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省庵大師語錄新白話版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與茅靜遠居士書

  先前的三月下旬從四明返回,來訪的居士,正好遇我外出,怅然離去。不久我回到回龍寺,又有一個多月了。因為有數位信眾相勸要我講《法華經》,我特意到杭州請經,所以能寫信給您。居士您造橋的事完畢,可算是莫大的功德,但居士的心,好行善事沒有厭倦,一善剛完,又作一善,美是美了,那生死大事怎麼樣呢?如果不覺得生死大事急迫,而勤勉不斷地行善,所作的善事如須彌山一樣大,都是生死的業緣,哪有終了的時候呢?善事越多,生死越廣,一念的愛心,萬劫都在纏縛,不可怕嗎?居士對於世間的公案,早已參透,西方的淨業,早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迫切,家裡的俗緣放不下,人情去不掉,念佛心不專,為什麼呢?難道是名根不斷嗎?或者愛念牽纏嗎?對這兩點,應當多加審察。如果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希望娑婆世界的解脫,極樂世界的往生就難了。不往生安養國(極樂世界)而想解脫生死,不解脫生死而想避免墮落,那又更難了。縱然是一生兩生不失掉人身,能頂什麼事?可歎啊!居士您的慧心如此明白犀利,家境如此豐足,後代如此賢能,事事如意,尚且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是天負人呢,還是人負天呢?不把念佛作為急事,而把世間小善作為急事,不把生死大事作為優先,而把人天福報作為優先,是不知先後啊。居士您雖然不求福而常作福,雖然想出離生死而反倒落入生死,都是由於不知道該緩行的在那裡,該急需的在這裡,結果是南轅北轍,退步求前進啊。居士您今天的要務,只應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再加上齋戒二字,尤其盡善盡美了。大概西方佛國,不是悠悠泛泛散漫善行能夠達到的,萬劫的生死,不是因循守舊懶惰懈怠能夠解脫的。無常迅速,早晚就到,怎麼能不為這事早作准備呢?老衲我認識的善知識很少,善知識中,可以說這事的尤其的少,除了居士一人,而能深深期望的還有誰呢?倘若不是因人廢言,希望多加努力,如果說“我不能啊”,那也無可奈何了。

