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興到衰的過程,文明也不例外。當一個星球文明普遍衰落,全新文明就會誕生,從此開啟全新文明之旅。當下,不論是傳統,還是東西方,在各個領域,脫離根本的現象極其普遍,有的雖然在說,但是不見實質。以佛教為例,對淨土法門的解讀就嚴重脫離本質。所以本文將對淨土法門從全新的視角予以全新解讀,賦予淨土法門全新內涵。
淨土法門做為佛教末法時期的重要法門,淨土法門一直把念佛的“念”字,解讀成念誦,而把佛只當成一個名詞去讀誦,這樣就完全脫離了淨土法門的實質。“念”字,不單單是誦讀,也不是簡單地念阿彌陀佛。真正的念佛是心心相印,與佛相應的意思。佛是具足種種的美德,佛是具有透徹、圓滿認知的解脫。真正與佛相應,與心相應,才是與淨土相應。淨土也並不僅僅指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也不是只念阿彌陀佛。真正的淨土法門是:心念與十方諸佛相呼應。如果只是簡單念誦,過後,該做什麼,還做什麼;該發脾氣,還發脾氣;該想壞事,還在想。即使念一萬遍,也沒有意義。
接下來說一說與淨土法門息息相關的另一個話題:往生。
往生是眾多學佛者追求的理想目標。當下社會上,人們對往生的解讀是這樣的:認為人死後靈魂去了極樂世界。事實果真如此嗎?靈魂是什麼?靈魂是生命的本質嗎?那麼到底是什麼去了極樂世界呢?
往生,不是某個人去了極樂世界,也不是靈魂去了極樂世界,因為肉體與靈魂都是這方世界產生的載體,是要隨著死亡而分解的。那麼是什麼去了極樂世界呢?是慈悲,是大願,是大行,等等。因為淨土容納的是精華、是本質,是慈悲、是仁愛、是境界,是善良、是大願、大智、大勇等等美好品性,是能與阿彌陀佛48大願相應的態度。靈魂只是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意識又依附於大腦而存在,同時又是大腦的功能。所謂的靈魂、三魂七魄等等也只是意識的不同表現。重要的是:意識會隨著大腦死亡而消散,所以它們不是生命的本質,就是這麼簡單的科學常識卻被很多人忽視,實在是可惜!
真正往生不是奔向目標,而是生命本質的運行過程。生命不單單是目標,而且還有來處,如果只強調目標,就把來處斷了,就把生命的過程中斷了。拋開來處,只看前方,這種眼光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研究生命一定要看到生命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不單單是人的一生,人生不過是前進過程中的一個相狀,當需要時,做為“我”的這個人身就臨時組合了。當需要完成時,這個人的信息就全部解體,又回歸於原始狀態,等待著下一次機會,這才是修行的真相。所以說:人不是簡單的成為人,而是責任和使命的需要。
淨土法門的另一種觀點:帶業往生的诠釋。
每個人都會因所作所為不同,境遇和果報就不同,所以說:帶業往生是正確的,但往生不一定是極樂世界。命由己造,就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所謂的六道劃分也與生命形態無關,而是與所做的事有關。畜牲干了人事,也叫人道;人做了畜牲事,就是畜牲道。所以說:生命形態與一個生命真正品性沒有關系,真正屬於生命的是品行、是道德、是境界等等。生命與生命之間,有的是物質世界相同,而精神世界不同;有的是精神世界相同,而物質世界不同。就像人,同在一個物質空間,但精神世界不同。所以往生不一定是極樂世界,而是與其心性和果報相適應。但是當下受苦,不代表未來還受苦,因為心性轉變升華後,化盡過去惡業之後,就開始享受善業的果報了。
對於帶業往生,淨空法師是這樣解讀的: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都還不圓滿,也能往生淨土,所以得出結論:不論帶什麼業都可以往生淨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邏輯:只要被錄取的大學生有缺點,哪怕是微不足道,那麼其他學生,即使有再大的缺點,也應該錄取。這是什麼邏輯?諸大菩薩往生淨土是源於偉大的心性,縱有一點不透徹,但也不會傷害眾生。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觀點的誤導性太大。因為這種觀點會使人誤認為:往生是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而產生懈怠,甚至是依賴。一旦發現錯了,想回頭則為時已晚,所以不能不謹慎對待。
不僅如此,淨空法師還說:如果不帶業,哪來的品級差異。如果不帶業,那麼阿彌陀佛就成了孤家寡人了。並且說:帶業才有指望,不帶業則沒有指望。
說的多麼沒有底氣,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十足的信心。然而對於品級的解讀則令人失望。什麼是品級?品級是與淨土相應的種種美德,而不是惡習。淨土容納的是精華,而不是垃圾。能有這樣的說法,只能說:不明淨土實質,以及往生真相。
說到帶業往生,在這裡有必要說說:業。
