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常”就是永遠不變、不會衰敗,甚至也不會消滅、死亡,永恆長存的,叫做“常”。既然是無常,就表示它是會改變、轉變、衰變的,甚至到最後也一定會消滅、死亡的,這叫做“無常”。
世間凡是存在的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存在、永遠不變的。所謂“凡是存在”的,那就無所不包,因為宇宙之間所謂的存在,有屬於有形的物質存在,我們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的都是;再來就是無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屬於存在的一種,譬如我們的思想、觀念、學問、學識、念頭,都不是永遠如此,永不改變;我們的心念時時刻刻、剎那剎那不停的轉變,我們即使擁有固定的思想觀念,可是遇到某種機緣,思想觀念也會改變,這是屬於無形、抽象方面的無常。那麼,心外之物,譬如我們的身體,屬於物質界,也是無常的,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卻是不停的在新陳代謝,因此我們的身體當然也會跟著無常。我們的身體從初生的嬰兒體,到童年、少年,經過了青壯年,然後就會趨於衰老,甚至病變,到時候一定會死亡 ── 所謂肉體的生、老、病、死。其他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種種器具物品,時時刻刻也都在衰變當中,不可能永遠保持固定的形狀,這就是所謂器物的“生、住、異、滅”。至於山河大地、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整個大宇宙,也都是時刻在轉變衰敗,最後也會趨於毀滅,這就是“成、住、壞、空”。不管是精神界還是物質界,都是無常的,人最後會死,物最後會滅,這就是無常的道理。
佛教的無常觀
佛教講的“無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無常觀,其實就是對“死”的看法及觀念。這裡引用一些譬喻故事來解說: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就強調無常感的重要,並常引用“四種馬”來譬喻眾生感覺“無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種是“良馬”,所謂“良馬見鞭影而跑”。這種馬很聰明,看到主人的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種是“好馬”,雖然沒有像良馬那麼聰明,可是主人的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種是“庸馬”,這種馬就比較遲鈍了,必須等到馬鞭打在身上覺得痛了,才嚇到、曉得要跑。
第四種是“驽馬”,這種馬最遲鈍,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曉得要跑。
四種不同程度的無常感
這四種馬譬喻四種對“無常”不同程度感覺的人。
第一種人,他看到花開花落,就體會到人生的無常,看到火葬場燒死屍的濃煙,就感覺到生死事大,就會去思惟“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死了還有沒有死後的世界?如果沒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還有,死後會是怎樣的世界?是苦?是樂?”他會去思惟這個問題,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後的世界,那麼他要追尋絕對安樂的世界。這種人在佛門是根器比較敏銳的,只要看花朵開了,雖然生命非常燦爛,可是經過一段時間,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當下就感覺自己跟花朵一樣。
第二種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靈車經過,就體會總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所以引起學佛修行的心。
第三種人,必須讓他看到自己的鄰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參加了朋友的葬禮,才體會到總有一天也會輪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種人,必須等自己最親近、最關心、疼愛的人,譬如自己的父親、母親或兄弟死去了,他才會警覺到自己不久也會像他們那樣。如果連親人死亡,也沒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紀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覺無常,這是比較遲鈍的人。若是連自己老病來臨,也不覺得無常已經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無無常感的人。沒有無常感的人比較沒有宗教情操,也不會去追求宗教的信仰並進一步修行。
閻羅王的來信
在佛門裡面所謂老實學佛、老實修行的人,必定有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無常感很重;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並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無常,即使年紀輕輕,身體健康,他也會覺得無常就在眼前,這就是無常觀深厚的人。他會積極的去學佛、修行,如果不精進的話,是不可能成就的,何況要在今生今世解決生死輪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無常觀的重要。
在此用“閻羅王的來信”作譬喻:
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識(一般世俗人講的靈魂)來到陰府閻羅王面前,閻羅王根據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業,閻羅王告訴老人家:“你在世的時候,可說惡多善少,應該受某種刑罰。”老人家當場驚嚇的不得了,就哀求閻羅王說:“閻羅老王爺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話,我就可以改過,行善積德,也不至於今天來到這裡受你的審判啊!”閻羅王就說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二封信,好多封啊!當你頭發白的時候,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當你牙齒搖動,是第二封信;當你眼睛模糊、耳朵聽不太清楚的時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經很久了,是你自己沒有注意到!”當閻羅王說完這些話,跪在老人家旁邊的這位年輕人就說:“閻羅王啊!你通知他好幾封信了,可是你還沒有通知我呀!怎麼也把我叫來呢?”閻羅王就說:“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經好幾封了,你還記得嗎?當你同班某同學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當你的鄰居、跟你同年齡的某某被火燒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當你的表兄幾年前遇到車禍死亡,是第三封信啊;你村莊的某位年輕人刀傷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幾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麼沒有警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