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到,修學淨土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要怎麼樣做到「明心見性」是很重要的事情。
有些人念佛沒有什麼目的,他也不發願,也不求生淨土,更不會想要見性了脫生死。總以為念佛到了西方淨土,生死就算了了。實際上並沒有了,只是暫時停止而已。大家唱回向偈的時候,說「九品蓮花為父母」,往生就往生了,為什麼還分九品?就是因為眾生還有習氣、還有生死沒有了,像你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是生死,充其量只可以說,你是暫時停止了三界的「分段生死」。可是還有「變易生死」,所以並沒有完全的了脫。所以說念佛是要把煩惱消掉,是要來了生死的,不是求生到淨土就算可以了。
你自己這一生要發菩提心,要勇猛精進,不可以認為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就可以懈怠、可以偷懶,或是放逸,只想靠著第十八願去往生,那是投機取巧。一個人平日不念佛,臨命終佛號根本提不起來,或是只想靠助念,那也不一定有因緣,平時不念,臨終即使人家在幫你念,你還是滿腦子世間事,根本提不起佛號,願心跟佛不相應。
再來談明心見性,要怎樣才能夠見到佛性?當然,這「佛性」不是一物,不是用凡夫肉眼來看見,佛性也不是音聲,無法用你的耳根來聽。所以,我們講的見性,「見」就是證入的意思,煩惱除掉就叫做證入,並不是真的有一個佛性能給你看到。
什麼是煩惱?《信心銘》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就是你的煩惱,所以,你想要見到真如佛性、想要證入佛性,就要「息見」。不用向外去求,也不用向內求,就在於你對六塵生起分別的時候,提起佛號,把你的分別妄見給除掉,那真心本性就自然顯現。所以祖師大德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不用去找佛性,你找也找不到,因為你現在就在使用,它沒有到別處去,只是佛性在作用的當下,你帶著煩惱在裡面,所以見不到。當眼見色時,眼色如如,耳聞聲時,耳聲如如,所以叫做「心境如如」。心跟音聲、色相……等境界,心依舊聽,聲音依舊在,但是絕對不黏著。眾生就是聽到音聲、見到色相,起了見解、起了思想,就黏著了。所以你會有煩惱、會放不下、看不破。
實際上,就是因為你對一切人、事、物產生了見解,產生了思想,產生了分別,沒有辦法放下,轉不開,所以才會常常說:「我放不下,不行放下,放下了,誰來照顧我的家庭?誰來照顧事業?兒女誰養?」所以大家都搞錯了!重點不在於家庭事業的事情做與不做,而是在於當你在做的時候,心黏不黏著?祖師大德講「黏著」,這個詞用得很好。當你對境的時候,心趣向境界的時候,黏上去了,起煩惱了,就把這煩惱捨掉,心就空了,這即是佛門講的「心空及第歸」。就像你考試中狀元了,做到了心空,就真正地見到佛性。所以,要不要去找呢?不用找,刻意找找不到,那是不是真的用佛號可以把煩惱斷除?也不是。
所以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雖然有修證,但是真心本性沒有染污,你除掉的,是你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的「污染」,不是真有個佛性現前。這道理,我們在念佛當中自己要知道,我現在除掉的是,真如本性當中,虛妄顯現的幻象、虛妄顯現的煩惱。佛在經上比喻:「如虛空花。」就像虛空中有花。用虛空的雲比喻較好懂─虛空的雲,有即非有。你不能說雲是實有的─如果是實有,飛機飛過去就會撞上它;可是也不能說雲是沒有的,我們遠遠的看,它又確實存在。當然我是方便,用雲來作比喻。所以你要以智慧風,「念佛」就是智慧風,將遮住太陽、遮住天空的這些雲給吹散,天空是比喻作我們的佛性,太陽比喻作般若智慧。你把它給吹散掉,那麼真心本性的般若智慧當下朗然現前,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即使在起煩惱的當下,就像剛才講的,天空有雲遮擋住太陽了,仍舊不離虛空,你在起煩惱的當下,仍舊沒有離開心性,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
祖師大德把真實狀況告訴我們,讓我們了解這一層事實真相。那煩惱起來還要不要隨順它?當然就不能隨順了。因為煩惱性空,只是你習慣了,還沒有看清楚它、沒有看破它,所以認為它真正存在,認為它是實有的,所以它就影響了你。你如果看破了這一層,就是我們常講的「真正看破」,看破以後馬上就空了,空了就是放下,真心本性就透露出來了。
如果還沒有辦法直接看破的同修,因為煩惱習氣強,所以就教你用念佛的方式,用持咒的方式,教你止觀、教你參禅、參話頭,這些都是方便法。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一告訴你當體虛妄,你能馬上回光返照,像六祖慧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樣,那你是上根。中下根人呢?就要用一些方法、方便。下根的人業障重,尤其是現代人著相著得很嚴重,那就要拜忏、禮佛,要常常忏悔,忏悔無始來的業習,什麼叫「無始來」?簡單講是長久以來,但是這個「長久」沒有開始,就從你迷惑的那一念算起。迷惑的那一念,無有來處,無有滅處,所以說是「無始」,勉強說不是真的,現在方便解釋叫長久。長久以來顛倒、錯認,認妄為真,迷己逐物,迷失本性,被物所轉、被境界轉,所以你的心黏著到境界去了。
本來是境智如如的,心是境、境是心,就像「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完全是這樣清淨自在,如如不動的境界。但是因為你心黏著,所以用這些方式來消除你的煩惱。你要是這樣忏悔,是真忏悔,久而久之,你就能夠念佛、就能夠起觀,慢慢地你的根器會越來越好,時節因緣到了,一念轉過來,當下見性,虛空粉碎,身心世界,悉皆消殒,修行是這樣修的。
祖師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息見」很重要。到最後,要把「息見」這息的念頭也要給息掉,因為你不能存有能覺,存有「能」也不行,所以捨要捨到究竟,連放捨的念頭都要放捨,那才能真正地恢復本來。
當你用佛號把所有妄想掃空的時候,這佛號也要放下,淨土宗就是先攝萬念歸一念,再來這一念也不著,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境界上你就能夠得自在。
今天講的「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用功、好好觀照,提起佛號來,不要放逸、不要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