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從哪裡來?從貪中來。
比如喜歡一個事情,或者對某些事情有個喜好標准,達到這個標准了就很歡喜,達不到標准就煩惱了;煩惱不能遏制就形成了嗔恨,嗔再不能遏制就形成了殺心。比如某人在外地吃到了非常不正宗的家鄉菜,就會覺得很郁悶,不愉快,為什麼呢?因為自己早早就有了一個家鄉菜就應該是這樣味道的剛性標准,這個標准往往用來衡量其他,達到了是正常的,沒達到就不舒服了。
貪又怎麼來的?貪是從求中來。
這個求有最基礎的生存需求,最低的保障,也有超越生存需求更高的要求。佛教說有求皆苦,但凡有了求就有了對應的苦,於是我們學佛也有了對應的苦。
學佛的苦是什麼呢?比如我們念佛,就覺得要和佛相應,念經就覺得應該契合經文、要如何如理如法的讀誦;比如放生了,就要想怎麼放才如法,這就讓人很煩惱了。我學佛了,怎麼吃素啊?家裡人、外面朋友都不吃素,我好像是怪人一個,是不是苦惱?我讀經,我要消業,我要端正其心,我要焚香洗手,累不累啊?這是誠敬的形式,有,當然沒錯。如過去一個同修說某某時間段不能讀經,問我是否這樣?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能確定什麼時候死嗎?如果不能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死,死的時候剛好遇到不能讀經的時間,自己可怎麼辦?
所以學佛啊,哪有時間限制呢?哪裡有條件限制?如果你認為時間有限制,這個時間不能這樣,那個時間不能那樣,那麼剛好這個時間無常來了,你可怎麼辦呢?因為不能念佛,不能念經,不能念咒,不能求佛哀佑,這生死就沒指望了。
有貪就有愛,愛在求前面。
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不需要那個,你為什麼會求擁有,求得到呢?所以這一求,就暴露出咱們的缺陷了,就是在這個方面缺乏或者有巨大的需要。有了愛就有了索取的心念行為,就有了能滿足和沒滿足的多種可能;滿足了,自然心滿意足;沒滿足,自然不愉快了。
人的痛苦從哪裡來啊?從追求錯誤中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沒滿足的事情也類似十有八九,如果不懂得調和自己的身心,深陷在這種十有八九無法滿足的痛苦裡,這生活的質量可就堪憂了。
不懂得找真正原因,忙活起來就很奇怪了,這事沒順,怪臥室的門朝向廁所了,怪自己住的樓層不是幸運數字了,乃至怪祖墳不好,還有的怪爹媽生自己的時辰不對,這種人說他什麼好呢?
每個事情的原因總體就是因的部分與緣的部分。
因的部分有過去的遠因,有現在的近因,往往我們沒有能力去觀察過去的遠因,多會把注意力放在近期的因上,這也沒什麼不對,但是起碼不完整。無量劫前的因是因,也擁有生發、成長、形成結果的可能,和近期的因是等同的。我們無法觀察遠因,所以佛陀教給我們一個最簡便的方法:你現在承受的事情這是結果,也是因,是過去事情的結果,所以可以通過當下承受的事情來反推之前的因是什麼。方向調整一下,向後推演,我現在承受的事情是結果,但是也是未來結果的前因,所以如果想知道未來自己會承受什麼,看一看現在做的是什麼就一目了然了。欲知過去因,今生受的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的是。
緣就復雜點,一個植物的種子萌發需要很多條件,空氣、水分、溫度、土壤、陽光這些都是外部的緣。任何一個部分的調整或缺都可能直接影響種子能不能發芽,能不能長大。這都是外部條件,所以當一個事情發生了必然有發生的主要因素,就是主因,也要有助緣,就是外緣。事情出現了,肯定是緣分促成了這個結果,所以當我們承受了痛苦煩惱必定是我們造作了煩惱痛苦的業緣了,這個緣幫助遠因近因成熟。
忏悔自已的過錯解冤釋仇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自己受了痛苦煩惱了,要第一個先來忏悔自己的過錯,忏悔自己造作了類似的業緣,忏悔自己帶給他人類似的傷害煩惱。遠因如何咱們不討論,近因如何也不探討,如果沒有合適的緣分,種子不會發芽形成結果;已經形成結果了,肯定是眾多的外緣和合下促成的結果,這外緣哪裡來的?都是自己行做招感的。遠的不提,是非善惡不提,僅從促成結果的緣分處下手,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要不要認錯?要不要承認?要不要改啊?改這是修行。
肯定是我們有錯在前,才招感如此果報的,這事順逆形成了,你不忍著受著,和誰講道理?誰和你講道理?你傷害我了,我就來傷害你,你和我講什麼道理?你不忍著能行嗎?這個時候想發火,一發火就上當了。這事本來到此一忍結束,你一發火,新的近因成熟,新的惡緣也做實了,結果早晚還會形成。
所以有的時候修行很苦,很難,很郁悶,明明是自己受傷害了,為什麼我還先道歉呢?我不道歉,我不承認錯誤,我是受害者,我是弱勢群體,我應該受到保護,我應該受到關注,我應該被觀照!各位,咱們不是國王,不是公主,這公主病得治,藥不能停。
有的時候修改自己的錯誤,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因為這種習氣已經深入很久,扎根很深,想一下拔出是很辛苦的,所以常常發現,就要常常拔,一拔就連心帶肺的,痛苦的很,這個感受可能每個修行人都要經歷的。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