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裡提到往生極樂的三個條件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福德是修善而得,而善根是支持產生善行善念的根本,所以我們以三部走的第二部去培福,這還是強調了最低水平,並沒有告訴大家你必須把善根做出來才行。哪怕只是為求往生極樂,為求一點點的什麼利樂而去行善,能堅持這樣去做也起碼是有點善根的。有的人就奇怪了,說行善等等不肯落實,其實就是善根沒有才無法生發出善心、善念、善行的。
有的同修就會問,善根怎麼弄?善根包括了11條細則,這個內容也是《百法明門論》裡的內容:【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能做到其中一二也很不錯了,能都做完全了算是真正的善根堅固了。其中慚愧二字,是我們內心對過去做過的錯事、做過的惡起碼能有羞恥心,並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慚就是羞恥於過惡,愧是對自己的自責自省。所以愧是更細致些,比如我做得不夠好,老師希望我得100分,我努力了卻只得了80,我愧對老師。
經文中說到:什麼樣的人是沒有善根的?其中就拿慚愧說的,也就是一個人不管其他做得多好、多不注意,如果他沒有慚愧之心,此人就決定是沒有善根的人,無慚無愧者,說是無善根人,善根盡斷,此一生不得智慧、不得開悟、不得成就、不得出輪回,後果很嚴重。所以我們常常用忏悔來提升自己的慚愧心,忏悔是承認過去的錯誤,承擔過錯的責任,並且修改心行後不再做,光忏悔承認過錯了,不再做了也不那麼豐足,還要有一點對應的彌補,就是要以某種回向來做補償,從而真正地落實慚愧心、忏悔心、回向心。只是現在很多人把忏悔當功課了,天天忏悔,沒事就忏悔,這事到是精進。可是真忏悔是真放下啊,不是說我做錯事了,馬上放下、如如不動、好像什麼沒發生一樣,這樣的人就是無賴嘛!錯了認了,這是一個過程;改了,這是第二步的;回向彌補,這是第三步,這三個做完了,你就得真的放下了。才可以說我如如不動,因為我做完我能做的了,再記著也沒用了,我不能再對此事做什麼了。
有的人會說:如果債主不同意呢?這個事情當站在兩邊來說,有的人內心裡充滿貪念,你償還給他足夠對應的量就可以了,如果想借此滿足對方的貪念就是另一個事情了。如果人心有貪念,這個人就是無底洞,你填不滿的!如果我們的債主裡遇到了幾個這樣的無賴,這個債務就不清理了嗎?不是這樣的。我們做好我們能做的,至於對方認為夠或不夠,這只能是看各位能給的是什麼利益了,如果是法喜利樂一絲一毫,都應該是彌足珍貴的。如果對方不珍惜,他把鑽石當石頭,這個事情不能怪我們沒償還他,這也是我們三位配合要去做的事情。在誦念經文佛號的時候、在回向的時候、在做普門超度的時候這三個配合,但凡對方想得利益,都應該在其中得到巨大的利益,乃至快速得出輪回、得往生極樂,這個利益豈止千萬億能買來的?償還業債成了忏悔的隱藏詞語,忏悔到最後一定是要去踏實還債;同樣忏悔成了慚愧的潛台詞,若有慚愧心必做忏悔行;若想把忏悔做好,還債務的行做就必須落實,這一系列就清晰了然了。但是千萬不要拿忏悔當形式,天天沒事就嘟囔嘟囔,不能用出真心來,就算嘟囔一輩子忏悔也是假的,也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實利益。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阿彌陀經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