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只要是在菩提路上的同修早晚都會遇到。很多學佛人都聽過“願成則果成”的道理,也知道佛教推崇蓮花因為蓮花的花果同時。
花是因,是願,是因地的種種心念行為;果是結果,是果證,是果德,是一切心念行為的最後證明。佛經裡給我們列出了很多很多發願的例子,如《地藏經》記錄地藏菩薩多次發願的事跡,那麼願應該如何發?怎樣發願,才能最省事,最容易有成果?
1.什麼是完整的願?
我在很久前認識兩位同修,其中一位聽說學佛要發願救度眾生,於是他就發願了。隨後眼罩來了,他在晚上忽悠一下就被鬼壓床了,他的身體狀態不大好,是比較弱的,本身氣場也不足,這一下他沒辦法,又是念咒又是念聖號都沒有效果。
被壓了十多分鐘就緩解了,他剛想沒事了結果又被壓,如此幾次,他也品出了其中的規律,在一次的間歇中打電話給另一同修,另一同修電話裡勸他,又是點燈又是點香,又是什麼什麼的,對方回答說不好使,用了沒效果啊,接電話的同修又說學佛的心態,要心態如何如何,這些都是假的如何如何。
電話打完沒十分鐘,接電話的同修也被壓了,一晚上被壓了五、六回,最後天將拂曉才算掙扎起來,這回他不勸那些沒用的,原來他還以為這些都是幻覺,都是假的,事到臨頭才知道自己的膚淺,後來我們聊到這個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第一位同修非常隨便地發了一個救度眾生的願。
救眾生是對的,是好的,在任何時候,任何層面的意識形態,任何道德體系,任何宗教體系中都是好的。可是你要如何救?就像一個眾生來了,你要如何才能救得了他呢?這是很多同修都不曾想過的事情,所以隨便發願,而自己手裡救度眾生的方法都沒一個,怎麼救度眾生?所以什麼是才是正確完整的願?
一個完整的願必須有如下幾點:
第一,你要做什麼事情,是願的主體,比如救度眾生、比如出離輪回、比如超拔親人等等;(方向)
第二,你要在多久的時間、多大的空間裡,完成這個事情;(矢量)
第三,你要做這個事情到什麼程度,也就是希望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效果)
第四,你要用什麼手段去真實落實;(方法)
第五,如上的幾個條件完全滿足了,要如何,不滿足要如何。(總結)
這樣一對照,很多同修的願都可能有偏頗,比如沒有時間限制,沒有條件約束,沒有具體落實的手段,這樣的願就會成為一個空願,就是放空炮,沒有實質意義了。
2.發願要有真誠心
你若發願救度眾生,那麼就要想:你能救度哪類的眾生,哪類的眾生你救不了?於是你要為能救的服務,而不能救的就只能暫且放下,就像醫生搶救病人,必須要有一個最低標准,如果一個病人已經奄奄一息,在搶救標准內還可以搶救,如果超越自己能力范圍醫生也不會下手的。
當我們發願要救度眾生,要發菩提心的時候,各位“你能救得了誰?”這個問題就最重要了,若是你救不了的,你也非得去招呼招呼,這個眾生來了,在你這又不得利益,他不恨你才奇怪,這就是救度眾生惹惱眾生的原因。
就像老話說:有多大肚子,端多大碗。你能吃下多少就盛多少,如果自己沒有實力,非要裝腔作勢端個大碗,這個事情眾生看到了會很生氣,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地面對自己,沒有生起真誠的心,你對自己都有欺騙,你對十方虛空一切眾生都在搞欺騙,這個救度眾生的念頭雖然是善的,但是落下的影響卻是惡的。
於是就會有眾生來敲你腦袋、給你帶眼罩、讓你不順利、讓你倒霉、讓你得病等等,為什麼呢?你若真誠地面對自己,知道自己的實力,能救誰,不能救誰?你的這個救度眾生的願是清晰明確的,眾生種類很多,和你有緣的又很多,在其中或許能救度很多,或許不能救度太多,你必須要清楚地知道你的能力范圍內能做什麼。
當我們救度眾生的願是清晰了然的,就會對對應眾生釋放招感力量,就像某人打電話喊朋友來家裡吃飯一樣,他喊的人都是在他邀請的范圍,他就發通知了,那些人得到通知有人當下沒事就來了,有人還有事要辦,就暫時不來,這和救度眾生是一樣的。