業,分功德業和福德業。功德是由心性決定的,福德是做事產生的後果。以前做錯了,今生的福德就不是正福德,就得受苦、遭罪。如果以前行為正確,那麼當下就是善報。
人們常說的消業:是指消除惡業。那麼該如何消業呢?一是承擔消業,二是改命防業。先說改命防業。
改命防業:就是改變命運,防止再造惡業。當人的心性轉變升華之後,就可防止無量無邊惡業再度發生,這才是真正徹底的消業。比如:一個人在善知識(是指對宇宙、世界、社會、生命等都有正確解讀的人)的教導下,重新認識了宇宙人生,發現錯誤之後,以後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就消除後來的無量無邊罪業。以後不再犯,但不代表以前的惡業不接受懲罰,而需要承擔來消除罪業,這就是承擔消業。
當下一些人存在的2個大重大誤區:
一個是:認為抄經、助印經書、建廟、吃素、放生、供燈、給佛像貼金等等功德無量或最大。
是否有功德,不在於以上種種表面行為,而在於心性是否改變和升華。就像達摩大師說梁武帝:建廟再多也沒有功德一樣。做事是否有功德,不能只看表面行為,而要看行為背後的目的和動機。比如:有人求財,有人求平安,有人求健康等等,更有甚者,求神佛庇護其違法犯罪不被發現等等。這些人不論表面上做了什麼,都沒有功德。不僅如此,還可能造下惡業。
比如:你捐的錢,要看被怎樣使用,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如果沒有被正用,而是被用於揮霍享受,就助長了貪婪,滋養了蚊蟲,他們的墜落和造業,有你的一分助力,在這件事上,你們就是共犯,也要承擔相應的後果。且不說當下的寺院上市,和尚名車等等,4年前的某些寺院,一般和尚用的都是名牌鞋和名牌手機等。基本生活保障,無可厚非,問題是錢來自十方眾生的捐贈,並且在中國還有許多貧困地區,如果能節省一些為偏遠山區的居民和孩子解決生活和學習所需,承擔一分社會責任,真正體現佛菩薩的慈悲與大愛。不是很好嗎?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念佛、念經、念咒、助印經書、建廟,造佛像等等,可以消業滅罪。一個人即使改惡從善,也不能把以前的罪業一筆勾銷,不論是誰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承擔了叫消業,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就像犯法的人,即使認罪態度再好,並能真心忏悔,也要接受相應懲罰一樣。只有這樣才能深刻吸取教訓,從而引以為戒。
可能有人會說:可以靠佛菩薩慈悲力量來消災滅罪。現實中有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在這裡要問一句:這樣對受害者公平嗎?是佛菩薩不懂因果,還是聖人不主持公道?難道規律法則允許違規者逍遙法外?!於是,就引出下面這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那就是:打點。有人為了逃避罪責而不受懲罰,於是給佛菩薩燒香、上供,甚至燒紙等等,以求法外開恩。這算什麼?不是典型的行賄嗎!真是與時俱進啊!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給好處,就可以網開一面。把聖人當成了可以徇私枉法的貪官,這對聖人是多麼大的誤解和亵渎!如果聖人也如貪官一樣,那麼學佛還有意義嗎?!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命運靠自己把握,如果不能自律,誰也保護不了,聖人不會徇私枉法,更不會偏袒放縱。
不論是人生,還是修行、消業滅罪,以及社會治理等等,都是解決心的問題。心,不但是問題的根本,而且是生命等級和境界的決定因素。所以真正要戒的也是心,而不是行為。不是做什麼的問題,而是以什麼樣的心去做。如此一來,問題就被簡單化。真正的文化就是以心為本,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外道和邪見則是想方設法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當下社會,注重表面行為、脫離實際空談理論、談玄說妙、誇大神功異能等等現象,普遍存在,不僅是末法的標志,同時也是苦難與混亂的根源。但是物極必反,天無絕人之路。黑暗深重,預示著曙光將要來臨。
歷史踏著悠閒的腳步,款款向前,規律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演繹著新與舊的交響曲。時代需要和諧的陽光,愛與責任就會降臨,它帶給人類的將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思想,它系統完整,同時兼具適應性、融合性、可檢驗性等等特點,它將以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帶給世人光明和希望,帶給世界和諧與美好。淨土法門的全新解讀,就是全新文明綻放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