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淨土聖賢錄新白話版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唐寶相

  寶相,姓馬,是雍州長安人。十九歲出家,修頭陀行,每天禮忏,這樣四十多年。每天夜裡課誦《阿彌陀經》七遍,持念佛號六萬聲,先後讀《涅槃經》一千零八十遍,並且誦讀《金剛經》,《般若經》,直到命終。平時吃冷飯穿粗衣,一心正念向往淨土,不論早晚,直到後來病重,堅持誦念佛號,始終不斷。最後囑咐信徒說:“念佛為先,不要虛度一生,應當在西方淨土相見。”又說:“燒化我的遺體,不用建塔。”說完往生了,享年八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功迥

  功迥,是浚儀人。修行普賢忏法,身體不臥床有三十年。有一天,見到普賢大士,乘六牙象來,地面是白金色。晚年,專講《法華經》,講到《藥草譬喻品》,天忽然降雨。又撰寫《佛地論疏》,願回向注疏功德,求往生淨土。注疏完成,有五色異光照亮他的房間,功迥說:“能在這時乘光見佛,我就滿足了。”然後專念西方淨土,不再進食就往生了。(《佛祖統紀》)

  唐惟岸(小童子)

  惟岸,是並州人。平生專修行方等三昧忏法,並回向淨土,遇有小病,修禅觀不斷。有一天,見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顯現在空中,久久不消失。惟岸頂禮淚如雨下說:“有幸用肉眼,能看到聖容。只恨不能留傳後世。”於是召請畫工,但沒有能畫的。忽然有二人,自己說是從西京來,要去五台山,願意畫菩薩像。畫完後,二人忽然不見了。惟岸知道西方淨土的緣成熟了,告訴弟子們說:“我現在往生,誰願意一起走呢?”有小童磕頭說:“我願意隨師父去。”惟岸讓他回家告辭父母。父母以為是玩笑話,沒當真。沒多久,小童沐浴更衣,進入道場坐下,念著佛就往生了。惟岸撫摸小童的背說:“小子先走了嗎?”然後要筆寫偈語,贊歎二菩薩畫像。贊完後,告別弟子們,進入道場,吩咐徒弟助念佛號,端坐往生了,享年八十歲。當時是垂拱元年正月七日。(《宋高僧傳》)

  唐法持

  法持,姓張,是潤州江寧人。年幼出家,十三歲時,拜黃梅的忍禅師,蒙禅師開示法要,領悟到了佛的玄奧。後來奉事方禅師,成為入室弟子,這以後就專修淨土法門。長安二年九月五日,在金陵的延祚寺往生。臨終前,留下遺囑說:“暴露屍體在松林下,布施給鳥獸蟲蟻,讓它們吃我的血肉,作為淨土的因。”說完往生了。

  唐懷玉

  懷玉,姓高,是丹丘人。執持戒律,看重名節,每天長坐只吃一頓飯,身上蚤虱很多。念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常修行忏悔。天寶元年六月九日,見西方淨土的聖像,如恆河沙子數那麼多,一人舉著銀台來迎接,懷玉說:“我一生念佛,發誓得到金台,為什麼不是呢?”聖眾遂後消失了。懷玉加倍精進,忽然聽到空中說:“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盤坐結手印,等待佛來。”三天後,異光滿室,懷玉說:“如果聞到異香,我的報身將盡了。”寫偈語說:“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寫完後,香氣充滿空中,聖眾充滿各處,見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身是紫金色,共同帶著金剛台來迎接,懷玉含笑往生了。郡太守段懷然,作偈贊歎說:“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宋高僧傳》)

  唐慧日

  慧日,姓辛,是東萊人。唐中宗時,剃度出家,見過義淨三藏,前往西域求法的事跡,心中羨慕。於是乘船渡海,經過三年,到達天竺,禮拜如來聖跡,尋求梵本經典。慧日經過艱苦後,深深厭惡閻浮提世界,思想哪一國土哪一地方,有樂無苦?什麼法什麼修行,能快速見到佛?問遍了天竺三藏,都是勸修淨土法門,慧日聽了頂禮接受。後來到達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大山,山上有觀世音像,有至誠心祈請的人,常見大士現身。慧日到山上叩頭七天,又絕食,以死為期限要見觀音現身,到第七天夜裡,觀音菩薩在空中顯現紫金身,高有一丈多,坐在寶蓮華上,垂下右手按摩慧日頭頂說:“你要傳法,自利利他,只有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到那佛國後,見到佛及我,能得大利益。你應當知道淨土法門,勝過各種修行。”說完忽然消失。慧日疲憊不堪,聽了觀音菩薩的話,頓時精神振作起來,然後翻山越嶺向東回到中國,共行走七十多國,用時一十八年。唐朝開元七年,慧日到達長安,見過皇上,進獻佛的真容畫像、梵本經典等,皇上賜他名號叫做慈愍三藏。慧日勤修淨業,唱導淨土法門一時興起,著有《往生淨土集》,流行世間。天寶七年往生,臨終時,見蓮華在面前,形狀如日輪。(《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常慜(從游弟子)

