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應釋迦佛宣講,誠心誠意地代大眾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不接受呢?無盡意菩薩只好再次請觀世音菩薩接受供養法施的璎珞,“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璎珞”。無盡意為什麼要堅持做這個事情呢?
1.無盡意菩薩的堅持
當我們去做一個供養布施的時候,對方拒絕接受,可能我們會識相地撤了,不再堅持去做。但無盡意菩薩顯然沒有這樣,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我們世人很缺乏這種锲而不捨的毅力,古話說“水滴石穿”,“锲而不捨,金石可镂”,類似的格言很多,在學佛修行上也依然是需要這種精神和毅力。很多時候、很多條件下,事情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並不是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
在世間想做成一件事情尚且需要不斷努力,出世間就需要更大的努力了。有的時候,有些人學佛較為飄渺,靠感應學佛,靠心情學佛,覺得不順就什麼都不做了。之前認識一個所謂學佛人,認識大概六、七年了,一切形式都做得很好,也去寺院磕頭燒香,也捐錢,也參與放生,也在小斗室裡設置佛堂、安置經書,可是他一不順了,就不學佛了;事情順利了,心情好了,看看劇刷刷朋友圈,剩下點時間沒事了,能想起看看經書。把學佛和感應掛這麼緊密,能學得下去嗎?所以才會有人常常誹謗,我也供佛了,我為什麼做噩夢?我這個佛像是假的?我需要去開光?還是我需要找哪個大師給做一下法事?我要是好好的,就有心情學佛;心情不好了,什麼都不想做。
各位,咱們在輪回裡有資格談條件嗎?真的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地球缺了誰都照樣轉,這個娑婆少了誰也依然還會繼續下去,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我們對佛菩薩而言算什麼?真的是多一個不算多,少一個不算少的那種份量,佛菩薩差你一個就不活了?所有關鍵都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努力與否,但數世因緣卻決定了你努力的平台高低,決定了你的種種條件因素,所以數世努力的多,當然某生的努力就可以小一點;可我們已經淪落到五濁的末法了,真的還有老本夠吃嗎?
無盡意菩薩在此展現的就是堅持,堅持正確的,正確的堅持。對後世人也好,對天龍八部護法眾也好,對與會的大眾也好,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個事情就是對的,三千年前這個事情是對的,現在也是對的,三千年後這個事情還是對的,既然是對的,當然要堅持,不能因為一點的小阻礙、小磕碰、小坎坷、小摩擦、小的煩惱就放棄了。大的方向是對的,為什麼因為小的問題就放棄?這就不理智了。
無盡意菩薩堅持並不是因為觀音你不給我面子,我都供養你了,都說了是法施了,也說是代替大眾供養了,你都不接,是不是太不給我面子了?如果無盡意這樣想,他就不是無盡意,他就不是菩薩了;因為他知道供養的利益甚大,當大眾升起供養心的時候,如果這個供養不做完整,對大眾升起的供養心來說就不圓滿了,所以為了圓滿大眾的供養心,也一定要繼續供養觀音菩薩,一定要讓菩薩接受璎珞。
2.無盡意菩薩的憫
所以佛理解無盡意的想法,也憐憫大眾,就在隨後勸觀音菩薩接受。此句裡提到“憐憫我們的緣故”,各位看一看這個“憫”字,無盡意菩薩是大菩薩,和觀音、地藏、文殊、普賢是平起平坐的大菩薩,他用“憫”字展現出他供養心的真誠和謙卑,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地位、果位、證量而升起一點雜念。這個純粹的供養、慈悲代替大眾的供養、為大眾表法的供養,做得太純粹了,一點絲毫的雜念都沒有;就算觀音不接受,沒關系,我繼續請求他!我們看看這裡面的意思,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和玩味呢?
我們很多人越學佛就越傲慢,恨天無把、恨地無環,如果有個把手,能把天地拎在手裡,別說死乞白賴地求誰接受供養了。我們做點善事,好像是給佛菩薩做的一樣,就可以趾高氣揚地要求佛菩薩加持護念,以為我就立馬得到了無盡的利益法財了,以這樣的心態,我們真能做好供養嗎?
