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往生語錄】念佛行者佛菩薩守護,如影與形不暫捨離
第二十二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
又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與形,不暫捨離,余行不然。又念佛行者,捨命已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余行不定。
這段法語出自法然上人的著作《觀無量壽佛經釋》。《觀無量壽佛經釋》,是法然上人對《觀經》簡要的解釋,並不是就《觀經》的經文一句一字逐句逐字的解釋,是將《觀經》的要義說出來。
這段法語,法然上人將念佛與諸行做一個分判。不論是現前的利益或當來的利益,都是念佛比較殊勝。也許修余行的人心中會這樣思惟:“難道誦經、持咒、朝山、拜忏、放生、修諸萬行,不如念佛嗎?”就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而言,確實,唯有念佛是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真因。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可說完全繼承自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將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彰顯的淋漓盡致。《觀經四帖疏》這部祖論就可以看出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也將念佛與諸行做一比較,說出念佛是殊勝,余行是下劣。諸余眾行雖然是善,然與念佛做一比較,念佛是勝。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都做這樣的分判。
就機與法能夠相契相應得到法益而言,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余行非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就法而言;就機而言,念佛是眾生堪行,余法是眾生不一定堪行,譬如以念佛和誦經做一較量,念佛是人人都能,誦經就不一定人人都能。所以就機與法而言,念佛確實是殊勝的,所以法然上人才會如此開示:
“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我們如果想要得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守護,我們就要經常念佛。佛菩薩如何守護念佛行者?
“如影與形,不暫捨離”,法然上人如此的開示,令我們念佛行者,更能對念佛的修行生出信心、生出興趣,因為念佛人可以無時無刻不受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守護,只是我們凡夫障眼不能親見佛菩薩的真身妙相。如果我們能看見佛菩薩的真身妙相隨時守護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一定會很有興趣念佛,也會很喜愛念佛,也會很認真念佛。
“余行不然”,念佛以外的余行,就不一定能夠得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如影隨形的守護。所以,將念佛與余行做一比較,當然念佛是殊勝的。
而且就往生極樂世界當來利益而言,“念佛的行者,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法然上人在《觀無量壽佛經釋》,對念佛往生這件事,用“決定往生”非常肯定的話來說,這容易使我們念佛人內心能夠安心念佛。了不起的祖師所開示的法語,當然句句字字都是為了要堅固我們的念佛信心,使我們一生念佛不退。對凡夫而言,念佛如果肯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利益是得的到的,凡夫眾生當然就會認真念佛,就會有興趣念佛。凡夫眾生對有可能得不到的,或者是要得到的希望是非常的渺小,就沒有興趣了。所以,法然上人如此的開示,我們就對念佛一行的修持,越來越有興趣,越來越有信心。
“余行不定”,余行的修持,捨命以後,不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修諸余行的行者,所修的余行未必然就是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譬如古今不少的參禅行者,參禅是為了要求開悟,不是為了要求生極樂世界,當然也有不少的參禅行者兼修念佛,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不管修持任何法門,在相應往生極樂世界的修因都一定要具足,往生三法信、願、行,念佛的行者、參禅的行者或者修余行的行者,只要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論是自力的修行、二力的修行、他力的修行,都必定要具足往生三法信、願、行,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相契相應。
念佛人經常受到佛菩薩的守護,當然就能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當然就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普攝,帶給念佛人吉祥如意。既然念南無阿彌陀佛,受到佛菩薩如影隨形的守護,就是阿彌陀佛的不斷光明普攝故。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念南無不斷光佛,不少的念佛人對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道理,不是相當深入的了解,所以念佛很怕自己在臨終阿彌陀佛並不會現前來迎接,或者是深怕自己在臨終失去念佛的正念,恐怕不能感召阿彌陀佛的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有這樣的擔心或顧慮,不妨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改念南無不斷光佛、南無不斷光佛、南無不斷光佛……顧名思義,就稱念的佛號,南無不斷光佛,心中自然想到,阿彌陀佛在我們念佛人念佛的當下,以不斷光明對我們念佛人的普照,那這樣念佛的心就能安心。
