沒有辦法一下生成,怎麼弄?如果靠無量生的培養,現在再說就有點晚了,有點馬後炮的意思了。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多多少少的長養點信根?能不能生發點質量高的信力?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把提升信力的事情就托付給觀音菩薩了。為什麼啊?因為觀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現,更偏向於救度苦難眾生,幫助眾生度苦濟惡的。
在佛教的諸佛菩薩中,做這種事情的佛菩薩是很多的,比如藥師佛,比如藥王藥上菩薩,有了病苦正好契合他們的幫扶。地藏菩薩更偏向於把眾生撈出來不受苦,所以地藏菩薩的救度更偏向於長線救度,而觀音菩薩則不然,他是炒短線的。我們可能不那麼容易看到地藏菩薩對我們的幫扶,卻很容易看到觀音菩薩對我們的幫助。正是因為這種短線的頻率是高發的,可以一輩子體驗無數次,而地藏菩薩的長線救度,如果沒有信心,就很難堅守,這也是為什麼家家觀世音的一個原因。
這就有點類似於社會和學校的不同,就如我畢業後參與了一個銷售的工作,一天要面臨上百的陌生顧客,有的時候更多,幾乎在和顧客交流中的分分鐘裡劇情翻轉的很厲害,瞬成瞬敗瞬間變了樣子的情況頻發。而這種考驗是上學不可能遇到的,這種頻率的成敗也是上學無法體會的。這就是短線的優勢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有非常多的感受和體驗,如果用心就會有更豐富的成長和提升。
第二階段的功課選用《普門品》,加觀音菩薩聖號,加和觀音菩薩有關的咒子,用來增加信力。各位記得這可不是生發,不是從無到有的弄出信力來,而是增加信力,你得先有點,在這個基礎上加固出來更大的信力。而如果你沒有信力,念很多觀音菩薩、背很多《普門品》,也很難和菩薩契合,就更不容易獲得來自觀音菩薩的幫助了。
《地藏經》是生發願力,是激發願心的,你可以沒有離苦得樂的願,你可以沒有求生極樂的願,你可以沒有出輪回救度親友的願,但是在《地藏經》裡都可能被激發出來;到《普門品》了,沒信力,想獲得來自觀音菩薩的加持,這就難辦了。《普門品》說的可多了: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健康得健康,求財富得財富,求長壽得長壽。看樣子好像都不用考慮宿世因果善惡報應,求觀音菩薩就得了,可是真那麼容易嗎?
最後觀音菩薩強調兩點,你求什麼都好,但是如果有兩個因素,那麼你求不到我的幫助:
①你求的事情是不善的;
②你求的不至誠。
善不善的這事表面上看很簡單,內在就復雜了。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比如某人求子:求菩薩快點讓我有孩子吧。而她現在的機緣是:和他們有善緣的孩子沒空,若懷孕,來的就是大討債鬼。滿足她的願,給他這孩子,夫妻最後老無所依、貧病饑寒。給,是不善,不給就會被人說:切,求什麼觀世音,他吹牛厲害!菩薩給還是不給啊?比如家人有病,親人去求觀世音,求健康啊,快點讓他病愈吧,還是兩種選擇:病人去世,或者病體沉疴,能激發親人幫扶救度依靠佛法的機緣,而他自己也能深刻感受到生無可憐;如果給他健康了,再活30年自然老死,那時的親人覺得盡了孝了,沒什麼可悲傷了,不會再為老人做什麼聖事,他自己的聖緣也斷了。菩薩給還是不給啊?很多時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問題的性質都會不同,善和不善就是這樣的,從菩薩的角度,所謂的善一定是對更大面積眾生更好的一個選擇,而非是處於菩薩的私心。
第二個求不到的因素就麻煩了,你求的不至誠。就是你的信力不給力,好像你傳遞的信息還沒到站,就已經退票了。這種水平的求,不用想,菩薩肯定不會幫忙;而有的地方很靈驗,求什麼都能馬上求到,這就不是觀音菩薩的處事風格,與他在經文中強調的有出入了。
所以這兩因素是影響求得到與否的關鍵。帶過一個學生,他聽完了這個部分,就很聰明,他求菩薩給他安排一切,相信菩薩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至於是什麼、多難接受,都毫無悖逆!這個厲害啊!所以我們也要有這種信心,我把一切交付給佛菩薩了,至於遇到什麼,我信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這個還是在求的層面,我們這一輩子行走,總會遇到非常多可以求菩薩的地方,如果求的如理如法,菩薩的加持也會瞬間到位;那麼我們這一輩子的行走,就會在眾多的菩薩提點下前行,我們看得到、感受到,也就會對菩薩的信心更增加了。你得先對菩薩有信心;你得能遇到事情想得起來求菩薩;你還要求菩薩能幫助的事情,決定是善的部分,從而滿足善和至誠這兩個條件。這就得養成好習慣,你得能在事發的時候想起佛菩薩,可是這對多少人來說,已經是很難的了,事情來了脾氣當家,菩薩沒在家,脾氣做主了,菩薩沒話語權。這個情況就是要保持功課了,你只有把功課做扎實了,沒事的時候大塊時間把經文念了,散亂小塊的時間念聖號或者念咒,把你的時間填充滿。有事情了、沒事情了,都能想著佛菩薩,在遇到突發事情、厄逆事情的時候,才能想到有菩薩的幫助,不會害怕。只有貼進去,而且貼得住,才可能有第一反應;不然就想求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能福至心靈,馬上想著佛菩薩?這事可能有,但是幾率太低,不靠譜,不能依靠這種運氣。
第一段功課主要是消業,你得能學得了佛,你得能把學佛的這段路走下去。如果業力消不了,學佛的路是根本不可能走下去的,走走就散了,走走就走丟了,走走就跑偏了,自己還不知道原因。業力甚大,能障聖道,這是佛光普照,為什麼沒照到我的原因所在?阿彌陀佛的佛光有十二大種,有無礙光,一切不能遮擋,但是你的業力卻會把你帶偏離正軌,把你的聖道障礙了,你如果回不到正軌上,就算是徹底的等著死翹翹了。這事不趕緊解決,可能給你至誠求觀音菩薩的機會嗎?很多人一聽三部走,我快點走,早點到第三段功課。這事不是按時間算的,你業力消得與否,也不是我說了算的,但是我強調再三,消業很重要,你只有在消業的配合下才能求福,不然這些福報也漏得快,消的光,千辛萬苦求福報,結果漏得超級快,180邁,那得什麼腳程去培福才攆得上這個消耗?
所以第二階段功課不難,難的是第一段做扎實了。你的願起得來,求生的心能發出來,利益親友的慈悲心能出得來,《地藏經》就有這效果,願力出得來,你自然有信心保持堅持這個系統。如果願心起不來,你學佛的方向是什麼,你學佛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學佛自己都不知道,給你什麼方法算是好的?給你指什麼路才算捷徑?
所以很多人沒怎麼樣呢,先開始求菩薩啊,給我安排法門吧,你到底要干什麼啊?你是渴了還是餓了,是困了還是病了啊?你自己都不知道,菩薩給你什麼?所以咱們得清清楚楚學佛,次第、步驟、手段、方法、保障、套路一應俱全,走不走真的不是再是我的事情,而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