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說:佛學是哲學之母。
有一定佛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佛教中有兩種至關重要的理論:其一是“諸法性空”論,其二是“因果緣起”說。筆者認為:前者就是哲學中的唯物論,後者就是哲學中的辯證法。
佛法是破除迷信,使人覺悟的真理,宣揚佛法,一定要抓住佛法的本質,如果有人違背了如下的四條(這是佛法的本質)任一條,即為錯解,屬於邪門外道。
1.佛經認為:一切事物皆是因緣所生。只有因,或者只有緣,都不能獨自導致結果。因與緣相結合,方能生果。因緣相合,則有事物的產生;因緣離散,則成事物的壞滅;不同的因緣,以不同的方式結合,即構成不同的事物及其不同的特性。還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前者揭示了辯證法的核心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的一個主要內涵:一分為二;後者揭示了辯證法的核心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的另一主要內涵:矛盾的轉化,即空有互變(質能互變),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2.“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佛教的認識論:揭示了勞動、實踐的重要意義。這與馬列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是共通的: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必須勞動。勞動是人的本質,對象性的人、現實的 因而是真正的人是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求人不如求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乃是人與動物區別的一大特點。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佛教的無神論,與馬列主義的唯物論是相通的:揭示了世界的“同一”的本質:在對立中同一,在同一中對立。
4.“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的價值論:慈悲就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而統一的橋梁與紐帶便是實踐(力行),慈悲為本,就是為人民服務,眾生平等,即在對立中同一;方便為門,就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總結發展,在同一中對立。這與現代哲學的價值論是共通的。
毛澤東說:方法只有兩個,一個是唯物論,一個是辯證法。唯物論是方針,辯證法是辦法,辦法是跟著方針來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有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馬克思)。
正確的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毛澤東)。
辯證唯物主義淵源於中國,由耶稣會士介紹到西歐,經過馬克思主義者一番科學化後又回到了中國。(英國·李約瑟)
中國文化(儒釋道)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的傳統,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的土壤裡生根。(張岱年)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拋磚引玉,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