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彭仁波切曾經說過:有時保持緘默不能成事,有時保持緘默能夠成事,但如果不了知該不該說,就隨隨便便說,一定會招來許多過患。
有的人因為害怕說錯話,怕得罪人,所以什麼話都不說。這樣一來,很可能該說的也沒說,以致自己想要成辦的事情成辦不了,很可惜。這種緘默沒有智慧。
而有的人該說的才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恰當的默反而成辦了事情,很有智慧。這裡的重點不是不說,而是了知該說不該說。該說的,在合適的因緣下,就應該說;而不該說的即使說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墨子》裡有這樣一段師徒問答:
子禽問:“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答:“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一直叫到口干舌燥,也沒有人聽到它的叫聲。然而你看雄雞,它只是在黎明時啼叫,一叫便驚動天下,人們都起床了。”
接著,墨子說:“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只有在該說的時候說,才是有用的。
我們要記住《口銘》裡的這句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該吃的吃了,會生病;不該說的說了,會惹來禍患。所以,多說不如少說。有些愛說的人,不是愛說佛法,而是愛說是非,這樣不好,不僅沒有意義,久了還會讓人厭煩。誠如麥彭仁波切所說:“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眾人恨。”
可見,語言不莊重、隨便說話的人,是不吉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