  應赴說

  有人問:“應赴(應邀講法)的說法,什麼時候開始的?”我說:“古時候沒有聽說過啊。昔日白起是秦國大將時,坑埋殺死長平戰敗投降的士兵四十萬,死後下地獄,到梁武帝時托夢給武帝,乞求救拔方法。武帝醒後與志公商量,志公說:‘聽說大藏經中有水陸儀文一卷,按那上面的方法行持,可以救拔。’於是召集天下高僧,建水陸道場七天七夜,一時名僧都應邀參加。應赴的說法,大概從這時開始的。昔日佛在世時,是法布施的主角,用佛法教化眾生,人間天上,莫不是按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頓教漸教秘教不定教)進行,依次調理成熟眾生。他的弟子也是各自分別教化一方,發揚佛道。佛滅度後,阿難等結集三藏經典,流通法寶。到漢明帝時,佛法才傳入震旦(中國),正法像法漸漸分化。無奈的是後世把佛法用來博取衣食的費用,使法王大寶,成為交易的工具。可歎啊真是奇怪!有人說:“佛法本來是救濟人的,有人來求法,我答應他的請求,他用財布施,我用法布施,有什麼不可以?假使人人清高絕俗,不去應赴,那就是杜絕眾生求法的路,堵塞亡靈脫苦的門,哪裡是菩薩的本心,諸佛的遺願呢?”我說:“度眾生的事,當然不是多事,但自己既然還沒得度,怎麼能度別人?譬如‘從井救人’(成語大意是救不了別人自己也危險),人我都淹死了。所以經上說:‘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再說布施,是讓別人獲取的意思啊。現今我把法給別人,別人把錢財給我, 這是交易,哪裡是布施?何況本來沒有法給別人呢?就算有虔誠的功德,不能抵償貪求財利的罪過,又何況未必有虔誠而得別人的利養,這是盜取施主的財物,又叫做欠債,戒律有明文規定,不是苛責太細。如今農夫用盡他們的體力,工匠辛苦他們的手腳,一粒米有百道工序,流汗多吃得少,用他們的血汗,為我飲食。我僧人十指不點水,百事不關心,誦經就說口酸,禮忏就說腰痛,沒有恭敬心,沒有慚愧意。那亡者在地獄中,盼望你度脫;施主在家宅內,盼望你延年。你怎麼能安心坐著受用食物,卻不想一想,有罪怎麼辦呢?不坐鐵床喝銅汁(指下地獄),真是沒有道理,自身墮落都顧不上,又怎麼能救度眾生呢?”有人問:“那麼應赴的事,不可以做了嗎?”我說:“不是說不可以做,而是說這事不容易啊。古時有瑜伽的事,那是登地菩薩利益眾生的事,不是初發心凡夫適宜的。”有人問:“那麼怎麼做才可以呢?”我說:“實在不得已要應赴,那就有一說。應他人邀請,生起難遭難遇的念想;到別人家,生起他家是道場的念想;面對經典,就如面對佛的念想;念誦文字,思索含義,然後行事,然後實踐,必須要身與口相應,口與心相應,不昏沉,不散亂,不懈怠,不厭不倦,不貪求,不算計利益,知因知果,知慚知愧,兢兢地,業業地,就如過大川履薄冰啊。如果是這樣那不期待度眾生而自然得度,不期待利益他人而自然利益。孔子說:‘祿在其中矣。’(意思是想得到的自然就在其中)自己既然得度,他人也是一樣。如果是拉風箱的時候卻看經,舂大米的時候卻禮忏,身體對著尊像而眼看別處,口裡誦著佛文而心存妄念,那我見他吃信眾的供養,就同吃鐵丸一樣(鐵丸地獄);身上穿著袈裟,就同穿鐵片一樣(鐵鍱地獄)。如果是這樣就不用等到死後墮落,現在就早已墮落;不用等到未來受苦,現在就已經受無量大苦。《寶梁經》說:‘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意思是沒有供養了)。’明明白白的文字,可以作為警言了,慎重啊。”提問的人慚服走了。我因此記錄這些話,成為“應赴說”。