《觀經》第十二觀普觀,說到佛菩薩常常來念佛行人之所:
《觀經》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這段《觀經》的經文說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經常來到念佛人之前,也就是法然上人所說的“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與行,不暫捨離”。我們凡夫因為有煩惱、有業障、有無明,所以障住真如本性的見性,所以我們凡夫障眼,無法親眼目睹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真身妙相。但是,在臨終的時候,因為乘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願,所以你我在將來臨命終還未斷氣的時候,也就是這口氣還在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阿彌陀佛現前會對臨終者威神加持,並且開示,《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說:淨信的善男子與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的思惟系念不亂,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對這位淨信的念佛男子或女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八字對我們念佛人而言,我們如果明白意思,心中決定是相當的法喜與安心,因為臨終的事情,阿彌陀佛早就為我們設想的非常的周到。阿彌陀佛相當了解凡夫眾生的煩惱很重,在臨終很有可能業障現前,在臨終很有可能障礙很多,在臨終很有可能失去正念,所以誓言臨終接引願,就是要使我們這樣煩惱厚重的凡夫眾生在臨終,能因為佛現前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所以,阿彌陀佛對凡夫眾生的心情非常的了解,誓言念佛人的臨終現前接引,對念佛人開示,慈悲加佑。諸位菩薩!觀想自己現在就是臨終,當你以凡夫障眼親見阿彌陀佛現前,你會歡喜嗎?當你臨終親見看見觀世音菩薩現前,你會歡喜嗎?當你臨終親眼看見大勢至菩薩現前,你會歡喜嗎?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對你威神的加持護佑,能不能使你正念分明?能不能使你心不顛倒?能不能使你意不凌亂?很多念佛人就是因為對佛菩薩的神通道力還不是相當的了解信受,所以很怕自己業障深重,在臨終心會顛倒,這種擔心顧慮,就是對《阿彌陀經》的經文“心不顛倒”這句,沒有深入的體會了解;再來,對阿彌陀佛本願絕對的救度信心不足。
《阿彌陀經》正宗分往生因的經文,相信諸位一定很熟。經文世尊說: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阿彌陀經》往生因的經文,可以分成三段,因為有三個時態。這三個時態明白了,你就不會對“心不顛倒”這句經文充滿擔心顧慮。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第一段文。第一段文,“若一日至若七日”,是說平時的時間。第二段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臨命終時是這位執持名號的善男子善女人,還未斷氣的時候,所以第二段文所說到的“臨命終時”這句經文,就是在說臨終的時間。第三段文:
“其人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人命終”是指這個執持名號的善男子、善女人已經斷氣了,這是指死後的時間。
“若一日至若七日”是平時的時間,“臨命終時”是臨終還未斷氣的時間,“其人命終”是已經死亡之後的時間。“心不顛倒”是在死亡之前還是死亡之後?死亡之後——“其人命終,心不顛倒”。第一段平生的時間,“若一日至若七日”的念佛之因,感召臨命終還未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這個時候執持名號的善男子或善女人還沒有死,才叫做臨命終。還沒有死,叫做臨命終,就是當生,所以古德都說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從《阿彌陀經》這段正宗分往生因的經文,可以得到印證,說的一點都沒有錯,是當生見佛,不是死後才見佛。有平生念佛的因,感召臨終佛菩薩現前的果,這是第一重因果。
第二重因果,有臨終“佛菩薩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的因,所以隨佛往生極樂世界,心不顛倒,有這樣的果報。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在平生“若一日至若七日”的念佛。臨終很重要,平生就不重要嗎?非常的重要。
所以,從《阿彌陀經》這段經文,可以使我們得到這兩重因果。原來,我們將來臨命終能夠受到阿彌陀佛現前威神加持,就是因為平生念佛的因。後面我們就會說到法然上人的法語——法然上人說,就是因為平生念佛之因,感召臨終阿彌陀佛現前,才有臨終正念。一般念佛人都會有這樣思惟:“我臨終有正念,才感召阿彌陀佛現前。”不對!是因為平生正念的因,感召臨終阿彌陀佛現前;阿彌陀佛現前使臨終者有正念,這樣才正確。這樣的道理,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所以重要的是平時念佛的修因,這樣才符合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要讓我們念的歡喜、安心、自在、快樂、幸福、美滿的道理。如果念佛念三十年煩惱三十年,念五十年擔心五十年,念越多的人越擔心,這樣怎麼會有道理?這樣就沒有道理了。
平生就會知道自己將來臨終,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那平生的念佛當然就會法喜充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心意識往生的,還是肉體往生的?心意識往生的。既然是心意識往生的,何必要等到這個身體死了才能往生!這樣思惟,你就知道,往生有體失往生,有不體失往生。不體失往生就是,往生決定在平生。所以,念佛確實是非常殊勝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