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澄基教授講
文章來源:摘自《什麼是佛法》
人類思想的病態
以上我把佛的全智、全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釋了一下,同時也提到人類的心識形態及思維方法實在是障礙成佛的主要因素。那麼,究竟人類的心識形態及思維方法有什麼缺點或特性,障礙人類原具的佛性呢?人類的思想大致講來,有六種特性:
第一,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
這話怎樣講呢?我們在兒童時代,父母教我們認字,認一個個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長大一點,進小學,先生教我們一句句的句子。進中學,先生教我們讀文章。進了大學,我們研究論文。再拿數學來做例,我們先學加減乘除,再學代數幾何,三角微積分。我們學習的方法是漸進的,是一點點積聚起來的;亦即是我所謂的累積性的方式,用這種累積性的方式,是否能得到“盡所有智”呢?當然是不可能的,這不是因為知識太多了,我們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為我們求知的方法不對。試用累積性的方式,怎能達到盡頭呢?一點點的往上面堆,是永遠也堆不到頂的。
第二,人類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類的心,只能在一個時間內,思想一件事物或幾件事物,而不能思想無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識學者的看法,人有八識,也就是說,人的“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這八種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識,只能見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無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見到的。用近代科學常識來說,普通眼識及耳識,所能見到與聽到的,只是在波長中極小的一段,在眼識及耳識中所感覺出來的顏色和聲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聲”,就都看不見聽不到了。鼻、舌、身三識,也是一樣。至於第六意識,表面上雖較其他前面所講的五識活躍銳利,實際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識只緣假像的我,使什麼都以我為中心,當然更屬有限性的。至於第八根本識,是否有限這一點,許多人的看法,頗不一致。我認為說第八識的功能,在眾生位是有限的,恐亦不太過;如果從“大圓鏡智”的無限性來看這八識——阿賴耶識,就很明顯地反映出阿賴耶識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這千萬種不同的苦痛當中,有許多苦痛,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所產生的。我們的情感,要我們這樣做,可是我們的理智,卻告訴我們不應該這樣做,人生的悲喜劇,無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熱烈的情感這兩個導演沖突決斗之下的產品。可憐的人類,在這兩大相反的巨流沖激之下,真是嘗盡了辛酸。如果我們說人生一生的經歷,無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復消長的紀程,亦不為太過。理智和情感,在人類的心中,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東西:一個是冷的,一個是熱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沖動,理智卻大半是後天學習及經驗的結論。人類心中的理智和情感,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這個冷的理智,和這個熱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時間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時候,情感總是低潮。例如,我們專心地思想一個數學題目,或哲理上的困難問題時,我們當時的情感總是很微弱的。可是當我們與人戀愛,或是吵架的時候,那也就是情感發揮到高潮的時候,那時的理智,總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們證明,理智和情感這兩個東西,在眾生位時,是互相抵消,同時不並起的。以這樣一個水火矛盾的心,怎能達到悲智無礙的佛境地呢?這是決不可能的事。
大悲與大智並起,是諸佛的不可思議境界,也是我們學佛的所努力的目標。如果我們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並起,圓滿佛位是無法成就的。
第四,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張桌子,靜靜地站在那兒,我們看不出這張桌子,有任何的動態,換句話說,眼識告訴我們,這張桌子是靜止的,可是我們的意識卻告訴我們說,根據科學的證明,這張桌子不但時時刻刻跟著地球在太空中運動,而且組成桌子的原子電子更是時時刻刻地在那兒運動。眼識和意識,及其他各識之間,其實是經常在那兒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類就養成了一種協調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識之間爭斗沖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識能相安無事,各盡其能就算了!如果我們認真推敲,人類的心識,真是一堆亂糟,一篇糊塗賬!這種各識各自為政、各是其是、先入為主、不求真理的現象,我稱之為“顛倒性”。
第五,人類的思想方式是虛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來應付一件事,是很難成功的。力量集中,實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力量分散,也是失敗的主因。人類心識既有八個(注:八識是一抑異,為一頗費推敲之問題,此處所謂八個,亦只是為了說明而已,並不執定人真有八個心識,特此聲明)。這八個識,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們工作最有效率的時候,也就是諸識集中力量,向某一問題進攻的時候。我們在應付一個大問題時,或遇見一個重大難關時,我們總是全神貫注的。普通人的心識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分散的或消費了的。再進一步說:人的行動與思想,是都受“習氣”所支配的。無量的“習氣”或“潛能”,都潛伏在含藏識之內,一遇機緣,這種潛伏著的種子,即會發生作用(名為現行)。於同一剎那,各識的種子,既都能遇緣而起現行,而事實上又往往是諸識並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諸“智”同時並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諸“識”同時並起,在“眾生位”卻成了過患,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佛法裡有一句話:“眾生以菩提為煩惱,諸佛以煩惱為菩提”。是很有意義的。話不要扯得太遠。總之,人類的心識,是虛弱性的,沒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諸佛的大力用,以這樣虛弱的心識形態,是絕對不行的。
第六,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實性的
這一點,是六種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簡單說來,就是人類的思想,無論何時,都是“執實”的。執實者,執萬法為實有,或執萬法有定相及自性。至於怎樣“執”,又怎樣的“執以為實”卻是個極復雜的心理間題及哲學問題。西藏中觀學派及無上密宗,對這一問題,有獨到的精辟論說,希望以後有機會和大家再研討。在這個廣泛的園地裡,今天只想提出一點來談談。
我們看見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們任何人都會肯定的說:這張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這張桌子。人類思想的執實性,說來雖千頭萬緒,但如能了解,“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這一基本執實形態,也就對執實性有一相當的了解了。人們出生以後,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執實。教你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盡是裝些這種執實的觀念。我想再舉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幫忙各位了解人類思想的執實性。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在房中無事閒坐著,身後站著個侍者小沙彌。那時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雙方堅持不下。一會兒甲和尚氣沖沖地跑進房來,對老和尚說:“師傅,我說這個道理,是應當如此這般的,可是乙卻說我說的不對。您看我說的對,還是他說的對?”老和尚對甲說“你說的對!”甲和尚很高興的出去了。過了幾分鐘,乙和尚氣憤憤地跑進房來,他質問老和尚道:“師傅,剛才甲和我辯論,他的見解根本錯誤。我是根據佛經上說的,我的意思是如此這般,您說還是我對呢,還是他對?”老和尚說:“你說的對!”乙和尚也歡天喜地地出去了。乙走後,站在老和尚背後的小沙彌,悄悄地在老和尚耳邊說:“師傅,要就是甲對,要就是乙對,甲如對,乙就不對;乙如對,甲就不應該對;您怎麼可以向兩個人都說你對呢?”老和尚掉過頭來,對小沙彌望了一望,說:“你也對!”
這是一個很有趣味,同時也極為深刻的故事。這個故事,活現地說明了佛的無礙境界,與眾生的實執境界的大不相同,把華嚴的無限哲學,描寫得淋漓盡致!
由於以上所分析人類思想的六大特性,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以人類現有的思想方式,是絕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類現有的思維方法,心識形態,是絕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佛的“無緣大悲”和佛的“無邊大能”的!然而全智、全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達到呢?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拿他自己的修行過程作榜樣,明白地指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將現有的心識形態、思維方法轉變一下,把六個毛病都治好,本來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顯露。
基於這個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學家對於研究現象界的努力,或佛學家們對於考據經典的努力;佛法卻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擴大和發展到最高峰,全智、全悲和大能,都會自然而然地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