  然指問辯

  有客人問省庵說:“然指(燃燒手指)的做法,起源於佛家,以前的祖師有贊成有不贊成的,好惡不一,是非不定。願您的話能解除疑惑。”省庵說:“問得好啊。這固然是關系到佛教,但人世情理上也容易疑惑啊。不理論清楚,那是非邪正,如何判斷?好惡贊毀,未免偏頗了。現今為你總結古今,分析差別,大略有六種,供你參考。所謂六種差別:一是內外邪正的差別。二是儒釋立教的差別。三是大小開遮(許可與阻止)的差別。四是祖師宗趣的差別。五是聖凡因果的差別。六是心行是非的差別。知道這六種差別,那是非邪正,就了如指掌,不再有疑惑了。那麼迷惑緣起的正理,執著斷常的邪見,投灰事火(外道),五熱炙身(外道),用這種苦因,希望得到樂果,這就是外道為什麼是外道的緣故啊。內修理觀為正行,外借苦行為助緣,或點一香,或燃一指。用這樣的方式堅定他的誓願,宏大他的心志,身見既然破除,我執也就忘掉,這就是內教(佛教)為什麼是正信的緣故啊。儒教主要是治身,身是父母的遺體,固然應當保持完好,一旦有毀傷,就是不孝。佛教主要治心,心是萬物的主宰,身不過是四大(地水火風)暫時和合,用來供佛,就是破執著滅罪業,保著身體暫時安樂,就是虛生浪死。這就是儒家佛家立教為什麼有差別啊。小乘戒律中,燃指是犯吉羅罪的,大乘明確說‘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因為小乘只求自利,所以必須如法保全身體,大乘貴在利益他人,所以忘身為法,這就是大小開遮為什麼有差別啊。南山律師(道宣律師)依大乘的宗旨,深加贊歎;義淨三藏根據小乘的宗旨,橫加貶斥,至於荊溪(唐高僧)、永明(宋高僧)、慈雲(宋高僧)、法智(宋高僧),或者辯論闡揚,或者親身實踐,後來學人取信他們沒有疑惑吧。只是近代的雲棲大師(淨土八祖蓮池大師),卻不許可,大概是怕末流狂妄的人,容易流入邪僻,所以是方便說為了救護一時。一種是抑制一種是宣揚,各有各的意義,這就是祖師宗趣為什麼有差別啊。《法華經》是說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頓時願捨一身,又燒兩臂,發誓願後,兩臂復原,這是得忍大士的現果啊。《梵網經》是說明新學菩薩千裡遠來,師長應如法開示苦行,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就不是出家菩薩,這是初發心受戒的遠因啊。這就是聖凡因果為什麼有差別啊。今天的人如果能內在發大心,外在依三寶,一心破除障礙,努力專志在菩提上,那麼罪業消滅福報生起,功德沒有浪費。如果是內在辜負自己,外在貪圖名利,因此鼓惑庸人愚民,招來供養,那就是有過無功,不可不慎。人本來就有做事相同而心裡動機不同的,不可不察啊。這就是心行是非為什麼有差別啊。”客人說:“那麼這樣的差別,可以融通嗎?”我說:“可以。由外知道內,那外就是內助,因邪轉入正,那邪就是正緣。經上說:‘外道所說,皆是佛語。’所以‘遍行外道’、‘勝熱婆羅門’都是善財的老師,提婆達多、善星比丘(佛時不良比丘)都是如來的伴侶。如此邪正融通,哪裡不可以呢?儒家佛家兩教,看其中表現有差異,論其中道理卻是相同。所以泰伯(周朝賢人)斷發讓位,孔子稱他是至德,比干(商纣王的叔叔)剖自己的心,《魯論》贊美他是仁。那麼儒家佛家從來沒有過不同啊。大小三乘(菩薩大乘緣覺中乘聲聞小乘),都是佛說的,只是隨各人根機不同,或開啟或制約。但是小乘是因大乘才有的,權法是因實法才有的,沒有實法那權法從哪裡來?沒有大乘那小乘也不會存在。理沒有兩樣,這是不需要融通的啊。宗門派別的不同,自然是人間老師的見解不同,哪裡關系到教理的差異啊。如二人見月亮,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各自隨人去。月亮沒有二個方向,是見的人有東西方向而已。聖凡雖然有差別,但是因包含果海,果透徹因源,因果本來就是融通的,又哪裡有差別可論呢?至於心正事就正,心邪法就邪,邪與正在心,不是在事相上。但是翻掌覆掌,本來沒有兩只手,念頭生起念頭消失,哪裡有二顆心作用呢?這是不必融通的啊。如上面所說的異同,不可以偏執哪一邊,如果執著那異,那就要起爭端,如果執著那同,那就漫無分別。那麼怎麼辦才好呢?也必須知道異同都是由於一心,一心本來沒有異同,雖然沒有異同,異同分明就在。這才是正解,願您用心體會吧。”客人說:“說得痛快啊,從未聽到過。但還有一點疑問,希望為我解釋。我聽說燒身臂指,是得忍大士的做為,不是初發心菩薩的境界,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梵網經》中說明的行法,本來是為初發心,所以經中只說新學菩薩,不說得忍。因為新學大士,誓願沒有堅定,心志沒有開闊,所以借師長作為開道,苦行作為鞭䇿,這樣可以成就受戒的增上緣罷了。如果必定要得忍大士才可以,那出家受戒的就少了。今天的人受戒,莫不是燃香供佛,因為本來出自《梵網經》,那身上燃香燃指,同樣是苦行,但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初發心的菩薩不許燃指,那也不許燃香,不許受戒了。有這樣的道理嗎?”客人說:“如上面的分析,我聽明白了。不知出家人應當先怎麼做?是一定要燒,還是暫緩?假使不燒,是不是犯戒?”回答:“出家的人,應當先明白理觀,後來的事行,就有方向的不同。功德沒有白費的,如果理觀不明白,只是行苦行,想要有功德,終究沒有實際利益。燒與不燒,各隨人意,經上雖然勸人,不燒也不算有罪,但不可以故意違背佛語妄自產生異見,致使妨礙行門,阻擋他人的勝善。初發心的人,又不可不知啊。”客人禮拜告別。

 

上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國界嚴淨第十一
下一篇:淨慧法師:學佛人由惡轉善,修行人由凡轉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