你發出願要救度眾生,相當於你對眾生釋放了邀請,而眾生來了,你又不款待他,他會開心高興嗎?偶然的一次、二次可能大度點能不嫉恨,如果老是這樣,喊來了又不招待對方,他必然氣憤,以後你想順利就得先過他這一關了。
你對什麼樣的眾生發出邀請,邀請他們在什麼時間內到哪裡,到哪裡後做什麼,做的目的效果是什麼?這些就是完整的願,如果想款待對方,他們也到了,可是沒有落實手段,就相當於請人家吃飯只端上幾杯茶一樣,飯遲遲不來,這個願就成了空願。
3.發願要以往生極樂願為基礎
因為願的部分比較復雜,所以我並不建議各位在當下這個娑婆發大願,而是先以往生極樂願為基礎,到了極樂,你樂意發多大的願就隨便你了,這樣會最大程度減少沒必要的麻煩,減少為自己後設的障礙。
我們做《普門超度》,就是引領眾生發願往生極樂,契合彌陀十念必生的大願。首先,在准備做的時候,心念其實已經開始釋放邀請,但是我們加了一條剛性標准:機緣成熟的來,不成熟的不請。其次,邀請眾生進入我們前面的佛光,而非是其他地方,而非是讓他們附體在人身上,只有那束佛光才能接待超度往生的事宜,其他地方都不滿足,所以想得到利益就進入對的區域。最後,我們如何做?如何落實?就是帶眾生發願念佛,圓滿佛陀的接引願,帶眾生祈請忏悔加持,從而保障往生效果,所以這一個過程是非常清晰明白的。
《無量壽經》中世自在王佛問法藏比丘:你發的願很好,但是你的世界要什麼樣,種種細節你做好了嗎?法藏回答:我還沒有。這個時候的法藏比丘就已經到達了能燃須彌之燈的境界了,只是他還不知如何做。所以隨後他說了一句“斯意宏深,非我境界”,這個時候的法藏比丘以為發願了就完畢了,沒想到成佛還要有另外一大堆的事情要做,被佛陀提醒後,他又回頭問佛陀,我想學習一下其他佛陀都是怎麼做的,這才促成了210億個佛國淨土的遍歷。
當法藏比丘第一次發願的時候,也面臨到如此的事情,他的願雖然很好,可是沒有具體落實手段,於是自在王佛慈悲提醒他:你自己的佛國,還是要你自己設置的。這一提醒法藏比丘馬上明白了,原來工作不細致,願雖然有了,但是無法落實,所以才會砸下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當這個事情砸實了才可以說你要無量精進、前進不辍了。
在這裡也多次和大家強調,發願,發願去極樂的事情,這裡有我綁架各位的意思,但是主要還是以勸為主,並且要把路上的種種情況告訴給各位,把保障的方法,落實的手段都告訴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在自己上路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清晰了然,才能一路直進,才能不退不轉,才能有所裨益。
4.如何圓滿自已的願?
有了願,接下來,我們就要清晰如何才能圓滿自己的願,如果這個時候願還有開放性的條件,就很難圓滿。這就涉及到“克期取證”的部分,願中的幾個條件就是期限,有這些期限再努力精進,就有一個強烈動力。如果沒有這個期限,就會一拖再拖,再加上人懶惰,常常給自己找借口,這個事情就很難實現了。比如在《普門救度實用手冊》裡提到了《發願回向念佛法》其中提到一個克期就是:盡此一生,只此一生。只用這一生的時間去做,而不妄想以後生,不設想以後世再繼續,因為若還想以後得人身繼續修持,這一生很難出輪回。
如果沒有明確到這一點,學佛、念佛、做種種善事全部都是人天善法,和功德不掛鉤,和出輪回不發生直接關系。希望大家明白這個內容的重要性,這是關切到各位真實利益的部分了,你若真想這一生就往生極樂、出輪回,那就不要想還有後一生、再一世,不要再許諾你的來生、來世,不要再用身口意牽扯業力,拖拽自己繼續輪回。
願的落實在於你的種種條件都要圓滿,時間、地點、做的事情、達到的效果,如有不圓滿此願便是業力,會拖拽你繼續輪回,以繼續生死來完成這個願,此願完畢,此拖拽力量消除;若此願不完畢,拖拽輪回的業力就會一直都在,所以若各位在之前稀裡糊塗地發下了那些不圓滿的願,希望各位能做調整,能做修補,能做改善。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阿彌陀經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