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如會
如會,號妙圓,姓譚,是順天人。少年時不吃肉,二十九歲出家。發誓修頭陀行,身體不臥倒。前後總共燃燒六根指頭,表示忏悔宿業,頭頂和手臂燃香不計次數。初到南方,只是修苦行,後來受同修的感染啟發,一心念佛,於是豁然忘了自我。見一切信眾,不作世俗的問候,教導他人,必定猛厲懇切,只身獨行,不存多余的東西,夏天捨棄冬衣,冬天捨棄夏衣。曾經在水草庵,對劉道澄說:“一心念佛,專求上品上生,就是向上徹悟的第一義。你們以後,才相信這話。”順治五年秋,如會路過淮安清江浦,眾人挽留他,沒多久,如會把一件衲衣贈送給萬德庵主人,並且囑咐說:“我不久要走了,特有一事托付。”主人說:“和尚剛來,怎麼突然說要走?”回答:“去西方而已。可以把遺體扔到江流中,與魚蟲們,結個淨土的緣。”主人推辭不敢。如會說:“那麼火化後,把遺骨和面粉,為我結緣,怎麼樣?”主人說:“好吧。”因此吩咐購買大燭好香,眾人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十月十九日,夜裡四更天,如會大叫主人說:“快開大門,燒香燃燭。”主人點燃焟燭後,再看他,安然靜坐往生了,遠近的人都聞到異香。遵照遺言,火化,粉碎遺骨,送到江裡,享年七十一歲。(《靈峰宗論》)
清大勍
大勍,字沖符,姓邊,是紹興諸暨人,幼年出家在縣裡的大雄寺。長大後,聽到雲棲大師的傳教,因此渡江去禮拜大師,機緣很契合,於是傾心淨土。晚年,住在大善禅堂,很愛好《華嚴經》,每天誦讀一函,著有《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現今錄下四首。一首說:“佛種從緣起大機,吾今活計掩吾扉。身輕煉得同仙鶴,極樂橫橫一直飛。”一首說:“自笑山僧不奈何,乾坤浪蕩熱心多。逢人要說西方話,指示明明一剎那。”一首說:“苦盡甘來屆晚年,佛聲念徹齒流泉。金台少見庭槐兆,再著精勤勿怨天。”一首說:“兀然起念念伽婆,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順治六年十一月,示現病態,親筆寫信封存留作紀念,囑咐後事。時間到了,起來端坐,穿上干淨衣服,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沖符禅師淨土詩並跋》)
清大真
大真,號新伊,姓周,是常德武陵人。在嬰兒時,就能合掌稱念南無佛陀,等到上學年齡,不和一般小孩兒類同,在地上堆沙做佛塔,或者盤腿打坐。九歲時,拜蓮居寺的紹覺師,受三歸五戒,遂後依止紹覺師座下。十五歲時,剃發出家。二十歲,進入雲棲寺,受具足戒。大真的父母先後拜紹覺師出家,大真依舊侍奉父母,數十年如一日。紹覺師去世後,大真主持蓮居寺,著作《成唯識論遺音合響》,並且教授金剛寶戒(天台菩薩戒名),建立大悲壇,兼修事(作法取相)理(無生)兩種忏法。七十一歲時,到秋天,示現微病,召集居士弟子,囑咐他們護持正法。過了七天,沐浴更衣,盤坐手持念珠,與大眾同念佛號。忽然,聲音氣息都寂靜了,鼻中垂下玉箸,一尺多長,超過常規時間頭頂還是熱的。先是有周居士,夢到天樂迎接大真往西方去了,急忙帶著家屬數人,來受皈依。還有庵主道聲,預先在正月初一夢見大真坐在蓮台上等等。(《靈峰宗論》)
清道樞
道樞,是仁和人。通達天台教,專志修淨業,不親近世間俗緣。順治十二年,夢見和神僧一起登上玉屏峰頂,第二年六月,微有病態。二十六日,早上起來,對眾人說:“我夜裡夢見神僧來接我,難道就是昔日登玉屏峰的人嗎?”夜深人靜時,忽然見幢幡傘蓋充滿天空,蓮華鋪地。道樞就盤坐合掌,朗誦《法華經》的經題七遍,唱念阿彌陀佛一百多聲,安詳往生了。臉色不變,停放期間,異香濃郁。(《淨土全書》)
清崇文
崇文,不清楚他的出身。是雲棲大師的弟子,住在常熟南洙村的靜室,雙目失明,就專心念佛。每天夜裡登上高座放焰口施食,三年不斷。順治十五年三月十四日,派他的徒弟行先,告知城中的信眾說:“明天我就回西方了,特派弟子來告別。”第二天凌晨,眾人匯集,共三十多人。崇文坐在床上,要他徒弟念誦《彌陀經》一卷,念誦完就往生了。室中的香氣,三天不散。(《淨土約說後跋》)
清具宗
具宗,是常州無錫人。講解天台止觀,修行念佛三昧,誨人不倦。順治十六年,示現病態,准備開水沐浴,穿一只鞋。讀誦《彌陀經》完畢後,唱念佛號十聲,大筆書寫下八個字:“廓落靈虛,無往來處。”扔下筆就往生了。盤坐三天,膚色不變。(《淨土全書》)
清讀體
