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慧法師:能將財物給予他人,就是修布施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百零一問:“能將財物給予他人,就是修布施嗎?自己捨財物,他人受福樂,還不圖回報,還說有福報,那布施的福報在哪裡呢?”我等也願聽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在多部經中,都說過如何修布施;但說法對象不同,所修布施也有不同。在方等經中所說為菩薩所修布施,在戒經中所說為菩薩行人所修布施;唯在《毗耶娑問經》中,所說適應四眾所修布施。所謂施主,為難行能行,可將一切財、一切法、一切無畏,平等施予眾生,救人所難,濟人所困,解人所苦,遠離一切煩惱。所謂布施,為難捨能捨,將財物、身力、無畏施予所需者,能助他人生福、受樂、安穩,且不求回報。布施可分淨施與不淨施;淨施為心地純善,不淨施為善有夾雜。

  淨施,也稱圓滿施,可分五種。一是無上施;第一施如來,供養諸佛菩薩,供養塔寺形像;第二施眾僧,供養出家二眾,供養法師大德;第三施法器,供養法事諸具,供養法音器物;第四施父母,孝行供養諸事,順從尊重意願;第五施悲田,救護失位王者,幫助失勢富貴。二是法施;第一善法施,譯經解經印經,弘法傳法行法;第二資生施,供養僧眾飲食,一切生活所需;第三屋宅施,修建塔寺精捨,提供弘法道場;第四燈明施,供養塔寺照明,香油蠟燭燈具;第五香火施,供養諸佛熏香,鮮花香料供具。三是惠施,第一時施,各種節日所需,危難困苦之時;第二行人施,路遇傷病饑餓,各種災禍救急;第三病人施,關心慰問病者,搶救傷病就醫;第四法物施,佛像經書結緣,各種念佛用具;第五遠行施,他方搬遷作事,珍品信物紀念。四是大施;第一樂人施,一切怨仇平等,不計名利得失;第二信心施,因緣三世造化,因果真實不虛;第三孤老施,照顧老弱病殘,幫助孤獨幼小;第四危難施,不顧自命救人,能捨財物救命;第五病人施,病者得其醫治,患者醫藥護理;第六僧眾施,具足持戒比丘,隨時供養所需;第七智人施,供養智者有德,相依諸善知識;第八貧人施,難民貧急乞人,至心歡喜供給;第九恩人施,報答一切有恩,敬畏賢聖師長;第十畜生施,救贖動物生命,濟度畜生慧命。五是隨喜施;第一歡喜施,見人所做供養,心生歡喜隨順;第二勸人施,贊歎布施功德,勸他隨喜同作;第三親手施,代人願心所施,歡喜親自作好;第四歡欣施,破除嗔悭嫉妒,和藹可親奉送;第五常樂施,堅持長久慈善,培育好施心地。

  不淨施,也稱雜染施,有三十六種。一是以邪心顛倒見,不誠捨送財物;二是為報恩的緣故,捨送財物為禮;三是對困苦無悲憫,只是象征作樣;四是為滿個人私欲,請客送禮花錢;五是以財物祭拜火,以求興旺發達;六是以財物祭祀水,以求風調雨順;七是為讓王者賞識,拉關系走後門;八是畏懼搶劫盜賊,只是花錢免災;九是送予毒品毒藥,用於一切不善;十是刀槍斗戰凶器,予人爭強霸狠;十一是教人殺生取肉,招待送予他人;十二是拉攏收買人心,為其賣命孝力;十三是為獲某種榮譽,打通關節成功;十四是聽歌賞舞戲樂,追星捧角玩票;十五是月盡年終慣例,散發財物獎金;十六是鬧鬼爭訟凶宅,讓予他人居住;十七是自己不具財力,以他財物授人;十八是五谷雜糧果蔬,鳥鼠動物所食;十九是為學技藝知識,送予工匠財物;二十是病患恐命難保,捨財物予醫護;二十一是打罵後心悔愧,賠禮送物予人;二十二是分別是否騙人,心想來日有報;二十三是施財生疑後悔,心中非常難受;二十四是捨財物與他後,應服從我所用;二十五是思量施福歸我,不應屬於他人;二十六是年老病死所逼,財物子女至親;二十七是為善名聞而施,讓人尊敬感激;二十八是出於嫉妒我慢,較量過人捨施;二十九是為追女色擺闊,金銀珠寶貴重;三十是心想沒有子女,留財不如送人;三十一是選擇所施對象,比較有無福德;三十二是願助豐樂富人,不濟貧窮困苦;三十三是只為某種愛好,而捨財物予人;三十四是與人漁獵戲樂,提供網捕用具;三十五是為搶偷騙詐賭,提供財物方便;三十六是一切非法所得,用於一切供給。

  學佛人修布施,皆是依戒善行,其法義為將菩提種,植於心地福田,可出菩提苗,可成菩提果;否則,罪田壞菩提種,不長菩提苗,何有菩提果。故布施福報在於心地清淨,如戒、如法、如事供養一切眾生,可轉生人天受妙樂,可次第證道為眾生福田,可三世得佛護念往生彼岸,可修菩薩行成就佛道,可如影隨形受用不盡。但有福報緣未和合,果未成熟不受;只是善因千劫不失,果報還為自受。而受施者,須修善行,增長德本,化掉財物所帶業力,不然了福或萬倍償還。2016/6

 

上一篇:淨慧法師:稱念諸佛名號,還需要稱念諸菩薩名號嗎?
下一篇:老捨與佛教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