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講過一句話就是佛教的修持在於積累,是功德的積累。所以,在正法理念的指導下的方方面面的修持。這正是我們應該掌握的方法。
今天雖然是問答的形式,提問問題的形式,開始的時候我也想以一種指導性的一些知識,來灌輸給大家。就說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任何的一種進步或者任何的起修,從佛教法理上從佛學理念上,都是有標志的。這個標志是什麼意思?就是佛在經上怎麼給我們下的定義!比方說,我們對佛教正法的理論和正法的表相,沒有生起信心來的時候,那你不可能是個佛教徒或者說當我們修的佛法、修法,不是了脫法,也不是佛教的所謂的權實經法的話,那也不是個佛教徒。在這裡給大家提點醒,作為一個佛教徒的標志是什麼?
佛教徒的標志是什麼?大家知道嗎?我們是老佛弟子了,老佛弟子了。如果上大學的話,完全是博士生、研究生導師之類的了,十多年、二十幾年有了吧?我們的佛弟子啊。依正確的標志,就是判定是否是佛教徒的一個標志是什麼?大家知道吧?居士:“三皈依”對!三皈,皈依。佛法和其他宗教,其他外道的標志是什麼?外道和內典,‘內典’也叫內道,就是佛教。這是心外求法。外道,外道是一個中性詞,它是個名詞而已。特別是當我們法師講佛法和外道的時候,有一些從外道轉過來的人。他聽著似乎是不高興,就老是認為佛教為什麼還貶低人家?啊,我們是外道你們是什麼?啊當然,我們是佛教了。外道是中性詞,絕對不是貶義詞。
外道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修行者或者他們的理論,外道分外道的經典修法和直接的行持。也就是說法理和行持,是這意思。當時的世界釋迦牟尼佛建立佛教的時候,古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外道。為什麼叫他們外道?他們的種種的表現,種種的修持,包括他們所持有的理論,統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打一個比方,有一種外道是修苦行的,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讓自己的身體飽受痛苦,我們的土話叫自找苦吃,自討苦吃。比方說不穿衣服,不穿衣服暴曬到太陽底下。暴曬到太陽底下什麼意思呢?是故意的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痛苦折磨自己。他們的那種理念說,有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他借由這個現有的假體,來故意的去吃苦,去自討苦吃。以此,達到消業的那所謂的那種目的。所以他從身上去消業,這是心外求法。
內典一般指的佛教。內典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五明’,通過這個五明,其中有一個‘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和內明。這個內明,實際上就是真實的佛教的理論和修法。說這個內典呢?它是指的理論,通過內典指導的一切的行持,實際是佛教的正確的行法,行法。當然,但這個法,一般都是法理和行持,兩條腿走路。法理是樹立正知見的過程,行持是實踐的過程,實修的過程。就等於說,啊,釋迦牟尼佛說放生能得長壽的福報、能得無病的福報、能解除一切冤結等等。法理上說了放生功德很多很多。可是怎麼去放?它有一定的儀軌。什麼時候去放?那隨我們的因緣是吧?正規的去放生那是一種行持。可是這種行持是怎麼來的?是通過明白法理而進行。所以是我們的一切修法都是在法理的指導下進行,這是必然要知道的。