  常慜,是並州人。出家後,精勤不懈怠,念誦沒有停歇。曾發大誓願,願往生極樂世界,專修淨業,稱念佛名號。後來游歷京洛一帶,專修淨土,就有感應,然後發願寫《般若經》滿一萬卷。又想遠到西域,禮拜如來聖跡,把這殊勝福德,回向淨土。於是到海濱搭船,打算從诃陵國(南海古國名),到末羅瑜國,再到中天竺國。但是商船載運貨物太重,開船不遠,風起船翻,商人爭著上小船,互相排擠。船主高聲呼喚常慜上小船,常慜說:“可載多余的人,我不去啊,為什麼?如果輕生為別人,這是順應菩提心,犧牲自己救濟他人,這是大士行。”說完合掌,稱念阿彌陀佛,直到船沉人淹沒,聲音停止就往生了,享年五十多歲。有追隨他的弟子一人,也念佛名號,與他一同淹沒。那些得救的人,敘說了這件事很詳細。(《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天寶年間,游歷京城,修習天台教,常常誦讀《法華經》,他住的地方,瓶裡的水自己就灌滿。臨終時,見金蓮華從空中下來迎接,天樂交替鳴奏,隱隱地向西方去了。(《佛祖統紀》)

  唐神皓

  神皓,字恆度,姓徐,是蘇州人。天性耿直單純,歸依錢塘的龍泉寺一大德高僧出家。天寶六年,剃度,乾元初年,住在蘇州開元寺,集結信眾成立西方蓮社,如果有懈怠懶散的,就讓他退出,當時人們認為那是栴檀林中,庸常的材料自然枯掉了。神皓後來示現病態,對弟子說:“淨土聖相已經現前,我今晚必定往生了。”然後就沐浴更衣,端坐往生,香氣滿室。當夜,天空像琉璃色,星星如雨點一樣落下來,神皓享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道光

  道光,姓褚,年幼出家。長大後受具足戒,學習掌握律法,持念《法華經》,創建塔廟,終身不厭倦。上元元年仲秋,示現病態,當月三日晨起,支撐病體,凝神觀想阿彌陀佛。忽然見佛身出現在他面前,滿庭院的碧華,從未見過。第四天天微亮,有一異常的人來迎請,於是睜開眼睛,彈指說:“只要發菩提心。”第五天,曼陀羅華,從天空降下來,五色雲氣,覆蓋他的房間,道光就往生了,享年七十九歲。(《宋高僧傳》)