讀體,字見月,姓許,他的祖先,是江南句容人。讀體當兵從軍到滇黔一帶,因為有功當上指揮使的官,於是安家在楚雄。讀體不願做官,去劍州赤宕巖,修仙道三年。有一天,遇到老僧送給他《華嚴經》,閱讀後大有領悟,於是出家,在三昧光律師門下受具足戒。三昧師住持寶華山寺,將要圓寂,傳衣缽給讀體,成為寶華第二代祖師。讀體主要靜修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不倚靠,晝夜站立達到九十天。四方的信眾,都來歸依,南北方禮請讀體授戒的人,月月都有。有一天,示現微微病態,說:“不用湯藥,七天後,我就走了。”到期,安然往生了,享年七十九歲。火化時,見蓮華佛相從火中升騰,得到五色捨利一升多。(《寶華山志》)
清林谷
林谷,是紹興人。住在羅山的西南邊,穿破衲衣和麻鞋,只勸人念佛。有一天,見白雲中有佛來迎接,於是往生。當地人給他的庵取名叫白雲。(《淨土全書》)
清萬緣
萬緣,姓喬,是湖州長興人。為人愚鈍,別人罵他,也不生氣;誇獎他,也不歡喜,專心持念佛號幾十年。康熙二年七月,忽然自己作草龛,有叫殷任之的,與萬緣關系好,對他說:“師父要作草龛,我去蘇州賣茶回來,就為您置辦褥子。”萬緣說:“謝謝你的好心,恐怕來不及了。”到九月一日,微有病態,只喝白水。到六日,正當午時,自己進入草龛,盤坐往生了。(《淨土全書》)
清勝慈
勝慈,字與樂,姓楊,是滁州北谯人。出家在雞鳴寺,十四歲時,拜西竺大師,學習唯識論,不契機。當時碧空大師在師子窟講《法華經》,勝慈前往依歸。曾經用生死大事,啟發父母雙親,雙親感悟,都出家了。二十九歲時,西竺把衣缽傳給他,第二年,住持雞鳴寺。後來住在上乘庵,只以淨土為歸心。不久,示現病態,臨終時,對母親說:“彌陀的大願船,能渡苦海。”說完就往生了。當時是康熙二年十二月七日,享年五十七歲。(《賢首宗乘》)
清成時
成時,號堅密,姓吳,是徽州歙縣人。少年就是秀才,二十八歲出家。在禅教二宗方面,大概參訪遍了,當見到蕅益法師後,就終身依止,後來傳承了蕅益法師。歙縣的人請成時住持仰山,山中的猛獸都馴伏。成時自己撰寫“齋天法儀”,感應天神現身,有很多人見到了。後來到江寧,住在天界半峰寺,宏揚靈峰(蕅益大師)的遺教。勤修淨業,每天有固定功課,雖然是嚴寒酷暑也不懈怠。刻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著),為書作序,暢言書的宗旨。他的文字說:“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法界緣起啊。什麼是法界?我們現前一念的心,不但不是一個東西,也不是一瞬間的意識。才有‘能’起,就已是‘所’緣,不是‘能’緣,不得已勉強取名叫無相。但是虛空兔角,也有無相的名,而虛空有表現的相,兔角有斷無的相,不是真的無相,又不得已,勉強把這無相叫做真。因為它無相是真,所以十方三世的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都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的真心中,分明齊現。心無相就是真,隨心所現的一切萬法,莫不是無相就是真,所以在其中隨便拈取一毫末,都一一具足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沒有多余或欠缺。甚至一咳一掉,一名一字,無非是自心的全體大用。而在咳掉名字之外,更沒有一法可得,這就是所謂法界啊。什麼是法界緣起?聖凡都是這法界,不粗不妙,無減無增,與生死無關,與迷悟不相干。但悟是因為順著法界,就生出二種涅槃(有余依無余依);迷是因為逆著法界,就妄現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迷逆就有生死,法界分明就在,無奈眾生從未覺悟,所以始終不能了脫。諸佛菩薩憐愍眾生,從一真法界,生起種種的因緣,世外世間,不論種類大小,一介蝼蟻,萬聖也要齊力救援。神力既然相同,慈心也是相等,但眾生迷逆妄現,所以受教化就不同。在諸佛菩薩的平等光明中,有有緣與無緣,以及緣中的深淺遠近的差異,緣分不等,教化就有順從和違背,如果沒有緣,引領也是徒勞,這就是所謂的法界緣起啊。所以建立教化的法門中,只論有沒有如意寶珠(比喻覺性)這一要義。如法華妙典,廣談過去世的因緣,先聖用四種解釋來闡明(因緣釋,約教釋,本跡釋,觀心釋),而必定把因緣放在首位。由於緣的種種不一,所以教化的大網鋪張;由於教化的方式不定,所以佛的恩德能夠貫徹。由於恩的不可窮盡,所以能夠回歸自己,領取自己本有的珍寶。所以知道因緣,就是第一義理。這個宗旨啊,精研三藏經教,考察所有宗門,從娑婆忍土就包攬遙遠的十方世界,從末流凡夫就觀察到廣闊的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那麼求生淨土一法,確實是法界的第一緣起了。有人說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超越各方世界,但是諸佛的誓願同等,度眾生同等,悲心同等,法性的大海中,哪有優劣不同呢?而千經萬論,都極力指歸極樂世界,十方佛的廣長舌,同聲勸贊無量光無量壽,為什麼呢?