外道和佛法的唯一的標志是心外求法還是心內求法?經典上有一句話,說佛法‘心為宗’佛法心為宗,佛法的一切修持都是在改變心,這個心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理解到,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一種法意和它的很多很多的內涵。這個心也可以用平常我們說的那個‘識’來代替。心、意、識。心、意、識,這是唯識宗的詞,這是唯識宗的詞。心和意在這裡不講,就說這個識,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就是一種認識,就是一種心態。所以佛法修證最終成佛,成的是什麼東西?心態的轉變升華和圓滿,心的轉變升華和圓滿。
為什麼?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行持大乘佛法,才能最終證大乘佛果。大乘果啊是通過修行大乘法來得的。大乘法是什麼?我們一般說的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heng)有人念行(xing),念行(xing)有點不太正確,六度萬行(heng)。六度大家知道是‘六般若蜜’。六般若蜜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度’也叫‘布施般若蜜多’。布施‘度’是一種程度,布施般若蜜多,般若蜜多就是度的意思。布施是一種行持,度是一種程度。是這個意思。六度萬行的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度圓滿,包括六度都圓滿,你正真的大乘佛教的行持,才能圓滿。是這個意思。
我在我這個微信公眾號上,寫了一篇文章。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供施多少才算功德圓滿》,供養和布施多少才算功德圓滿?供施多少才算功德圓滿?最重要的是一個捨心,捨心圓滿你的布施就圓滿。為什麼?假如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了,他要志求佛果,行持的是六度,必然行持布施度。這個布施度怎樣才能圓滿呢?就看待他的這個捨心圓滿,因為供養和布施對於我們來講,降服的我們這個貪的煩惱。當我們貪的煩惱完全去掉了,相當於捨心圓滿。當我們的捨心圓滿的時候,相當於布施‘度’了。布施到了一定程度了,這個程度是什麼?超越!這個度就是度脫,一種超越就是一種程度。從貪嗔輪回的此岸,度脫到完全捨下和了脫的彼岸。這就是一種度。
釋迦牟尼佛包括十方諸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可以認定他的六度都是圓滿的,特別是布施度也是圓滿的。布施度是圓滿的,可是,我們現在現實情況當中,看到一些什麼情況呢?就是還有乞討者還有貧困者,還有需要被別人救度才能活命的人。就是我們說的孤寡老人之類的,弱勢群體之類的。如果按我們的理解,釋迦佛圓滿布施度的話,應該讓這些人也都富起來才行。是不是那個意思?這些人都很有福報,他們完全完全都夠自立了。他們想什麼都有什麼,釋迦佛都給他什麼,他們什麼都不缺了,都是通過釋迦佛給他布施的或者是供養的。那麼釋迦佛的這個布施度才算圓滿。
我們不應該這樣理解,怎樣理解呢?布施度的圓滿,觀待於捨心的圓滿。不管眾生貧富如何,貧富程度如何,這個能懂嗎?可以有十個人是非常貧窮的,可以有兩個人是非常富有的。不管貧窮的是什麼因緣造成的,也不管富有的人是什麼功德積累的這種福報,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捨心圓滿的時候,他的布施度就圓滿的。同樣其它五度圓滿的時候,他的六度都圓滿了。六度圓滿了他才成圓滿的佛果,他才成佛。所以根據這個事實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布施度的圓滿,不在於每一個眾生都得了多少財富,而在於行持布施度的那個人的捨心的圓滿。這句話能懂嗎?
