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說,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又無所障礙,那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就有解釋。昙鸾大師說:“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這個問題完全在我們凡夫本身。
就像太陽的光明普照地球,但是盲人就看不到,並不是陽光沒有普照。我們因為有煩惱、無明,所以才看不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好像經典所講的“譬如從生盲”,我們一出生就帶著無始以來的無明黑暗了。
另外,源信大師有一段法語,也在解釋何以我們看不到佛光。他說: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這段法語很淺顯,一看就懂,而且內容非常好。這裡所講的“極重惡人”就是我們,我們都是極重惡人,五濁惡世的濁惡凡夫都是具有深重罪業的極重惡人,不然的話,我們不會投生在這個娑婆世界,不會被千佛所捨棄。
這種極重惡人,不是墮落三惡道,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第三條路,所以說“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不稱彌陀就必定墮落。既然是稱念彌陀的話,不論是誰,他都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所以說“我亦在彼攝取之中”。
然而,我們看不到彌陀的光明攝取,這是因為我們被煩惱、無明障住了,所以說“煩惱障眼雖不能見,但“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我們雖然看不見,但是阿彌陀佛有永無倦怠、永無疲厭、永不捨棄的光明,所以必定常照我身。
凡事都要有因緣,要看到佛光,甚至看到佛,也都要有因緣。我有一篇文章,叫作《見佛論》,大家可以參考。
附:見佛論
一般以見佛身謂之見佛,而有眼見與心見之別。
01
眼見──有淨土見與穢土見。
淨土見──《易行品》言“華開則見佛”。《往生論》言:“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此是往生淨土,在淨土見佛。
穢土見──穢土見佛,有臨終見與平生見。
臨終見──《小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是臨終見佛。
平生見──平生見佛,有依佛力加被而見,及依念佛三昧而見。
佛力加被──《觀經》第七觀“華座觀”所言,韋提希夫人見西方三聖住立空中,光明熾盛。此全由佛力加被而見。
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念佛,分為觀念、憶念、稱念。
觀念見佛──《觀經》第九觀言:“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見則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此是依觀念見佛。
憶念見佛──《念佛圓通章》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是依憶念見佛。
稱念見佛──《大集經·念佛三昧品》言:“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見佛色身,無量無邊。”《淨土群疑論(卷七)》言:“令聲不絕,見佛聖眾,皎然常在目前。”此是依稱念見佛。
02
心見──有證悟佛法及體悟佛心之別。
證悟佛法──《大智度論》言:“則能見般若,如虛空無染,無戲無文字;若能如是觀,是即為見佛。”
又言:“佛常說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為見佛中之最。”
又言:“觀諸法空,是見佛法身,是為真供養。”此並非見佛之色身,乃是證悟佛法之見佛。
體悟佛心──就淨土宗念佛法門而言,體悟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亦即宗旨所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如是體悟彌陀願心,亦即“信受彌陀救度”之信心,乃是真正見佛,勝於見佛色身。何以故?明信佛智故,隨順佛願故;平生時時蒙佛光攝,往生明見真佛實相。
自力行者,不知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心,以自力作勤行精進,息慮凝心之見佛;善導大師謂之自力“要門”,非他力“弘願門”。若能因此而體悟彌陀悲願,則能由觀念、憶念等之方便“要門”,回入“本願稱名”之真實“弘願”。如《觀經》第九觀言:“以見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亦如《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告入定見佛之行者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而行者亦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徹底歸命彌陀,一向稱名,不作他想。
念佛行者之中,亦有一類,雖見佛色身,然無自力心,不執所見,不以所見為往生之助,見如不見,依然如宗祖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謂“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之念佛人,平生在佛攝取之中,往生決定,光壽同佛,尚何不足,須藉見佛色身之方便,以資往生及證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