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代有一個人,對於買賣古董的看法,說了特別高明的三句話,他說:“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我當時看了,拍案叫絕。豈只是買賣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誰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幾乎是活得沒有人味。我們從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後天,隨時隨地,總覺得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實,那些無量、無窮的希望,都只是“意識”思想形態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滿足(講到這裡,特別聲明,不要誤會了人生,就心灰意懶。你明白了大學之道,才知道做人的意義)。

  ——《原本大學微言》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淨”。

  你們研究過這個生命,這個“身”的種子是什麼呢?照現代醫學常識來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而成的。光從這一點上看,這當然是不淨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種種顛倒不淨的心念、行為,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污穢不淨的身子。但是一般人並不以為然,通常是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

  ——《禅觀正脈研究》

  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那麼,曾子所說的“誠意,毋自欺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必須要先注意一個“毋”字,這個字,在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於現代語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騙自己。

  “意識”,是“心”起分別理想作用的先鋒。它旋轉跳躍變化得非常快速,而且最容易作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們腦子裡盤據活動,發揮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成萬的作用。但它本身是把握不住,想過了用過了便溜了。它把好壞交給我們的“知性”去判斷。它把種種影像收集歸納以後,又交給了“心”來安排收藏。要使“意識”淨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內明”反省的學問,隨時留意它的活動,使它能“知止而定,定而後安,安而後靜,靜而後慮”,才能得到真正的“誠意”境界。這裡的“誠”字,是包括專一、安定、無私、明淨的意義。所以子思著《中庸》,便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成也。”同樣是發揮“誠意”的內涵。這是“內明”之學的精髓所在。

  同樣的,我們平常生活中,對人處事,也是這個“意識”的作用最為重要。但你如果對“內明”學養不到家,那被“意識”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勢所必然,事所難免。因此,孔子特別指出對於“外用”方面就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換言之,在“外用”方面,孔於是教我們對人對事的原則,不可隨便任意妄為,不可認為必然如此,不可固執己見,不可認為非我不可,這都屬於“意識”不自欺的警覺。因此,曾子開頭便說:“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說,人人都會埋怨被別人騙了,其實,人不自騙,誰又能夠騙了你呢?相傳禅宗的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原,將要入山面壁的時候,有人問他,大師啊!你來中國的目的是做什麼?達摩大師便對他說,我要找一個不受人欺的人。達摩大師才是真大師,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許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


 

上一篇:背經可以戒YIN和斷除吃肉欲望
下一篇:宣化上人:為什麼有天災人禍?就因為離婚的人太多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