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修道,魔障就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學習佛法的人,就是開始把種子種到地下去。種子種下後,能不能生出?還要看各種的緣。
諸緣具足了,種子就能順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緣不圓滿,就有可能變成焦芽敗種。
這也就是看我們發菩提心,種菩提種子時,種得夠不夠深?堅固不堅固? 要是種得夠深而且堅固結實,那麼將來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
可是若想結菩提果,還要有一段相當的時間,這就要看你用功用得如何?要是用功上路了,開悟證果,成就覺道,這才算是收成。
種子生根發芽、抽葉、開花、結果的過程中,都必須經過相當的時間培養、灌溉、加肥料。肥料是什麼?就是學佛的道德。修行要處處本著道德,以不妨礙道德為根本戒條。
儒教雲:“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人的根本,而財僅是一種末梢之物。修道人處處要惜福節約,不浪費金錢物質,如此日積月累,才能培養出自己的德行,所生出來的枝葉才會茂盛,果實也將累累。
如果不加肥料,不用功去培養灌溉,枝芽花果很容易就會枯槁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條就是“注重德行”。
德行先由小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著做大善,大善沒有那麼多。
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微塵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德行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
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無論做什麼,要以幫助他人為本份。
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
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道德就等於日月,等於天地,也等於人之性命。沒有道德就等於人沒有性命,沒有日月天地一樣。
什麼是道德呢?就是以利益他人為主,以不妨礙他人為宗旨,也就是內心充滿仁、義、禮、智、信。
(一)仁:有仁愛的心,就不會殺生。
(二)義:具足一種知識,做什麼事都恰到好處,合乎中道,不太過也不會不及,不偏左也不偏右,事事合乎中道。懂義,就不會偷盜;講義氣的人不會偷他人的東西。
(三)禮:禮是一種禮貌、禮節。尚禮節就不會奸YIN。偷盜與YIN亂都是因為不合乎義禮,是違背常規的現象。
(四)智:有智慧的人就不會亂喝酒,亂吃迷魂藥,愚癡的人才會做出種種顛倒的事。
(五)信:有信用就不會打妄語。
仁、義、禮、智、信,五常充足圓滿了,這就是道,就是德。
所以道德是從心中生出,它的根本就在我們的心裡頭,可是它生出來有種顏色,這種顏色不是青、黃、赤、白、黑,是一種德行之表現,是德行之光澤。
所以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有段文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而孟子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有德之人不單單面上有所表現,其背上也洋溢著德光,甚至於在四肢上也能顯現出來。這種德相雖然描述不出來,但人人皆能明白。
德行的表現,才是真正的功夫學問,這種德行不能假裝的,虛假只會暫時騙人一陣子,不能長久。
修道就是要修真正道德,不妨礙他人,也不怕他人妨礙自己。誰妨礙自己都接受,逆來順受;誰對自己不慈悲,或不講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識。
能逆來順受,對橫逆能處之泰然,才見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因別人一句話就動了。
有些人的“不動”是無慚無愧,這是不對。你要修的“不動”,是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功夫,否則還須從頭煉起。
道家以“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為道德圓滿之表現。這兩個名詞在某些佛教徒聽起來,說是外道。
其實什麼叫外道?什麼叫內道?這個名詞並沒有什麼外內道,這是用來形容某種修行所成就的結果。
“三花”就是精、氣、神,三者都變成一種光華。“五氣”就是仁、義、禮、智、信,五氣都圓滿,叫五氣朝元。
在佛教裡,道德圓滿了,就獲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缺少哪一樣,也無法得到這種境界。
所以佛教萬德莊嚴,它能包羅一切宗教,而一切宗教只是佛教的一部分。所以我常將佛教比喻為大學課程,道教或其他高超一點的宗教可以算為中學,世間宗教如儒教等,只是小學課程。
無論小學、中學、大學,都是讀書人;世界各宗教,也都是宗教人士,所不可以分門別類,到這教就說這教好,到那教就說這教不好,“入者奴之,出者污之”,這是錯誤的觀念。
一切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分,這看法才是對的,因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外道也是眾生之一,也有成佛的機會,為什麼要摒彼於門外呢?
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邊際,無門戶、人我之見。所以我們學佛人的心量要大起來,不要心胸狹窄、小氣。
道教裡有德行的人,有一種表現,一般凡人都看得出,就是童顏鶴發──頭發雖然花白,但其面色有如童子,很潤很細。為什麼?就是一種道德感召的變化。
雖然是白發,但頭發並不乾枯,而且有光潤之氣(並不是擦發蠟),他的毫毛、頭發會放光,若有功夫的人,或開五眼的人,一看就知道。
佛教又高一招,不單頭發放光,而是全身都可放光,每一根毫毛梢上都可以放光,每一個毛孔都與眾不同。
在佛教裡修行有功夫的人,能使白發轉黑,齒落重生。道教也有齒落重生的境界,不過不能全身毛孔放光,這是不同處。
你們各位看人是不是一位善知識?不需開五眼,就憑凡夫肉眼,只要你是個行家,就可以看出他是不是善知識?是否有德行?人若無德行,是面生橫肉,非常討人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