就是緣在罷了。為什麼說緣在,就是信啊。什麼是不在,就是不信啊。沒有了信,惡業就障礙。再說諸佛的四土(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前面三土,還有橫向的意義。至於凡聖同居土,大概只有縱向沒有橫向了。唯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綜合四土的橫向,所以有情眾生以凡夫的身份達到一生補處位,國土就是因緣生起而顯現合乎本性的法塵,佛身因為應化而見到法身真常,說法從眾鳥發出,而清淨佛音流傳深遠。總而言之,每一法都是圓融的,每一微塵都是究竟的。教海中沒有一個名相需要筌釋,法門中沒有一個因果可以比擬。但是這樣的希有,十方世界都難以聽到,而唯獨在極樂世界才有,為什麼呢?因為緣深罷了。緣為什麼深,是信深啊;緣為什麼淺,是信淺啊。而信根的淺處,總是凡情的束縛。諸佛度眾生,都是經過多生累劫,從凡到聖,不退是很難的。如今求生極樂世界,只要七天竭盡誠懇,十念傾心專注,就是陷入惡逆中,都能往生。才剛往生,便圓滿高踞三不退地位,並且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見到十方諸佛;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剎海。甚至是阿彌陀佛的一線光,極樂世界一微塵,都能在其中頓時證到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不超出剎那際三昧(極短促)。那麼諸佛度眾生是那麼難,阿彌陀佛度眾生是這麼容易,為什麼呢?因為緣久罷了。緣為什麼久?就是信久啊。緣為什麼近?就是信近啊。信緣的近 ,是時間分限的。如上所論,主要是專門注重有緣。緣深,那境界就難以想像,不是十地等覺菩薩能夠揣測的。緣久,那神力就迅速,不是三祇百劫(極漫長)可以倫比的。總之,阿彌陀佛沒有增加我的心啊。我心一念離絕凡塵,所以沒有聖凡;我心萬法頓時圓融,所以沒有四土;我心不屬時劫所限,所以沒有十世剎那;我心不屬一方一角,所以沒有微塵剎海。我哪裡有欠缺呢?只是仗著阿彌陀佛增上因緣,才顯發真心罷了。所以淨土一門,最簡最妙,只是用現前一念無明業識的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間斷,沒有不親證親到的。但只怕法門的戲論難忘,生死的心情不迫切,或拿著摩尼(如意)寶珠卻當作瓦塊,或用指爪去抓虛空。或摳眼瞖使眼睛明亮,或忙於傳經口干舌躁。如此類推,不管是對是錯,總不是暢達佛的本懷;無論信心還是疑惑,都不能成就三昧。其中偶然有點大智的,知進知退,知存知亡,而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得到圓滿徹悟,沒有窮盡極致,沒有學到根本要解,想登上永明延壽大師(宋末五代時期的人,淨宗六祖)的殿堂,進入楚石梵琦禅師(元明時期的人)的屋室(比喻達到兩位高僧的境界),在五濁惡世中,闡揚難信的淨土宗,卻不是隨便的事。昔日靈峰老人(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一書,刻印還沒有完,乙未年以後,印刷板就散失了。成時我暗自以為淨土的書,只有這十種是盡善盡美,所以加上點評,稍作整理,私自把《觀經初門》,《彌陀行儀》,這二種附在後面。裝訂後,倡導流通,而有發大心的信眾就來一起完成了。於是成時我合掌禮拜,重新告白說:“淨土持名一法,有三大要點。一者,六字洪名,每一念之間,欣願和厭離具足。如出幽暗的牢獄,投奔帝王家,每一步之間,欣願和厭離具足。所以萬緣糾纏都放下,眾苦堅忍不回頭,高高置身在蓮華中,便是約定了芬陀利華(白蓮花)。而娑婆的蠅蛆糞土,太驚恐太可怕。二者,參禅一定不能沒有淨土作為防范,一旦退墮哪能不寒心?淨土一定不能加入禅機,凡情意識稍有可乘,禅淨二門就都破滅了。如果能專修淨業,不必再涉及其它宗門。冷暖自知,何必強求诤論。三者,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大徹大悟不能完全提起,而最愚笨的也沒有一點欠缺。倘若有一點分別,便成了大法的魔殃。只是可貴一心受持佛號,哪還羨慕那依稀的解悟?就像乞丐見到小利太低劣,要趕緊徹底的放下。棒打石人頭樸樸響,只論實實在在。以上三個要點,很切合今天的實際,倘若能真實的指點迷津,我願意捨身供養。十方三世佛,都聽到證明我這話。”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圓寂在江寧半峰寺。往生三天前,異香回繞室中。(《余學齋集》,《淨土十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