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3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這一句是總說,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凡夫之所以不能夠作聖,關鍵就是在不覺。世出世間法,實在講就是覺與迷;覺悟了就是出世間法,迷了就是世間法。所以覺就稱佛、稱菩薩,迷就是凡夫,關鍵就在此地。這個地方教導我們,『常』是恆常、永恆,『善覺』,這個「善」字是關鍵,善落實就是此地講的七覺支,跟我們說了七條綱領,我們用這個原則來覺悟一切諸法。今天我們看第四條「喜覺支」,「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故」。

  在佛法裡面,世間法、其它宗教都不例外,那就是在修學過程當中得不到法喜。昨天我們在天主教的學校講《玫瑰經》,修女就告訴我,現在信徒聽講道沒有耐心,如果一個科目講得太長,大家就生厭倦,不願意來聽。我昨天跟她說:「《玫瑰經》的十五段如果要細說,每一段需要講兩個小時;換句話說,最好能有十五次,一次兩個小時,這個就講得很有味道。」她一聽說十五次:「太長了,恐怕沒有人來聽。」我就告訴她,我們現在在這裡講《華嚴經》。她說:「要多長時間?」「大概要二十年。」我說:「他們都想來聽,都不想走。」問題在什麼地方?你真正幫助人覺悟,他天天在聽,聽到法喜充滿,這問題解決了。每天來聽,聽了都不歡喜,他怎麼會來?他當然就不來了。

  由此可知,怎麼樣把經能講得好,講得教大家生歡喜心?首先你自己要契入境界。你入不了境界,你自己得不到法喜,怎麼能夠把法喜跟別人分享?所以自己一定要入境界,這個重要!而且眼光要大,心量要大,你才得法喜;你心量小,眼光短淺,你怎麼可能得到法喜?天天在生煩惱!所以我們不是局限在一個道場,不是局限在佛教,世間所有不同的宗教,我們都要涉獵,所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我們要懂得。

  這樣子同學又會問:「這是不是雜修?」不是的,還是一門深入;要不能夠一門深入,你得不到定,你得不到慧。所以,現在大家跟著我參與許多宗教族群的活動,諸位是隨喜,不要在這上浪費很多時間精力,那你就真的變成雜修了。隨喜,多看看,多了解,有好處。什麼好處?拓開心量,放大眼光,有這個好處。什麼時候才用心去學習?自己有定、有慧,智慧開了,那個時候涉及一切其它經教或者佛法的經典都不費功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龍樹菩薩,他老人家將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藏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用多少時間學會?傳記裡面告訴我們是三個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三個月就通達了。

  我昨天准備《玫瑰經》,你們看到我寫的三張講義,我用了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寫出來,我要跟他們講的話,可以講三十個小時。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從過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那十年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教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根要深,根不深怎麼行?如果不從這裡扎根,我們的道德學問就很難成就,大家在一起修學,都是學個皮毛而已。皮毛不管用,要真正開智慧;真正開智慧,你一接觸就通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世出世間一切法,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一接觸就通達,這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你才得法喜充滿,憂悲苦惱從此就永遠斷掉了。

  世界雖然亂,動亂不安,你永遠是平安的。為什麼?你平等,你心平靜,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會起波浪。「平」下面就是「安」,果報就是安。無論在什麼境界,永遠是平安,永遠是歡喜。不平安是世間一切眾生,他們不平安;你契入這個境界,你平安。他們很煩惱,你天天生歡喜心,你才有能力幫助他,才有方法幫助他,你才能夠會通一切不同的經教。看起來好像非常矛盾,實際上絲毫障礙都沒有,這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昨天有個同學問:「天主教講三道,講天堂、講地獄,沒有講六道,佛法講六道,這怎麼會通?」很簡單!一個廣說,一個略說;天堂代表善道,地獄代表惡道,這不就通了!問題不就解決了!確實如此。天堂,這是善道,善道許許多多不同的等級,佛家講天堂有二十八層天,跟他們細說,他們就會理解。像我們同樣是人,人富貴貧賤不相同。一樣是人,有億萬財富,作帝王、作總統、作大臣;也同樣是人,每天在外面討飯,作乞丐,那也是人,層次不一樣。