從這個解釋上我們回歸到佛法心為宗。佛教和其他外道的唯一的標志是以心為修法,而且它是由空性的理念指導修法和證得。佛法的修行和外道其他法門的修行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空性的理念,空性的理念空性的修法和空性的證果。空性的修法,比方說我們誦《金剛經》誦《心經》,比方說我們做禅觀、止觀,根據空性做對境進行的止觀。這都是空性的修法。空性的修法來自於空性的理念。通過空性理念的指導,通過空性修法的實踐,最後證得空性的果位。這個果位,一會兒咱展開。佛教空性的果位,小乘的空性證得以後,小乘空性。小乘行人證得空性以後,他得的是須陀洹果,四果阿羅漢的初果。四果的初果這是小乘的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乘的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小乘的行者證得空性的第一剎那,是四果當中的須陀洹果。大乘的行者通過修大乘法證得空性以後,證得空性以後,他那一剎那是大乘菩薩道‘初地’‘初地菩薩’我們說登地了。真正的說登地了是進入初地菩薩。當然這個大乘當中還有一個金剛乘,不說了。光說小乘證得空性以後,他是四果的須陀洹。當他完全圓滿的時候小乘就證得極果阿羅漢。大乘證得空性的那一剎那他是初地菩薩。大乘他的圓滿的極果,極果是最高果位,就是佛果。這個我們大家知道就可以了。所以佛法和其他外道的最明顯的標志是什麼?一個是心外求法,一個是心為宗,可以說心內求法。我們土話叫心內求法,佛法心為宗,這是佛經原理。既然心為宗,就是從心地上下功夫,這是佛法。從外相上下功夫,那是外道。這是佛教的第一個特點‘心’。
第二個特點是‘空’,空性。空性有‘人空’‘法空’‘空亦空’。這個是佛教的非常非常重要的標志。剛才咱們講到標志麼?外道的標志是心外求法。佛教的標志,是佛法心為宗和空性的理念,空性的修法和空性的證得。當然,這裡面有四依法。‘三法印’和‘四依法’這一些來作為標志。我們只談佛教內部的。佛教內部的佛弟子身份。佛弟子身份的標志是:三皈,三皈依。
一說皈依就是三皈依,沒有二皈依,更沒有一皈依。一說皈依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有皈依的對境,兩類:一種是事相的三寶,第二類是理體的三寶。也是說原理,它的原理是什麼?事相的三寶是佛法僧。理體的三寶是覺、正、淨。我們老弟子都知道這裡不再展開了,因為這個比較淺顯。佛弟子的身份,他這個標志就是三皈依。你只要做了三皈依,你啥都沒干,那你也是佛弟子。
三皈依當然有很多的功德,其中有一種作用,當你受了三皈依以後,佛就看著你是他的孩子,佛的弟子嘛。‘弟’‘子’學在佛後是為弟,我們這個一切的功德通過佛而生,所以我們是為子。弟子嘛,佛弟子。因為我們在佛之後而修行,所以我們是佛的弟。因為我們是通過佛的指導和佛法的修證最後能達到跟佛一樣的果位,所以,我們相當於是佛的孩子。所以佛弟子的‘弟’‘子’是這樣來的。你皈依以後佛就看著我們是他的孩子、我們是他的弟弟、我們是他的親屬。護法龍天就看著我們是他的親戚、親眷、眷屬。護法龍天就能護持,諸佛菩薩就能加被,加被就是加持的意思。護法龍天就能護持。
在《灌頂經》當中有一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受了三皈依,不說五戒,一個人如果受了三皈依的時候,就有三十六位護法善神及其無量眷屬常隨護佑。三十六位護法及其無量眷屬常隨維護這個受三皈的人。這是《灌頂經》上說的,所以說佛弟子的標志是皈依。有很多人說我不必要皈依,特別是前幾年,有一種不正確的理念。老是認為我在家讀誦經典就行了,我在家裡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我不去受皈依。似乎是現在那出家人和尚都不行。因為你沒有福報碰到行的,所以就顯得都不行了。對不對?有本事碰佛啊,佛行吧?佛,行!佛兩千多年以前在印度出現了。我們在兩千年以後,在China出現了,China濟南。所以咱這個事不怪佛不慈悲,怨我們福報不夠。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前幾年,有很多所謂的佛弟子不皈依,在家修。他們那個理念可能就是在家修行是一樣的,在家修行環境是一樣的。在家修行你覺的舒適方便,環境上來講非常好,跟在寺院沒有什麼兩樣。可是在家修行你的理論指導怎麼辦?我坐禅,我靜修。真實的修行,如果想提高,必然有身體和心理的巨大的變化和超越。當我們通過修行引發一些證量的時候,這個證量就是很重要的覺受的時候。如果你沒有正確理念或者沒有善知識做指導的話,你可能掌握不住這個覺受到底是怎麼?或者下一步這個路子怎麼走?那你就面臨著危險了。就這麼簡單!所以佛弟子的身份的標志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