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朋友:
在很遙遠的古代印度,把所有出家凈修的人統稱為“沙門”。 而婆羅門種姓宗族的人,以清凈升天為宿願,其身心清凈堪稱表率,婆羅門教徒也可以說是清淨的代名詞。
輸屢那是個世間修習的學者,他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捨利弗請教,世上那麼多沙門、婆羅門為什麼總是在五色受蘊上爭風吃醋、校量高低呢?而尊者捨利弗用佛陀的正法弟子,習慣稱多聞聖弟子的修習做法予了回答。
且看下面聖賢如是說:
第2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捨利弗在耆闍崛山中。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游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捨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捨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輸屢那:於汝意雲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雲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輸屢那:於意雲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答言無常,若無常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雲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捨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從座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捨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時長者子輸屢那,聞捨利弗所說,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第29經釋文:如果我聞,當佛陀住在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捨利弗,住在耆阇崛山中。當時有位長者子名叫輸屢那的來晉見捨利弗尊者,禮儀過後提出問題說:有許多的沙門、婆羅門,他們對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分別為優等的;一般的;低劣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去求見它的真實性是什麼呢?於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做法。他們這樣的劃分,有什麼根據?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而不去求見它的真實性?此時捨利弗回答說:輸屢那啊!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色是常,還是無常?答言無常。輸屢那:若色是無常,是苦嗎?答言是苦。捨利弗說輸屢那啊!色是無常、苦,是變易之法,你考慮該怎麼樣?多聞的聖弟子能會見色是“我”、“異我”、有“想相在”嗎?答言不會的;“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所以說輸屢那,你應當知道,色在它的過去、未來、現在。不管是內在的、外在表相的、粗、細、好、丑,存在位置的遠、近,這所有的一切色都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能有這樣的看法才叫做如實知。
輸屢那啊,這樣的看待“色、受、想、行、識”,對它生起厭離的心;離欲貪心;解脫。改變、去掉以前的不正確看法,即是解脫知見。確立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遠大目標。
捨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離了塵埃,得法眼清淨,見法即得真實法性,不再需要有其它幫助,就能於正法中,去掉所有憂悲、苦惱而無所怖畏。從座位上起立,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對尊者捨利弗表白決心。我今已度,從今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從今日後盡形壽,清淨歸依三寶。時長者輸屢那,聞法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松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