  天也是如此。不是到天上去,天上就平等了,沒這個道理!為什麼你不平等?因為你心不平,所以它就不會等。到什麼時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那個時候才完全平等。等覺菩薩都不平等,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那一品無明,各個等覺菩薩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真平等是在如來果地。《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粗分、大分,每一品裡面還有高下不相等。就跟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同是一班,一年級學生有幾十個人,考試名次從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一個道理。但是佛經講得詳細,世間其它經教說得簡略,對照起來看,我們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總而言之,要覺。覺,必須把迷破得干干淨淨。迷是覺的障礙,覺是本有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行,就是經上常講的本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是覺的根源。我們今天不覺,為什麼不覺?被污染了,心性被污染了。以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來說,我們染污的根源是什麼?自私自利;這是就我們現前狀況來講,最嚴重的染污在此地。所以我常常勸導大家,要把自私自利放棄。為什麼?希望諸位同修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圓成佛道,眾生才有救!大家都成為諸佛如來的化身,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救苦救難!這個世界的眾生,尤其是現前這個社會,迷得太深,迷惑太嚴重,需要有人來救他。誰救他?諸佛菩薩應化身來救他。諸佛菩薩應化身在哪裡?我們自己要承當。「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大乘經上講的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如如佛。

  現在難在哪裡?難在你不肯放下。這一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諸佛如來幫不上忙,上帝神明也幫不上忙,為什麼?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你要真正覺悟,你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沒有徹底覺悟,也就是眼前利害得失看得太重,不知道這是假的。所以《般若經》好,講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我們的身體,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我們起心動念要保養這個身體也是個錯誤觀念。虛妄的東西何必要保養?不理它,順其自然,它就好了,就正常了。愈想保養,麻煩大了,愈有故障。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這一切現象的變化是從心想生的,是識變的。所以我們能夠保持正常,所謂正常,不加絲毫意見在裡面,這是正常;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就不正常。

  這個道理我們懂得,我們聽了很多,可是境界現前,我們又不能把持,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執著,這就是我們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隨緣」這兩個字不容易做到!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隨緣,決定沒有攀緣。六道凡夫決定攀緣,不懂得隨緣,他隨緣也是攀緣。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攀緣也是隨緣,妙不可言!這又是什麼緣故?用心不一樣。諸佛菩薩用真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我們用妄心,我們用的是染污心,用的是高下心,所以隨緣都變成攀緣,麻煩在此地。

  不僅僅是佛經典裡面教導我們這些修行的理論跟方法,儒家的經典、道家的經典,乃至於其它宗教的經典,你細細去思惟觀察,你就明了了。縱然講的方法不一樣,它的原理原則決定相同。大乘佛法修學的綱領就是禅定;佛家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總綱領。「禅那」翻成中國意思為「靜慮」,又翻作「止觀」;靜就是止,慮就是觀。我們看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玫瑰經》是他早晚功課,他們說「默想」,默就是止的意思,想就是觀;還是沒有佛法說得那麼明白,因為「默想」如果要是把它錯會了意思,依舊落在心意識裡頭,那個想就變成妄想。所以佛法不用「想」用「觀」。觀跟想的差別在哪裡?觀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叫「觀」;用妄想分別執著,叫「想」。這裡差別就大了。用意識去想,都想聖賢的這些事跡、聖賢的教誨、聖賢的行為德行,我們得福德,這是修福,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觀,不用心意識,他能超越六道輪回,這個不一樣!

  佛家大乘修學中心的理念、原理原則是離心意識參,它不叫想、不叫研究,叫「參究」。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用妄想,我們現在講是「直覺」,現在人哲學裡面講直覺,用這個。佛法裡面講得很多,但是真正會用的人不多,這個緣故在哪裡?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所以他就不會用。這是我常常勸勉大家的,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你就會用,你就會用觀。你能夠會用,對於你的定、慧,就能夠很快速的得到。但是定跟慧也有程度淺深不同,可以說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圓教的佛果,就是定慧層次不相同,淺深廣狹有差別。所以學沒有止境,不能滿足。

  東方的聖人教人求學從謙虛入手。天主教的觀想,頭一個就是謙虛,唯有謙才受益。為什麼?覺得自己不行,才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自滿,覺得自己很行,別人都不如我,他什麼都學不到,所以從謙德開始。所以我們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正法,它不是邪法,依照它這個法門去修學有成就。如果也能夠離心意識來修止觀,默想就是止觀,也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但是要是落在心意識裡面,他六道輪回不能超越。所以默想功夫不相同,有淺深差別;它的方法、原理是正確的。必須真正有覺,有定、有覺,才能得歡喜。喜覺支現前,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好,今天時間到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弟子喜歡打扮,這是否屬貪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37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