無盡意菩薩做了一個良好的示范:佛你這樣說,我馬上就這樣去落實!為了大眾利益,我要把這個事情做完整、做圓滿、我要堅持,就算被拒絕有困難,我也要把正確的事情堅持做完。我們對比一下,莫說去做供養被拒絕了,就像平常做點善事被打擊,我們還能堅持去做嗎?我們還能不忘初心、依然如故的去做嗎?所以這就是學佛,看到了我們和菩薩間的巨大差距,看到了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要去修正的地方,要去調整的細節,也就真的找到了修的落腳點。
很多同修說我修行、我修行,怎麼修?修什麼?佛沒壞,不用你拿螺絲刀去修;菩薩也沒壞,不用你拿工兵鏟去修;佛菩薩都沒壞,我們修什麼?我們要修自己!但怎麼才算是修自己?我做了這樣的事情,做了那樣的事情,就算修行嗎?抱歉,這都不算,邊都挨不著的。
如果不能發現我們到底要修正什麼,所謂的修都是說說罷了。所以不讀經,不去學習,不去深入思維,不去觀察佛菩薩的心念行做,我們怎麼才能發現差距?怎麼才能知道這個聖凡的距離?你來學佛,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都要承認努力完善自己,要努力成就聖位;可是聖人怎麼做、怎麼想、為什麼這樣做?我們都看不到,真的有在修嗎?
換而言之,佛如果是一個完美的花瓶,菩薩就是一個稍微有點瑕疵的花瓶,而我們可能連個瓶子都不算,我們可能還是大窟窿小眼子像篩子一樣。我們想修,就要找到參照對象,就像蓋房子,你有一個目標對象,或者有一個藍圖;如果就憑自己感覺,這房子蓋完不得塌?所以修行的前提條件就是對照,看到自己哪裡不合適?哪裡不對?哪裡需要調整?修行的具體內容才浮出水面;如果自己差在哪裡都不知道,怎麼修?修什麼?
讀經文的重要意義就是要發現來自佛菩薩的提點。什麼叫提點啊?提醒、點醒。於是這一個憫字,能不能點醒我們的傲慢呢?能不能點醒我們的自私狹隘和雜亂呢?能不能點醒我們同聖人間的差距呢?
在這個憫字裡,我們感受到無盡意菩薩絲毫沒有利己的心,完全是要為大眾謀求利益,所以就算拿自己的璎珞,也不多想其他。我們做善事的時候,是否能這樣純粹純淨?
在這個憫字裡,我們看到無盡意菩薩的謙卑低調,只要符合大眾利益,他就毫不遲疑去做,這種精神很難描述,即勇猛又謙遜,即果敢又智慧,這種情況在凡夫身上很難並存,類似於矛盾的兩類情況在他一個事情裡展現無遺。什麼是菩薩,什麼是大菩薩?不讀經怎麼理解?不深入思維和體會其中,我們怎麼發現自己的不足?這種提點就非常的圓滿,行動派看到的是行的落實;理論派看到的是其中的種種法的兼容並蓄;消極派看到的是菩薩遵從佛的教誨;積極派看到的是努力和堅持。經文展現的圓滿度非常高。
我過去一直對《普門品》有敬畏,因為擔心挖掘不出其中的東西,雖然好像看得到,但是卻觸碰不到,所以從第一遍分享完,就遲遲不敢再來分享。因為我的能力有限,對此圓融飽滿的經文,在義理、事項、展現等等方面,真是無法立體描述,哪怕萬分之一都是奢求貪妄的。因為我沒什麼境界,就算絞盡腦汁的思維,也無法體會菩薩的心行。所以扎實地讀經,能讀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是靠我們自己的能力,很多是佛菩薩的加持使然;如果我們走馬觀花地讀,佛菩薩的加持也就是走馬觀花的。最後你想獲得多少,要看自己的努力了。做對的事情,做對對的事情。
這一個憫字,我們看到了大菩薩在對佛法落實的過程中的那種勇猛精進、百折不回的精神。我在其中是否有欠缺?我是否做的夠努力,夠堅持,夠勇猛精進?可能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如果我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慢慢補充上來,成長就是可期的。
