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佛的圈子裡面,經常可以聽到“功德”這個詞匯。不少學佛人也將獲得“功德”作為學佛的動機。那麼,到底什麼是“功德”呢?所謂“功德”,實際上是善及善報的總稱。例如,《大乘義章》中說:“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是功德呢?“功”是“功能”的意思,因為善(包括善心、善行和善語)具有增長、滋潤幸福和安樂的功能,所以將善心、善行和善語等稱為“功”;“德”是指因行善而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善報——如德行、福報等,所以將善和善報並稱為“功德”。《勝鬘寶窟》中亦雲:“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由此可見,功德是指一個人的“善及善報”。
為什麼要隱秘自己的功德呢?首先,除了極少數完全斷除了我執的聖者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之外,一般的凡夫之人,宣揚自己功德的出發點無非是為了抬高自我,其根源無非是無明我執。須知,萬法的自性本來就是平等的,因妄執自我實有而宣說自己的功德與諸法平等的自性完全相悖,只能增加心中的無明妄執,因此習慣於宣說自己功德的人很難與法性相應證悟萬法平等,所以宣說自己功德是和無明煩惱相應的一種惡行,是和宇宙的真理相悖離的。
其次,宣說自己的功德會極大損害功德本身。為人所知的善是陽善,不為人所知的善是陰德,如果將陽善和陰德的果報相比,陰德的果報更大。所以古語說:“積德於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為什麼陰德之善報勝於陽善呢?這是因為陽善可以得到世間的名聲,名聲也是福,享受名聲,福報自然也會隨之而消失,所以陽善不如陰德果報大。如同一個人掙了錢,轉眼就將所掙的錢花完,那麼這個人不會有什麼結余的存款;但是,如果這個人將錢存起來,那麼這個人所擁有的錢就會越來越多。同樣,隱藏自己的功德,就好比存錢,這樣功德就會逐漸積累增上;反之,如果為求名聲,經常宣傳自己的功德,讓天下人都知道,這樣功德就會因暴光而消失,因為這個人已經將自己的功德“消費”掉,換成了眼前的名聲。我們知道,萬物的孕育都需要積累才能增長,需要隱藏才能深厚,只有深厚才能穩固,如果暴露,很快就會停止增長乃至消亡。例如,一切草木的根都是隱藏在地下的,而且扎根越深,生命力越旺盛,如果草木之根暴露於外,則此草木必然很快就會枯萎;胎兒在出世之前,必須深藏於母胎之中,經十月才能孕育成人,如果提前出世,則會夭折;一個計劃的實現也需要事先的觀察,如果不經隱藏和醞釀,冒然暴露,則必然無法兌現;甚至煮飯也要密閉才能成熟,如果不停地打開鍋蓋,則很難將飯煮熟。功德的增長和集聚也是一樣,只有通過潛藏隱密,才能不斷增長積聚。所以,古人教導我們要積“陰德”,左手做的善事連右手都不讓知道,作了善事,要不留名、不居功、不自傲、不自我宣傳、不求回報,死心塌地地默默行善,如同雁過長空不留痕跡,內心毫無耽著和自傲之相,這樣才能與道相應。如果作了一點功德,天天都掛在嘴邊,逢人便說,這樣做善事的功德很快就會因為自己的口舌而漏盡。
再其次,宣傳就等於將功德“兌換”成了名聲,而名聲在很多場合下往往會給人帶來災難而不是幸福。據說,烏龜因為有靈智而被殺,因為龜背可以用來占卜吉凶禍福;翠鳥因羽毛而被殘殺,因為它漂亮的羽毛可以用來作裝飾;大象因有長牙而被殺,因為象牙是珍貴之物;石頭因為懷抱美玉而被打碎,因為石頭中間的美玉為人所喜愛。有情的動物和無情的石頭尚且因為暴露長處和功德而遭殃,更何況人呢?須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是自然界的法則,所以一個人即便有一些才能和功德,亦應當用平常心對待,並且善巧地加以隱秘,這樣才能真正享受才能和功德所帶來的真實利益。人們常常會見到社會上稍微有點才能的人,在人前表露和宣揚自己,眼中沒有別人,到頭來只能是個平常人,還有的甚至因貧窮而死。這是因為這種人的器量不大、淺薄無知,因而斷送了自己今生的福報。因此,聖人從不炫耀自己的才華,也不誇大自己的功績,給人的印象是既平和又謙虛。
最後,宣傳自己的功德,勢必容易使自己獲得與自己的真實內在不相符合的虛假名聲。世人往往殚精竭慮地想獲得超過實際的名聲,而事實上一切不符實際的名聲最終給人帶來的不是安樂和福報而是災難。如果一個平民自稱國王,其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一個餓漢聲稱自己吃得很飽,最終只能使自己飽受更多的饑餓;一個窮人宣稱自己是富人,並且模仿富人的行為和享樂,只能使自己虧欠,最後會因為還不了債而坐牢。所以,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具備了不符實際的虛名,應當感到憂慮和擔心,因為這意味著災難正在前面等待著我們。然而可惜的是,現在很少有人明白這些道理,自己明明沒有什麼功德,但仍然千方百計地往自己臉上貼金;如果稍有功德,不需別人宣傳,自己就迫不及待地作廣告,放大十倍、百倍地加以宣傳,並希望天下人都知道。這些都是貪求虛名的愚昧之舉,最後一定會使自己趨於失敗和消亡。
《弟子規》上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太上感應篇》上說:“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了凡四訓》上說:“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也,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西方確指》上說:“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唐代善靜禅師,有一次沐浴之時,捨利降落,他秘密收藏,不許弟子示人。一次禅定時,忽有白鶴立於庭院之中,溫馴如聽法者,善靜禅師讓人逐出,凡此殊勝征相,皆密而不宣。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華智仁波切,一次在沒有被人認出其身份的時候,虛心地在一個小喇嘛面前聽受他自己所著的《普賢上師言教》的傳承。所以,真正具備功德的聖者從來不會去宣揚的自己功德,而是將自己的功德悄悄地隱秘起來,和光混俗,與世人打成一片,人們在他們的身上根本看不出半點自傲之相;而不具備功德之人卻往往相反,即便是絲毫之功德,也要在人前人後不斷地加以宣說。難怪古人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所以,每當我們發現自己在人前宣揚自己的功德時,應當嘎然而止,並為自己的愚癡感到難過。此時,我們應當真誠地跪在佛菩薩面前發誓:“從今以後,我要更加努力地行善,並且決不在任何人面前宣揚自己的任何功德!”我深深地相信,這也是陳列在諸佛菩薩面前的殊勝供品,其殊勝程度也絕對勝過了高如須彌的燈燭!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