  唐飛錫

  飛錫,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學習律儀,後來與楚金法師,研習天台教觀。天寶初年,游歷京城,住在終南紫閣草堂,撰寫《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那上卷,說明了念三世一切佛的法門。大意是:“那帝釋的寶網沒有張開,眾寶怎麼能見到,網的總綱繩一旦提起,所有網眼就打開了。洗浴大海的人,已經用到百川的水;念佛名號的人,必定成就三昧。而世人念過去的釋迦佛,想現在的彌陀佛,卻唯獨沒有聽說念未來諸佛的,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是最尊貴啊,眾生是最卑下啊。高貴與下賤一分出,所有妄念就興起了;恭敬與傲慢一分立,一真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眾生都是如來藏,普賢菩薩的本體無處不在)那貧女懷有王子,米在糠秕裡,這個道理就像照鏡子一樣分明。人都是侮慢未來的玉毫(佛),不敢侮慢過去現在的金色(佛),造罪的緣由,是在未來的佛上,不是在已過去的佛上啊。眾生如果不是如來藏,又哪裡有未來的佛呢?若是知道母親是因為兒子才尊貴,米是因為糠才成全,有一點點《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的心,那念佛三昧,雖不快速也就很快成就了。所以僕女群盜,不可以輕視,鬼獄畜生,也應當普遍的敬畏,甚至沒有善可以選擇,沒有惡可以拋棄,那麼隨著每一念頭生起,無非都是佛了。”那中卷,說明了念現在佛專注一心的法門。大意是:“《悲華經》說:‘密蘇王子,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剎,即阿閦佛是。’我認為邁步大道,行走小路,固然應當像密蘇王子那樣念佛,即使做官的鳴鑼開道儀仗隨行,或佩帶整齊朝拜天子,或前呼後擁,車馬奔馳,又怎能不用心在每一步之間念佛呢?那有牙齒有頭發,還存活著的人,都是有呼吸的。世間的人多是用寶玉木材等作為念珠,而我是用呼吸作為念珠的。稱佛名號,隨著呼吸,有大依靠,哪裡害怕一息不來,就屬於後世了呢?我在行住坐臥中,常用這個念珠,縱然是昏沉,也是含著佛號而睡的,醒來就繼續念佛。必在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如鑽木取火,煙就是火的前兆,夢中念佛不斷,三昧就成就了。親眼目睹玉毫(佛),親身得到佛的授記,是萬無一失啊。問:‘那麼只要能不斷憶想,不用高聲念嗎?’答:‘排除散亂的要點,就是要有出聲念,聲音不響亮,心就暗中不定。有五種意義。拔起茅草連帶一片,乘馬鞭策在後,用盡畢生的力量念佛,就永遠脫離所有憂苦,這是一。念佛的聲光達到,萬種的禍患像冰消雪化,功德的叢林,像千山茂盛的松樹,這是二。佛的金色容顏輝煌燦爛,寶華缤紛散落空中,就如觀察手掌一樣清晰,都是念佛聲導致的,這是三。如拖動木石,太重而不能前進,發起洪亮的號子聲,就輕飄飄抬起來了,這是四。與魔軍對戰,旗鼓相當,用聲律鼓舞斗志,必定攻破強敵,這是五。喧囂與靜默兩全,止寂與觀照雙運,符合佛意,不也可以嗎?’《華嚴經》說:‘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那麼佛聲遠遠震蕩,開啟善的萌芽,猶如春雷震動百草,怎麼能輕視呢?”那下卷,說明理事雙修即生無生法門。大意是:“世間人認為念佛有個念啊,我卻認為念佛沒有念啊。再說這個念當下就是空,哪來的有呢?不是念滅掉空,哪來的沒有呢?念的本性本來是空,哪來生滅呢?又沒有所念的心,就是‘應無所住’啊。而修行念佛的,就是‘而生其心’啊。沒有所念的心,就是‘從無住本’啊。而修行念佛的,就是‘立一切法’啊。沒有所念的心,就是‘念即是空’啊。而修行念佛的,就是‘空即是念’啊。這是說明‘中道’、‘雙寂’、‘雙照’了。觀照而常常空寂,沒有所念的心了。空寂而常常觀照,而修行念佛了。這是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的地位啊。所以這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大定。《菩薩念佛三昧經》,破相偈說:‘念佛真金色,安住無著心。觀法何名佛,攝心恆相續。金色非如來,四陰亦如是。離色非如來,想色應當知。此是佛世尊,最勝寂靜處。善能滅一切,外道諸邪見。如龍王降雨,澤及於一切。’這經說明六度萬行,沒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嗎?《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為鈍根人,說一切法空寂,因為他們容易生起執著的知見啊。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為知道他們如蓮花不染塵垢啊。’《坐禅三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法,只念一佛。如清冷海中的金色須彌山,甚至功德法身,也是這樣念佛。’所以知道不能以不念為無念,觀佛是實相,觀身也是實相,遇境界都是真,沒有心不是佛。並不是離開念才有‘無念’,離開生才有‘無生’。若是離開念而另立一個無念,離開生而另立一個無生,這是不懂‘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諸佛’的道理了。既然離開不可以,念佛就是真無念啊,往生就是真無生啊。其意義鮮明,就如秋天澄淨,明月出雲端了。”永泰初年,飛錫被皇帝召請到大明宮內,同良贲等人,參與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以及《密嚴經》,充當論證義理的正式成員。後來不知去向。(《宋高僧傳》,《寶王三昧論》)

 

上一篇:黃柏霖: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下一篇:人間天:心量大小成就你的世界有多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