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生活處處有禅音,一念覺時心自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星雲大師

  藥山禅師在庭院中打坐,身邊有雲巖和道吾兩名弟子相伴。禅師坐禅之後,看兩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著院中的兩棵老樹問道:“你們看這兩棵老樹,已經在寺中經歷了上百個年頭。如今,這兩棵樹一枯一榮,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榮的好!”

  雲巖答道:“枯的好!”

  藥山禅師看著他們,並未講話,恰逢一位侍者從旁邊路過,於是藥山禅師便將他喊了過來,問他道:“你看院中的這兩棵樹,是枯的好呢?還是榮的好?”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它枯,榮者任它榮。”

  藥山禅師面露微笑,贊許地朝侍者點了點頭。

  同一個問題竟有三種不同的答案:“榮的好”,這表示一個人的性格熱忱進取;“枯的好”這表示一個人的性情清淨淡泊,“枯者由它枯,榮者由它榮”,這則是深得禅宗意旨的達觀自在之境:既然己心無染、清淨圓滿,那外物就順應自然、各隨因緣好了,又何必在意草木是枯是榮呢?那是它們自己的權利啊!所以有詩曰:“雲巖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閒行閒坐任榮枯。”

  花草樹木的枯榮與太陽的東升西落,以及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輪轉,都是自然界裡極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與人的個人際遇聯系,便會生發出無限感慨。大多數人都會因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傷慨歎,但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枯有枯的道理,榮有榮的理由,本無好壞之分,榮枯都好,不好只是個人根據主觀感受作出的評判而已。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的人才能夠寵辱不驚,笑看花開花落,靜觀雲卷雲舒。

  那麼這種達觀自在、清淨污染的心境,到底是如何得來的呢?

  從日常修行中得來。世人多羨慕禅師高僧的灑脫行徑與自在心境,期望自己的心也能永遠保持在自由自在的狀態裡。但是,大家往往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這樣的心境必須通過坐禅和念經才能得到。其實,對於生活瑣屑的凡俗眾生來說,坐禅和讀經一般只能讓你獲得暫時的安靜,卻不能為你帶來永恆的安寧,更不用說真正的自在了。

  其實,修行是以你自己為主體,並在生活中一點點獲得感悟的過程。這種過程,更多的需要我們將自心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從自身的行住坐臥、喜怒哀樂裡發現自性的清淨無染;從天地的日升日落,陰晴圓缺裡覺悟世間的無常與自然,從身邊的有情眾生、無情萬物裡體悟生命的緣起性空。那些行徑灑脫的禅師之所以看問題透徹,行事活潑自然,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天地萬物間,一點點修行領悟出來的。這不僅是參禅悟道的不二法門,也是指導生活的無上智慧。

  從思考參悟中得來。達觀自在的境界雖是與生俱來,但早巳被現實改變的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參悟才能將它拾回。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並不是指根基太淺或者作惡多端的人,而是指求佛態度不端、自身不肯努力參悟的人。這種人就像是一座大果園的主人,看著滿園盛開的花朵,只顧欣賞或炫耀,卻停止了一切勞作,荒廢了摘取果實的最好時光。所以,要想達到心地清淨,首先要做的就是將一些蕪雜的思緒、紛亂的念頭想清楚、弄通透。通過這些思考,你不僅會發現自心的真實欲望與渴求,也會順帶參悟很多生活的道理。

  當然,思考參悟也不是盲目地空想與糾結,我們也要學會適時轉變思路,時常換一種視角看問題。有時,一念的轉變,就通向了智慧,也通向了安然和大自在。那位侍者能答出高妙的“枯榮隨意”正是把“是枯好,是榮好?”這樣的選擇題變成了“我為什麼要在意?”這樣的問答題。問題的性質變了,答案的境界自然也會跟著變化。

  從慈悲布施中得來。很多時候,攪亂我們清淨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我們太過於在意自己的,隋緒和想法,這個放不下,那個不滿意,自然會糾結於“這個好?那個好?”這樣的問題。而慈悲之人,他們時刻想的都是眾生,是別人的福祉。他們寧肯放下自己,也不在意別人對他的傷害。

  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去計較些瑣屑的、無聊的問題。沒有了這些問題,我們的世界自然就清淨了許多。“事無好壞,唯人揀擇”日出有日出的精彩,日落有日落的美麗。不如做—個達觀的慈悲之人,放下這些無謂的評判和選擇,安心於眾生的福祉,你最終會收獲—個自在圓滿的人生!

  佛光偈語:

  日修行,夜修心,生活處處有禅音;

  悟自心,參自性,一念覺時心自靜;

  行慈悲,無掛礙,心自安寧任逍遙。

 

上一篇:自古名寺出名茶!詳述佛教與茶的淵源
下一篇:煮雲法師:普陀山傳奇異聞錄(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