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往生語錄】不顧善惡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二)
法然上人《念佛決定往生文》雲: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回顧此身,善時喜得往生,亦屬別種之心;惡時思往生大事,亦屬別種之心。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縱雖信心淺薄,稱名亦弱,亦唯應持決定往生之想;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非以聽聞為決,非以傳承為決。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
如果一天念佛就要念十萬聲,要念十年才會往生,那麼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發願,在第十八願用名號要救度眾生,他就會這樣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天念佛十萬聲,念滿十年,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樣,我們如果不念十年不可能往生,如果壽命很短的人,念九年就死掉了,就不會往生極樂世界;雖然你念十年,但是一天才念九萬聲,也是一樣不符合往生的條件。可是阿彌陀佛有這樣要求我們嗎?沒有!阿彌陀佛實在很慈悲,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既然說“乃至”就包括多念少念,阿彌陀佛都慈悲平等的救度,你念多我就以你念多接引你,你念少我就以你念少接引你。你一生多念,念五十年,一天念十萬聲,我就以你念五十年,一天念十萬聲來接引你;你快要死了才遇到佛法,念十聲,我就以你快要死的佛號念十聲來救度你。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的一尊佛。
所以“乃至十念”的因願文,充滿了對眾生絕對救度的悲心,跟阿彌陀佛贊歎鼓掌。
但是,你知道阿彌陀佛如此發願的悲心,你如果想說:“信願師父!聽您這樣說,我何必打佛七,我也不要去念佛共修了,我只要等待快要死了,再來念十聲就好了。”這樣想不對!你臨終不一定能夠念出十聲,你敢保證你將來臨終能夠念出十聲嗎?或許臨終你變植物人了,或許臨終你成為老人癡呆了,或許一場車禍,你根本連准備死的心理都還沒有就沒命了。九二一大地震天搖地動,只不過三、四十秒而已,有的人當場就死了,房子倒下來馬上壓死了,所以人命很無常。因此,時時當下念佛。
“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別種之心”就不是念佛的信心。“恐懼”,就是因為對自己往生不敢決定才會恐懼。《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悔就是後悔,懼就是恐懼。一般人快要死了,會恐懼。諸位菩薩!你常常去安寧病房看快要死的人,你就會發現,快要死了的人,很多是很恐懼的。“我不要死!我不要死!”不要死也是會死,生命最無奈的就是死神降臨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能力可以搏斗。死神的工夫很好,你凡夫的力量,怎麼可能打贏他?世出世法,唯有阿彌陀佛的力量才能打敗死神,所以當然請阿彌陀佛出來。要如何請阿彌陀佛出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請馬上來。“阿彌陀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來至此行人之所”,這是《觀經》的經文。“常來”就是常常來,每天都來,一天來了好幾遍。如果阿彌陀佛一天去你家好幾遍,你會歡迎嗎?你一定會很歡迎的。但是你一定會說:“我又沒有看見。”如果看見,你還需要聽師父講經嗎?我們就是因為對佛的真身無法親見,所以信心才會薄弱。如果佛菩薩每天在你的面前出現,你能親眼目睹,你一定會很有興趣念佛的,也會很認真念佛,這是一定的心理。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這句話說的真好。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念佛,這句話就是這樣解釋。“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你是不是得到決定往生,就看你是不是有念佛;有念佛就得到決定往生,沒有念佛就決定沒有得到往生,就是如此。
“非以心情為決”,是不是會往生,不是看你念佛的心情,是看你有沒有念佛。你心情很好,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救你,你心情很不好,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救你。阿彌陀佛要救你,不是說你心情好念我的佛號,我才救你;你心情不好,念我的佛號還會心情不好,我不要救你,四十八願沒有一願,阿彌陀佛有這樣發願,沒有!所以心情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心情不好也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是以心情為決定往生,是以有念佛或沒有念佛來決定往生的。
“非以體驗為決”,法然上人說的真好。就是因為有人認為:你信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你對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沒有體驗,所以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夠,這樣你不會往生。錯了!這樣的觀念不對,不是以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有體驗才會往生,是有念佛才會往生。有體驗沒有體驗,阿彌陀佛都會救你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你念佛。體驗,各人都不同。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心中非常的感動,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的慈悲,認為阿彌陀佛原本就這麼慈悲的一位佛,說到體驗、說到心情,這會因人而異。同樣是看一輪月亮,有人看到月亮內心非常的高興,可是有人看到月亮內心卻是非常的傷心。各人的心情不同,所以不是以心情、不是以體驗做往生的標准,是以念佛做往生的標准,有念佛就會往生,沒有念佛就不會往生。
“非以聽聞為決”,也不是說一定得聽經聞法才會往生,如果沒有聽經聞法就不會往生,不是!是有念佛才會往生,沒有念佛就不會往生。不過,你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要多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妙法。確實是如此,同樣念佛,當然我們要歡喜心念佛,不是要傷心念佛;同樣念佛,我們要信心念佛,不是要疑心念佛,這是一定的道理。
“非以傳承為決”,也不是有傳承有師承才會往生,沒有傳承沒有師承就不會往生。念佛人一般都比較沒有師承的觀念,但是如果有師承,在念佛的修行比較不會走錯路,觀念知見比較不會偏差,譬如你以善導大師為師,你就是一心根據善導大師的法語開示實踐,善導大師怎樣修行,你就怎樣修行,學習善導大師,有這樣的師承,你修淨土教法不會偏差。或者是你要以印光大師為師,依止印光大師,你將印光大師的《文鈔》一本一本好好的讀,照《印光大師文鈔》的開示去實行,那你念佛也絕對不會走錯路,一定是往生極樂世界。看你對哪一位祖師比較能相應,你喜歡善導大師,你就照善導大師的教法念佛;你喜歡印光大師,你就照印光大師的教法念佛;你喜歡親鸾大師,你就照親鸾大師的教法念佛,都會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如此。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也就是在論身分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身分,念佛就決定會往生;論心情,不論你是什麼心情,念佛決定會往生;論體驗,不管你是什麼體驗,念佛決定會往生;論聽聞,不管你聽聞淨土教法深或淺,有體解或沒有體解,念佛決定往生;論傳承,就是你有傳承沒有傳承,有師承沒有師承,念佛決定往生;論善知識,就是你有善知識的教導、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念佛決定往生;論善同行,就是同樣在念佛的蓮友叫做同行,同樣修行念佛法門的人叫做同行,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蓮友,有沒有蓮友一起共修,念佛決定會往生;論淨土宗,你念佛專修淨土宗,或是雜修淨土宗,同樣會往生,只是報土和化土的差別而已。就往生這件事,不管是專修或雜修,是第十八願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或第二十願的念佛,都決定會往生,是到了極樂世界報土與化土的差別而已。“此外一概不論”,一概不論就是唯論念佛,其它一概不論。不管念佛的心有清淨沒有清淨,有智慧沒有智慧,有禅定沒有禅定,只要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法然上人就是在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這樣的道理我們明白了,會使我們越安心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