這一個憫字,我們看到大菩薩代替大眾供養的那種真誠,為了大眾的利益,我可以俯首甘為孺子牛,可以放下一切的光環榮譽,可以放下一切的架子面子。當下那一刻的心裡除了大眾的利益,別無其他,除了要利益大眾別無其他。這種利益眾生的精神和狀態,我們學佛人可能會偶然有,但是能如此堅持,如此飽滿,如此純粹,這是很難做到的。
這一個憫字,我們看到大菩薩的那種使命必達的精神,看到了大菩薩為什麼成為大菩薩,因為他們的慈悲心真的如此寬廣遼闊、沒有邊際、也沒有任何阻礙、沒有任何可以阻礙。我們對比之下,勉強升起人天見悲,勉強有一個緣悲就不錯了,那種純粹的慈悲、廣大慈悲、大慈大悲,我們真的差很多啊。
3.我們當供養觀世音菩薩
各位來學佛了,哪怕學得不好,也知道大乘的門檻是慈悲心了。但是慈悲心不是人天見悲,不是我們慣用的由於有點什麼因緣才產生的所謂慈悲,這種所謂慈悲太小兒科了,以這種水平想入大乘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真的把自己當成大乘佛弟子,就要考慮考慮:我的慈悲,我怎麼才能提升他,保持他,落實他?一切輪回眾生都是可憐憫者,因為輪回的苦、輪回的難、輪回的煩惱遲早會讓每個輪回的眾生真切感受到,當感受到刀砍斧剁了,當身處熱油深镬了,當被烈火焚身了,再想修行就晚了。所以沒人想當那個冷水煮的青蛙,但不能及時地發現危險,你就是那個青蛙,到時就差一撮辣椒面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不要當輪回裡被宰殺的羔羊,沒學佛的時候我們是魚肉,我們在案板上任人宰割,我們沒有任何可還手的空間,沒有任何可抵抗的能力;但學佛了,還等著被輪回宰嗎?如無盡意菩薩表現的這樣:佛說供養,我就做供養!我們有這樣的意識嗎?無盡意菩薩真的有強烈的供養需求嗎?若非為我們,他何必如此?
換而言之,應該我們有強烈的供養觀世音菩薩的需求,因為我們需要菩薩哀佑救療,我們需要菩薩提點加持,我們需要菩薩幫助扶正。可我們沒做,反而是不需要的無盡意菩薩在做,這事想一想,對嗎?如果我們能如此做了,真的需要無盡意菩薩辛勞這樣?需要各位佛菩薩如此慈悲做演嗎?
所以是因為我們愚癡,佛菩薩才辛苦如此。如果佛說你當供養,馬上想著我要供養,就算沒有菩薩像,也要面向西方虔誠禱告,希望菩薩接受我的微薄供養,希望菩薩接納我的虔誠真心。因為我們沒做出來,所以佛菩薩才會一遍一遍地說。有時發現那麼多經文好像都在說一個事情,除此之外沒說第二件事情,可是就算如此,我們做不出來,佛菩薩的辛勞就不會休止。
如佛在經文說:善男女,當發願往生極樂國土!我發願了嗎?所以我常常說《普門品》就是試金石!你的信心真的假的?在《普門品》描述的事情裡試試就知道了。如果你真信觀音菩薩如此大力,七七八八的苦難煩惱,怎麼可以解決不了?什麼毒藥、詛咒、怨賊、惡眾圍繞,怎麼可以解決不了?你解決不了,你就是沒信!簡單吧,粗暴吧,但你就是沒信。很多人說我信啊,我可信了!抱歉,你說的我都不信。事實真假事上見,事情來了,煩惱痛苦種種厄難來了,你解決得了嗎?你靠一句觀世音菩薩能不能解決?解決不了,你的信就有問題。
《普門品》本來是沒有後面那一大段偈答的,因為裡面說的幾乎全是案例,每個案例都是一個試金石,我們的信力在這樣的試金石上走過,真假即刻見分曉。若我們對觀音菩薩的信都不給力,說信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十方一切大眾?我們真信嗎?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原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